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何特点?本文拟结合对教学案例的评析,谈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为了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使广大实验区的教师使用好新编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人教社综合文科室于2004年4月22日至23日在重庆市召开了本学科全国各实验区课改实验工作研讨会,全国23个省市地区的教研员、实验区教师近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个版本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科书实验本进行初步评价,可以从教材、教材所承载的教学活动及教师用书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比较了不同版本实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优点;另一方面,也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教材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金玲 《福建教育》2005,(4A):62-62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特征、内容标准及有关规定.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组织全国德育权威专家鲁洁教授和四省有关教研部门联合编写的《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己全部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5.
余力 《宁夏教育》2003,(5):64-64
指导思想1.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追求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判断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社会知识的掌握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注关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学生的需求。从儿童的经验、体验、兴趣出发,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和发展作为教材编制的基本方向。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完整、准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的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材的设计不应以学科知识条块或生活区域条块统整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而应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设置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主题,体现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在主题构建上,一是体现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如:在设计学生的民主生活主题时,在三年级上册可以在“幸福家庭伴我成长”主题中设计“民主  相似文献   

7.
陈光全 《湖北教育》2005,(11):27-29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新课改中脱颖而出的新型德育课程。课标指出:德育新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是“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深入开展对主题活动的研究,无疑是建设德育新课程的一个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9.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不同于以往的品德课程,它们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课程改革以来,这套教材走进全国九个省区,出版者更是亲身见证了师生对新教材的欢迎之举和喜爱之情,见证了新课程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个社会不仅需要大批的专门人才,更需要兼具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才。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就是极具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然而,现在的小学生态度不认真,过分关注自我,做事不计后果等一系列行为,表明他们的责任意识已经非常淡薄。品德与社会旨在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强化其责任感,培养小学生的社会使命感,进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  相似文献   

11.
在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标准的制定中,我们力求使我们所提出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使它富有“童心”“童趣”,是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的。我们力求做到的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使儿  相似文献   

12.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当前这门课的主要课题包括: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定位的研究,有关构建综合内容的研究,有关开发示范性教材的研究,有关开放教学活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价值教学的价值是伦理学范畴内的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判断行为是非好坏的能力,即所谓的道德价值”。当然,价值的获得不是外在灌输的结果,必须经由学生的感知、选择、加工、内化和行动等一系列的过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价值更多地呈现为一种道德价值,是一个价值澄清和道德批判的过程。本想要探讨的就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品德与社会》的价值教学策略问题,这些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的价值获取为指向的。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为兼职教师,一般来说,由小学语文教师兼任的较多。而正因为兼职,语文教师会觉得备课量大,备课任务重。(本文所指语文教师,为兼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以下简称教师。)较之语文这一主流学科,教师会潜意识地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边缘化。消极对待。因此.在现实的教学中,就存在着教师轻视品德课教学的现象。但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作为培养学生做人的学科,其对学生从小养成过有道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素养的公民起着很重要的启蒙作用,实在不可偏废。而语文学科蕴涵的人文性、思想性、文以载道之观念,与品德学科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语文学科完全可以从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汲取营养,提升语文教学的内涵;借助品德与社会学科,奠定语文教学的知识资源,并提高语文理解、思考能力的广度、深度、力度。同样,来自语文学科的营养也有利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二者融合的价值远超过单一学科。  相似文献   

15.
胡小兵 《学语文》2006,(6):3-13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语言简洁质朴。描写细腻生动。是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名篇。县中有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句中的“借”字。有的版本作“积”。就“借”来说,解释却颇为纷纭。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并略作讨论,以供同行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陕西教育》2007,(7):20-22
我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从2007年秋季起进入新课程,全部使用课改实验教材。省教育厅对各市上报的普通高中2007年秋至2008年春季实验教材选用结果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对确认的教材选用版本予以公布(详见附件),并就有关事项提出以下要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德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德育课程的开发在世界上是一个难题。跨入新世纪,我们希望能编出一本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在此,我们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20.
品德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自觉地抉择行为.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为准则来控制行为。这就是德性抉择的自觉性,来自于信念,且形成了行为习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源于学生自律能力。自律能力是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教育的结果之一.又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采取各种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