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播行进式报道作为广播系列报道的一种形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一些主题报道中,广播行进式报道经常以时效性强、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等特点受到媒体和听众的青睐.认识新时期广播行进式报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破解报道中的制约因素,有助于改进广播行进式报道,进一步提升广播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党和听众对我们的广播节目要求更高了。广播宣传要更好地发挥“听”的特点,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把节目办到听众的心里去,新闻节目是电台的重点节目之一,除了文字报道之外,还有现场报道、直播或实况剪辑、录音报道、  相似文献   

3.
贴近与创新     
赖晶晶 《声屏世界》2008,(11):65-65
在广播通联工作中。常有听众在来信中说:新闻怎么那么多的大话套话?会议报道怎么都是领导加强调呢?典型报道怎么总是干巴巴的,让我们听不明白呢?等等。确实,在广播新闻报道中,领导的活动多,干部的政绩多;不切卖际的多,流于形式的多;老百姓在广播里见不到自己的“影子”;广播新闻没有广播的语言特点;记者编辑没有将工作报告、会议纪要、政策规定、典型事例“翻译”成听众想要知道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方明 《中国广播》2010,(4):21-22
现在办广播的方式和过去不一样了。我们现在是“开门”办广播。什么叫“开门”?就是把我们的听众请进来,我们的播音员主持人走出去。在这种互动的情况下,我们评选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必然要听一听广大听众、专家和业内人士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濮雨婷 《视听界》2001,(5):54-54
广播媒体如何搞好经济报道?首先要在可听性上下功夫,也就是要让听众愿意听,听得懂。因此,广播经济报道重在“入耳。”具体地讲: 一、经济报道要找准人们的“感情共鸣点”。今年以来,镇江市城市建设相继展开三大工程,特别是在市中心黄金地带,通过拆迁商用房和民宅,开辟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建设一座“城市客厅”。这一工程,受到市民普遍关注。在报道中,我们充分发挥广播直播互动优势,针对市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将有关领导、专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几年广播改革的深入.广播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又重新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还在持续的这次“广播热情回归”,尊重听众意愿、重视听众反映、研究听众心理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因。因为.在广播从业人员头脑中.一些以往从未触动或触动不深的神经被新的媒介竞争形势重重地拨动了。重视听众工作、引导广播听评正在汇入广播发展的主旋律。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1996年和1997年中央台连续两年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听众参与的“听评周”活动。听众认为.这是中央台走群众路线、依靠社会力量办广播,多出精品、精办节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翻开报纸,一目了然;打开广播,一听即晓,这是读者和听众对报纸和广播的不同要求。广播靠通俗明了、朴素大方的群众语言同听众交流思想和情感,力求以情带声,先声夺人,从而达到教育人、鼓舞人的目的。如何搞好带音响的报道呢?我们的粗浅体会是: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科学”节目,是在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举办的。最初的名字叫“科学窗”,每天广播一次,每次五分钟。两年多来,这个节目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听众的需要,已经由五分钟一次,改为每次十分钟,并且增加了一次重播时间。节目的名字也由“科学窗”改为“通俗科学”。现在我们已经收集了三千个左右的题目和材料,播出了大小近千个题目。这些节目播出后,很受听众的欢迎,不断地接到各地听众的来信,有的要求解答问题,有的要求寄广播材料。  相似文献   

9.
听众参与广播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听众参与广播比较初级的形式是听众来信表述听后感受,听众为广播节目撰写稿件等。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以珠江经济台为代表的“珠江模式”出  相似文献   

10.
郑颖 《新闻前哨》2002,(7):32-33
广播的传统特性包括可听性、及时性、通俗性等,在广播的所有特性中,可听性是根本,是灵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听众对广播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可听性的标准也在改变。以前,广播是公众获取党的方针、国家政策的主要渠道;现在,公众听广播希望获取各种信息,欣赏、娱乐和休闲。为适应听众新的需求,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作不断地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到:一、增强节目的可听性1、从“面面俱到”到“量身定做”。必须注重开发个性化的贴身服务项目,以特色鲜明的节目,稳住目标听众群体,并争取把“非注意力”听众变为有效…  相似文献   

11.
《深情的黄土地》是一部内容丰富、多集结构的农业系列报道,接触这种体裁我还是第一次。有人认为新闻报道应靠新闻事实本身去吸引听众,主张不配乐,也有人认为如果是“广播特写”,是可以配乐的。农业系列报道《深情的黄土地》,是综合了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访问记、录音特写等各种录音报道形式组织编辑而成的。此节目从1989  相似文献   

