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精神文化是"人化"的"外化"形式,学校精神文化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文化本身比较复杂,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要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文化影响,学校必须重视精神文化的选择。在文化选择的过程中,要以"真善美"为标准,同时要促进学校组织文化与社会大文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教育和校外"文化心理场"都有着强化学生及社会成员文化认同的教育意义,二者只有形成"共生共谐"的互补关系方能推动民族文化认同的辩证统一。学校教育与校外"文化心理场"共生共谐的内涵在于各自内部要有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行动,且在内容结构上形成整合互促之态,并借助政府、学校、社区力量的协调配合而采取多元灵活形式来展现。现实中要使这一理想得以实现,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发展导向;增强"文化心理场"对学校教育的基础意义;营建利于"文化心理场"生长的学校和社区联动环境。  相似文献   

3.
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组织成员共享的基本假设和信念以及稳定的生活方式,它表现为学校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从主体维度构成来看,学校文化蕴涵着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课程文化三部分.优质的学校文化在学生、教师、课程的互动中不断发展,使得学校在三种主体文化互动交融中形成"学校文化共同体".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4.
正学校文化是立校之基。现在,不少学校倡导"生态教育",打造"生态课堂",但是,如果学校的管理、文化仍然沿袭传统的一套,而不是人性化的管理、开放活跃的学校文化,"生态教育"将重新陷入困境。为此,我在学校管理中,从学生个人、班级、学校三个层面入手,打造"雅"、"立"、"和"生态文化体系,为学生的健全人格奠基。一、学生个人追求生态之"雅""雅"是一种贯穿人终身发展需要的魅力修养。我校抓住课堂教学改革的契机,在历练和积淀中形成了学校"遵循天性,举止文雅"的"雅"文化。  相似文献   

5.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思想影响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能够反映学校整体风貌和形象气质的一种稳定、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重庆市谢家湾小学依据"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明确提出了"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这一主题型学校文化,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经过为期三年的建设实践,初步界定、解读和实践了这一主题型学校文化,并从学校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和环境文化五个角度对这一主题型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措施进行了探索,初步建构并形成了学校独特的主题型学校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学校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种独特的群体文化。"学校文化包涵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等构成要素,其最高层次体现为学校精神,即校  相似文献   

7.
试论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作用,但其中的亚文化如拇指文化、碟片文化、"看"文化、"电玩"文化等方面,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许多不利的影响.亚文化的成因主要是由社会环境及其变革的影响所导致,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进城就读学生是近年出现的为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而由农村迁入城市进而在城市学校就读的一个特殊的"移民"群体。这些"进城生"来到城市以后,文化的连续性被打破,往往出现社会文化适应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要解决"进城生"社会文化适应不良问题必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着手,三个方面通力配合,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9.
李建成 《江苏教育》2012,(35):13-14
学校社团是具有共同志趣的学生自己参与建立的学习群体,是滋养他们生命成长的教育组织,也是促进他们个性发展的活动方式。社团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是看是否形成适合成员个体发展的社团文化。目前,很多学校都很关注学生社团建设,但关注社团文化建构的却很少,有的即使关注社团文化建构,也仅关注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设计,尚未对社团文化进行整体建构。笔者认为,学校社团建设应围绕"让学生多一条适合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区域性、时代性特征以及文化对体育的影响的论述,探讨了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及利用社会体育文化和在学校中形成的体育文化氛围来培养学生兴趣,以达到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和体育教学效果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文化德育,即以学校文化的"四大"功能与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以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与内涵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和德育架构.  相似文献   

12.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历史、价值追求、精神面貌、特色灵魂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关系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校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文字标识的形式凝练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呈现一所学校的文化精髓。校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特有的"精气神",塑造中小学生良好品格,培养良好行为。1.校训价值定位:凝练办学理念,明确育人目标《辞海》中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定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以临沧市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学生为个案调查研究后发现,拉祜族学生低学业成就问题的出现与其缺乏接受学校教育必要的文化资本相关,文化资本匮乏局面的形成又与其缺乏激励机制的家庭教育方式相联。此类家庭教育方式之所以在拉祜族地区普遍存在,与当地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下形成并被人们固化的贫困文化有相关。解决拉祜族学生低学业成就问题,必须在家庭、学校合作的基础上,辅之以社会之文化反贫困举措方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东台创新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比,我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外部环境等诸多方面并无优势。要在强手如林的环境中生存、发展,我们认为,学校一定要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身的特色。而东台创新学校的最大特色便是"责任文化"。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生命力和向心力的源头。校园文化体系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文化传统、行为准则、校风校貌的总和。自创办之初,我校就将"责任文化"作为核心价值观,用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来构建自己独特的"责任文化"体系。"心怀责任进学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的成长,更多的是来自"精神"的影响,一所学校的成长,更多的是取决于"学校精神"的塑造。精神文化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提升一所学校,首先要提升这所学校的校园精神。基于此,该校以"为孩子打好未来人生的基础"的办学宗旨和与之相呼应的"有中国灵魂,具世界眼光"的校训。"具世界眼光"是要求学生既要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保持一颗"中国心",同时,还要充满自信,勇于竞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善于与人合作,具有现代社会的文明意识和行为。因此,莲池学校的文化构建应该围绕以上基本理念展开。  相似文献   

16.
众多优秀学校的办学实践证明,强大的学校文化力是学校发展中稳定的核心驱动力量,是学校发展之魂。那么,什么是文化力呢?通过对学校文化定义的梳理,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氛围和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和发展形成的,是以办学理念为核心形成的学校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深受班主任指导方式和风格的影响。以前,"专制型"班主任用指令、命令来管理和支配学生的一切行为,但这是一种专断和强硬的班级管理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随着"企业文化"、"医院文化"、"建筑文化"等概念的相继提出,在学校也流行着一种"班级文化"的概念。它和以往的班级管理不同,体现了更多的软约束和人文关怀,它  相似文献   

18.
时至今日,追求形成学校个性的文化特征成了众多校长办学思想体系之一。然而形成学校文化的因素非常之多,学校文化也显得十分宽泛,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要把握好一所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质还是较为困难,它渗透在学校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陈冬 《江苏教育》2014,(10):62-63
众所周知,学校文化主要是指在学校内部形成的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独特的价值观、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提供给学生优美的环境,让学生充分接受美的熏陶,使学生自成高格;制度文化是构建系列的规章制度,形塑学生形象,规范学生行为,使得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组织中生活;精神文化是通过办学理念、学校风气、教育哲学等精神意识影响学生,春风化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行为。由此可见,学校文化之要义就是通过环境打造、制度建设与精神陶冶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学生永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学校文化管理主要依靠学校文化影响和引领教职员工的行为。学校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职员工的价值追求。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崇真文化引领下,崇真中学以"和谐、自由、幸福、生长"为学校的价值追求,优化师生行为,形成学校发展和师生行为优化的相互促进,推动学校管理向文化管理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