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这是数学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然而曾几何时,这一正确理念被误解为“数学教学生活化”,而流行于数学教育工作者之中。这一“化”就不得了,于是数学教学中用“生活味”干扰“数学味”甚至代替“数学味”的现象不胜枚举,对数学教学的危害令人忧虑。“化”是什么?“化”是从一种性质或状况转变成另一种性质或状况。“化”是一种整体趋势,是一种主流方向。数学教学不可能生活化,这是由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这主要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的。原始的数学概念确实来源于生活,但建立在原始数学概念基础之上的数学的发展却主要地直接地起始于数学本身的需要,几何中由已知定理推演出新的定理便是明证。所以,千方百计地寻找所有数学知识直接产生于生活的背景材料而创设生活情境,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徒劳的,硬要这样做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说数学用于生活,但也不能因此而提出“数学教学生活化”。事实上,数学教学的“解决问题”中,问题类型除了数学实践活动和应用题这类生活问题外,还有大量的非生活问题——概念题、计算题和证明题,解这类题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这类题生活化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硬要这样做是荒谬的。况且,从数学知识本身来看,其用于生活往往是滞后的。一些当年看来于生活无用的数学知识,后来却被证明在生活中大有可为。所以,让学生学习非生活化的数学知识,解决非生活数学问题很有必要,对此,数学教师于教学中在时间和精力上必须提供足够的保证。本文作者对“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期另外两篇小学数学教学类的文章也与这一问题紧密相关,请读者注意阅读,一定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理念认为数学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而是学生生活的一门“学问”;数学不再是学生被迫学习的负担,而是帮助学生生活的一根“拐杖”,进而发展为学生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在注重数学工具性功能的同时,更强调数学的育智功能和完善自我功能,也就是在注重数学教育科学价值的同时,  相似文献   

3.
"生活数学"教学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能力状态及情感体验基础上的教和学;是一种遵循学生知识习得规律、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产生数学学习亲近感而不是畏难情绪的教学指导策略;是一种建立在生活与数学辩证关系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它还是指导数学教学乃至影响教学的一种朴实的、现实的、有效的教学理念。"生活数学"教学理念核心要素有三点:一是数学生活化;二是生活数学化;三是生活化与数学化的适度选择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和倡导的内容,但由于一些教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片面理解,错误地将“生活数学”等同于“学校数学”,出现了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对此我们认为要正确看待“生活数学”,认识“生活数学”的必要性和局限性,以及“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不同点。要克服“生活数学”的局限性,数学教学必须回归数学本质,把“生活数学”提升到“学校数学”,从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数学知识;从现实的生活问题中归纳建立适用的数学模型;从普通的生活现象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正因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数学课程标准》在制定时就明确提出“数学是人类生活工具”的理念,并在实施纲要里指出:“数学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出发,努力地营造一种让他们感到‘似曾相识’的情景,最终还将他们带人生活。”从《课标》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数学教学应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让他们在这样的情景里习得知识,掌握能力、获得素养。  相似文献   

6.
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流行一种做法,即无论什么课,开始大都要“创设情境”。这种流行与新课程的价值导向有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老师们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自觉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上来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7.
“生活数学”长期、随意的使用已造成了语意的模糊、语境的泛化。生活数学到底姓什么?婆家是谁?这并不重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学习数学,不失为学习的一种方式;同样变“陪”为“焐”,让学生直接获取间接经验,然后再运用理解,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适机选法、重在得法。  相似文献   

8.
每一位数学老师都有体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少能体验快乐.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追溯问题的根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以生活情境为背景.以生命的全程发展为背景,教给学生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生活数学。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实质上就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在数学“生活化”的命题普遍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常常见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了教学内容和素材的“生活化”,却少了“数学味”;另一种情况是有了“数学味”,却少了生活的真实性。那么,  相似文献   

10.
一、数学教学不要一味追求情境,须通过“数学化”来进行 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呈现着可喜的变化,教师在设计数学课教学内容的引入时,考虑最多的是从生活情境引进,其主要理念是“数学回归生活”,追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部分教师过度的追求标新立异,于是乎出现“非数学因素”冲斥数学课堂,虚、闹、杂、偏现象泛滥,使数学课堂失去数学的本真,学生思维能力弱化。  相似文献   

11.
张健 《今日教育》2007,(9S):44-45
课程改革初期.“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数学教学是否生活化.成为衡量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这样的理念的推动下,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断地被扩大化和泛化.这种扩大化和泛化的“生活化”严重地冲击了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缺乏数学味。卞小娟老师所举的一些例子.就是被泛化的生活化的一个教学缩影.  相似文献   

12.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而,数学教学中呈现出的不应是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的抽象化的模型,相反,教师应遵循“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的理念,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因此,笔者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出发,谈谈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一、“数与代数”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最早起源于人们生活的需要。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才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以第二学段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例题:某学校为每个学生编号,设定末…  相似文献   

13.
王飞成 《湖南教育》2009,(12):26-27
晚近以来,“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应向生活回归”“数学教学要情境化”“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构建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学习(或教学)情境”等理念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于是探究与合作学习等占据了数学课堂.然而,这样一来,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却被忽视了.君不见,每堂数学课学生热热闹闹,教师心满意足,貌似十分和谐.但是,热闹过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学到真正的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4.
把生活情境融入数学课堂,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是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的一种新教学理念。本文以《一次函数的图象在物体运动中的应用》这一教学设计为载体,结合笔者在新课程实施两年多来的一些教学尝试和实践初探,提出了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数学课堂向生活空间有效延伸等看法,试图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呈现具有生活魅力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5.
《教育》2007,(18)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6.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生活化”成为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和倡导的内容之一,数学教学“生活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片面理解,忽视了“生活数学”的狭窄性和局限性,错误地将“生活数学”等同于“学校数学”,出现了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要克服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要克服“生活…  相似文献   

17.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在数学教学中不妨奉行“小课堂,大生活;小课堂,大社会(世界)”的理念,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新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因生活化而添彩.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化抽象的数字、图形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生活情境,达到“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中品生活”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18.
原德祥 《考试周刊》2009,(19):79-80
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数学生活化”,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采取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自人类懂得结绳记数法开始,数学就与生活息息相关。早期的《九章算术》等数学论著,也正是记载人类生活、生产经验的文章。所以,现在的数学教学更应呼唤: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大部分能找到其原型。因此,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应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进而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然而在数学知识的庞大系统中,有不少难理解、高抽象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是把这一部分知识以同样抽象的方式灌输给学生,由于小学生仍以直观思维为主,对于这些知识,学生既难理解,又不明白为什么,使这一些数学知识成为一种“纯数学”。结果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应用能力极差,更缺乏“数学生活意识”和“数学服务意识”。长期以来,数学就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0.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重新审视了现行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却惊异地发现:时至今日,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仍然是“修一条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应用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