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姜莹 《科学中国人》2007,(10):79-79
胡国庆1936年生,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8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78年进入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1985年被评为研究员,1992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者,同年享受国务院特贴,并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1993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党员,当选湖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曾任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约评委。长期从事电子仪器与精密仪器的研制,研制的仪器多次获得省部级和国家级奖项。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相似文献   

2.
地震,如同一个嗜血的恶魔,肆虐的横行在每一寸土地,所到之处大地颤抖,山河移位,尸横片野、满目疮痍。人类的生命与文明在它的面前显得是那样的脆弱无力。  相似文献   

3.
年轻,意味着蓬勃向上;年轻,意味着充满希望。生于1979年的孙军杰是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的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年纪虽轻,却在岩土工程和地震工程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2004年以来,他以主要负责人身份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院所长基金科研课题2项、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水电能源事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水资源也日益短缺,大力修建水利工程成为兴国之策,水库建设中所面临的水库诱发地震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所亟待解决的重大减灾问题之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文涛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水库诱发地震研究,开展小台距近场地震观测,从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震源运动学、动力学以及地层几何学等方面,探索水库诱发地震奥秘及评价方法,反演活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怔,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突然爆发,数万生命陨落、家园顷刻间轰然倒塌,多少老人、孩子被孤零零地留在了这个世上……哀兮!痛兮!灾难来得如此突然,我们怎能不哀、不痛?手足离散令我们痛彻心扉,地震灾害对于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以及面对灾难时人类的缈小与无助,则更令我们感到恐惧。哀痛、恐惧……在种种极端情绪的笼罩下,各种言论被激发出来:"预报地震,专家不如青蛙准"、"应该枪毙几个地震局长"……相信这些网络上"讨伐"地震局的说法大家都不陌生。除了百姓的愤怒与恐慌,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更是引发了地震工作者内部,长久以来便已存在的,对于"地震是否根本不能够预报"这一理论分歧新一轮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6.
减轻地震灾害对社会大众的危害是地震工作的根本目标。预测地震,尤其是在地震即将发生时预测出地震是减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同时又是最困难的途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王洪体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小组多年来致力于精密主动地震监测,探索实现短临地震预测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9):92-92,F0003
申旭辉,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应用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地震局卫星计划实施专家组组长,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遥感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航天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震灾害极为严重,在2006年至2010年的5年内,地震共造成72019人死亡,18193人失踪,38912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8886.2亿元。据科学研究,我国地震活动仍将呈现活跃态势,地震安全已经成为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地震安全社区是指在建筑抗震设防、地震应急避险、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等方面,采用先进的地震安全理念和经济合理的工程技术建设的居民社区,其抗震能力显著高于普通社区。  相似文献   

9.
1978年,年仅16岁的丁志峰凭借着天资聪颖和刻苦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考入北京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从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省地震局工作,到作为首席专家参与“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分项目“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的研究,从两次到青藏高原开展野外地震学观测,到被聘为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客座研究员,二十五年来,丁志峰研究员在科研和管理的岗位上勤勤恳恳,求实创新,屡创佳绩。为表彰他在防震减灾科技创新领域所做的贡献,2012年,中国科协授予丁志峰研究员“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0.
当今地震成因理论认为:地震是地应力(应变)积累到一定程度造成断层滑动而发生的。1966年邢台地震后,在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倡导下,我国率先开展了以地震预报为目的的钻孔应力连续观测。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全国钻孔应力观测台站达到接近100个。但是,由于缺乏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等原因,很快就陷入了危机。到80年代初,这个曾经一哄而上的观测手段又遭到了众人的群起而攻,从此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新一代钻孔应变观测手段,分辨率至少提高了两个量级,能观测到固体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发展缓慢,而地应力观测则被放弃。到90年代后期,用当…  相似文献   

11.
刘洋 《今日科苑》2008,(3):38-39
提起"地震"这两个字不禁使人想起31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世事变迁,时间冲淡了忧伤,但对于地震的思考,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国大陆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隅,东邻太平洋板块,南有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地壳发生了强烈的变形。菲律宾海板块与我国大陆的碰撞俯冲作用则导致了我国台湾地区地壳隆升。强烈地震频繁发生。这种基本的地质构造背景决定了我国必然长期面对大范围地震频繁活动和破坏性地震频发的局面。我们无法改变我国的地理状态,但是却可以竭尽全力使灾难带来的伤害减小。我们的专家学者秉持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信念,几十年如一日,探索地震的成因、钻研灾害性地震的预测方法,一直在寻求一条将地震灾害降低到最小的道路。中国地震局岩石圈台阵地震学实验室主任刘启元研究员,把青春和热情镌刻在这条道路上,千帆舞尽,回首处,只见坚实的脚印与无悔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天灾不可抗拒,但若能做到准确的临灾预报,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少天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当然,这种预报离不开先进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地震,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天灾,老百姓十分关心,我国地震监测事业建设进程的发展步伐,更让人关注。地震监测的基本任务是为地震科研预报提供连续、及时、准确、可靠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3.
谢富仁1956年1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质学会35、36届理事,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副主编,《华北地震科学》副主编,《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副主编,《地震》期刊编委,《西北地震学报》编委,《国际地震动态》编委。主要从事地质构造、地球动力学、构造应力场和地震区划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五),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发表论文60余篇,1996年入选中国地震局首批跨世纪科技人选,并获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活动极其频繁。地震作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国家安全的影响是巨大的。1966年,周总理站在邢台地震废墟上,发出要搞地震预报的指示。自此,一批批像庄灿涛一样的科技工作者投身地震预报研发,数十年如一日,为了国人的幸福和安康努力着、奉献着。  相似文献   

15.
始建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历届所领导和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发挥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所作为主要研究单位之一,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该所科学家作为主持人之一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牛胰岛素人工全合成,中国生物界在当代科技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多年来,该所始终坚持改革并不断发展,使全所竞争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6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试点行列.  相似文献   

16.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12):F0002-F0002
香港前沿科技研究所在所长张亚鹏的带领下,从事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的证明和推导,经多年研究,已有诸多发现。他们在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对称性破缺》和《夸克的禁闭》这两大世界难题,对重力和引力提出了新的解释、发现了新化学结合力等现象,希望通过科学的研究与发现,产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7.
符利勇,男,博士,湖南省耒阳市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2009年7月获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方向硕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2年7月在中国林科院资源所攻读森林经理学博士学位,指导老师为唐守正院士。目前主要从事近代统计模型和森林生长模型模拟方面的工作,并作为核心成员对ForStat软件进行开发和维护。  相似文献   

18.
专家简介:田家勇,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员。1996年以来,一直从事弹性动力学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正式收录21篇,EI收录25篇,ISTP收录3篇。  相似文献   

19.
武汉地震科学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在武汉东湖高新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是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高新技术科技实体。其自主研制生产的地震和前兆仪器,达到国内外同类仪器的先进水平。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奖37项。武汉地震科学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下设多个专用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在研制开发地震专用观测仪器和设备的基础上,近年来承接了多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大型工程的地震监测相关仪器和设备的研制生产任务,其中,与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合作研发的核电地震仪表系统和高速铁路地震监测系统,在国内核电站及高速铁路等重要工程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表面物理领域,何珂正是那个“乐之者”。拓扑、自旋、分子、量子,在一般人看来是深奥而且枯燥的词语,但在何珂看来.探索它们的奥秘却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穷万物之理”是他从小的愿望.正是这个愿望带领他走上物理研究的道路,并乐此不疲,执着前行。他会为了一个新的构思而冥思苦想,也会为了一个实验结果而欢呼雀跃。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