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议《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品德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然而,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品德与生活课课程资源,真正促进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化,从而唤醒教师和学生的资源意识,以促进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教师足够重视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它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休戚相关"。DIY"是一个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西方的概念,"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又译为自己动手做,意指"自助的"。本文就四个方面开展"DIY"活动来丰富和拓展《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资源谈一些浅见。一、网络"DIY",挖掘新潮的课程资源网络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已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一个崭新概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纵观我县《品德与生活》的课堂状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较多集中在“教材留下的空间大.要求教师自主创造发挥的东西多.教师无法深刻地认识与挖掘课程资源”这个问题.课程目标无法实现。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呢?笔者浅谈几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有着丰厚的教育内涵。但教师在教学时总觉得很困惑:教材中只选取了儿童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材料,以简单的几张图片和简短的几句文字说明等范例简单呈现,怎么支撑40分钟的一节课?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燕山区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课程资源,为更有效地利用这些已有课程资源,教师们遵循效率性原则、个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对资源进行重建、再建、重组等实践探索,力图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让已有资源发挥更大效益,为课程发展和学生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刘晟 《甘肃教育》2020,(4):92-92
随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入实施,家庭生活资源挖掘和运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积极挖掘和有效运用家庭生活资源是《道德与法治》实施的重要保障。《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理念下的德育课程资源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它包括教材及学校、家庭、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家庭生活课程资源的挖掘不能仅局限在学校,更应关注日常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利用家庭生活素材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课程意义。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素华 《山东教育》2005,(28):51-5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基于该课程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挖掘各种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父母的疼爱》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家庭"的第二课,是在"弄清我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体会"家庭亲情,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懂得感激父母"的教学内容。本课鲜明的特点是,帮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基础上再深入感受生活,感受父母的疼爱,提升心灵的体  相似文献   

9.
10.
几年的品德教学实践,使我为之困惑的是:虽然认真设计教学方案,竭尽全力想上好课,可总是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不能真正地实现与他们情感的共鸣。究其原因,是自己局限于书本的世界,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基于此,我在整合品德课程资源、构建品德生活课堂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培养良好的品格,乐于探究的精神,陶冶孩子们的感情生活为目标。想设计好一种生动有效的教学,就要充分利用我们周围的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以此来提升品德与生活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程一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把我们周围的地方课程资源融合到教学环节中,从而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下面以苏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我们的民风民俗》的第二课时为例作一下介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思想品德课程在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总是不令人满意。我们总是把道德品德与儿童和社会环境脱离开来.将它作为一种孤立的课程来对待。主要表现:①教材的学科化、知识化倾向。往往以德育或道德知识的逻辑来呈现.强调严密的知识体系结构,从而使德育课程内容成为一种与生活相脱离的概念体系。②教学的语言说教,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施,这一课程的教学尤其强调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其中,家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需要我们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家长这一课程资源,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丰富小学品德教学内容、转变小学品德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增强小学品德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小学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可以以教科书为基础,努力挖掘相关课程资源,以学生为核心,深入开发生本课程资源,以社会为后盾,适时丰盈课外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丰富小学品德教学内容、转变小学品德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增强小学品德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小学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可以以教科书为基础,努力挖掘相关课程资源,以学生为核心,深入开发生本课程资源,以社会为后盾,适时丰盈课外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7.
德育课程的开发在世界上是一个难题。跨入新世纪,我们希望能编出一本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在此,我们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产生迫切获取新知识的情感,使品德与生活课成为学生求知的天地、成长的乐园,使学生乐于探究、勇于探究,获得知识和能力,真正让学生拥有学习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要想完成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等优良品格的重任,课程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关键。它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既从宏观制度、政策上,又从微观物质、条件上对教师提供保障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不同于以往的品德课程,它们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课程改革以来,这套教材走进全国九个省区,出版者更是亲身见证了师生对新教材的欢迎之举和喜爱之情,见证了新课程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