12.
汤汇炎 《视听界》2002,(4):89-89
欧阳修老夫子所言:言不激切,则听者或未动心。所谓“激切”就是表述事物要贴切、准确、通俗。传媒中的“言”必须“激切”,尤其是广播更要“激切”,更要个性化,让听众一听就明白。就一个节目乃至一个电台而言,广播语言个性化,形成特色才能吸引听众。听众通过收音机和广播喇叭,收听电台节目,全凭听  相似文献   

13.
录音报道是一种音响的表现方式,因而,它的现场音响的运用也就带有不同于一般文字报道的特点。怎样更好地运用现场音响,就如同“栋需何木、梁用何材”(李渔语),用得好,听众就会被吸引、被说服、被感染,经受音响和有声语音所运载的信息的影响,表现出注意、想象、思索、相信、记忆、动情、理解等一系列效果。用得不好,就会用不达意,甚至起破坏作用。有人以为,广播新闻报道只要用上音响,形式就活泼了,内容就丰富了。显然这是个误解。笔者认为,各种各样的音。向在录音报道中,并不仅仅是渲染气氛的“佐料”,而是表达内容的重要的甚至主要的材料,体现音响特有的内蕴与魅力,使报道独具特色。在当前多种媒介激烈竞争中,广播应在听觉形象上下功夫,要使报道适于听、便于听、利于听,这就需要我们不但要研究广播的听觉规律,研究音响的性质,更要研究音响的运用技巧,这才能使我们的广播以自己的听觉形象去赢得听众。  相似文献   

14.
王海荣  曹坚 《视听界》2001,(3):28-28,39
针对国外听众进行信息传播的对外广播,是一种跨国家、跨文化和跨语言的大众传播方式。根据国外听众的特点,增强节目对他们的吸引力,使之更乐意选择收听我们的广播,相对于常见的对内节目,我们在对外节目的写作中应当做好以下几道“多与少”: 一、多用事实说话,少发议论。“让事实说话”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在对外报道中尤为重要。因为国外听众只愿意接受他们认为的所谓“客观报道”,尽管“纯客观”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消费时代,大众正在从被动走向主动”,在这样的传播背景下,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互动要求更加突出,过去单纯由媒体向受众传播信息的模式受到空前的挑战,电视等各媒体都在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吸引受众,由于广播声音的即时同步效应,广播与听众可以实现即时参与,传者和受者之间得以近距离的沟通,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听众的心理需求,互动让广播更生动,为广播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一、互动,带来了更多的听众过去我们办广播的形式主要是“我播你听”,这样的结果我们离听众越来越远,渐渐的失去了听众,尤其是面对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竞争,广播…  相似文献   

16.
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是靠听众的耳朵获取信息,感受事物的。它既然是给人听的艺术,就应当充分表现和发挥声音的魅力及作用。以画面为特有语言的电影能够用“画外音”增强其表现力,我们的广播也可以,  相似文献   

17.
广播人依据听觉信息传播“时段式”、“累积式”的传播特色,形成了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为代表的广播深度报道样式。21世纪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借助现代技术,对信息的选择.过滤,整合已进入了新的水平。当代听众不仅要求以同步和几乎同步的速度了解新闻事实,还要求对复杂事实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和说明,使听众能较透彻地了解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包括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从而达到解惑释疑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广播广告似乎已经走入了困境。就连广播人自己也认为广播是一种夕阳媒体。有些广告公司在为客户制定媒体计划时,也很少把广播包括在内,似乎广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媒体。那么,广播广告是不是真的到了穷途末路呢?如果我们把广播的广告时段看成商品,分析听众喜欢广播和广告主选择广播的理由,就会发现:广播还是拥有众多的听众。因为,站在听众的角度,广播有众多富有个性的节目主持人,几乎每一个电台都有听众喜爱的名牌主持人,这是一个电台宝贵的资源之一;广播由于携带方便,“可以边听边干别的”;听众还可以利用电话或传真等和电台交流…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春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习节目举办了人才问题广播讲座。在这个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成才之路》一书,已同读者见面。这个讲座和这本书,在听众和读者中引起了较热烈的反响。讲座播出过程中,中央台收到听众来信达2,700多封。有的听众在信中说:“你们的节目硬是象吸铁石似的,将我吸引住了”;“我听了一讲又盼着听下一讲”。人才问题广播讲座为什么能吸引住听众?怎样才能把广播讲座办成“吸铁石”?作为人才问题广播讲座的编者之一,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出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疆记者站成立40周年座谈会时自豪地对与会者说:我是一个40多年从不间断的广播老听众,听广播使我受益匪浅……王乐泉不仅个人爱听广播,而且还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和其他领导干部都要听广播,对广播事业的发展更是倍加关注、大力支持。作为广播工作者,我们为能有这样一位“高层广播知音”而深受鼓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