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西”一词词典里说有三个意项。一是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dōng xī),如“买东西”或“语言这东西”。二是特指人或动物(多含有厌恶或喜爱的情感)(dōng xī),如“这老东西”“这小东西真可爱”。三是指东边和西边,后又指从东到西的距离(dōng xī),如“东西五里。南北十里”,甚至以此将“东西”拆开来用引出了更丰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回报     
【1999年河北卷】题目有付出就应有回报。社会、学校、家庭、他人也许为你(或他)付出许多,你(或他)是如何回报的;你(或他)也许为别人付出过许多,你(或他)得到了怎样的回报。请以“回报”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1)思想感情健康,有真情实感。(2)文字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古语是世人皆知的。别人帮了我,总想着法子回报人家,这样才觉得心安理得。可我万万没想到,我的一次付出,竟会有意想不到的“奇妙”回报。去年暑假,我萌生了当家庭教师的念头,尽管我才读初…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育改革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与目标。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一般认为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计算机课程”(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这一阶段大致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以后(即从90年代中期至今),才改称之为“信息技术课程”。  相似文献   

4.
一,acknowledge(v.)在商务英语中经常使用这个词,意思是告知对方收到(信件或货物等),确认(收悉),相当于have received或to be in receipt of.翻译成汉语是“今收到”、“已收到”、“收到”等。其相应的名词acknowledg(e)ment(n.)(对收到来信等的)确认通知;回音,也有相同的意思。其用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中的排他句大致有五种格式。一、表示某事非某人不能做,常常使用“非……莫(无)……”的格式。“非”是否定副词,后面跟着某人(或某物)的名称;“莫”或“无”是无定代词,意思是“没有人”:“”是语气助词.表示肯定和强调的语气。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通讯》为新教学语法体系发表了专号,笔者学习了几遍,产生了两点想法。一,关于连动式。《问答》把连动式分为五种格式:(一)前一个动词带助词“着”,后头或带宾语或不带。(二)前一个动词带助词“了”或“过”,后头或带宾语或不带。(三)前一个动词是重叠式,后头或带宾语或不带。(四)后一个动词短语是由“不”或“没”组成的否定格式。(五)前一个动词带补语或宾语,但动词本身  相似文献   

7.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是《兰亭集序》里的句子。人教版高中《语》(必修)第二册(2003年12月版)给“悟言”作注:“坦诚交谈。”笔以为此注欠妥。  相似文献   

8.
用“虚拟”一词来翻译英文单词“virtual”自起用之日起就是不正确的,原因是把“virtual”错认为是假想了。只有中国(及日本)才把“virtual”译作虚拟,而在西方国家却都理解为“实际上的”、“实质上的”或“事实上的”:把“virtual”译作“虚拟”和“假想”只在力学的“虚功原理”里似很合适,但在多数其他科技领域(以及不涉及科技的一般场合),“virtual”都无“假设”或“假想”的含义。文章旨在通过解释“virtual”的确切含义,引起大家对把“viaual”滥译为“虚拟”的事实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成语漏字谜     
漏字谜也叫空格谜,漏字谜的谜面上有一个或几个空格(多以“()”表示)。空格所漏的字都是众所周知的,猜谜时根据漏字所暗示的含义(有时还与它所处的位置等有关)去联想谜底。例如:()鸡起舞摇摇摇(打一成语),谜底为“前所未闻”。谜面为成语“闻鸡起舞”,空格漏掉一个“闻”字,可解作“前”面没有“闻”字。同()同德摇摇摇(打一成语),谜底为“心不在焉”。谜面为成语“同心同德”,空格漏掉一个“心”字,可解作“心”字“不在”。绘()绘()(打一成语),谜底为“不露声色”。谜面为成语“绘声绘色”,没有“声”和“色”二字,可解作“不…  相似文献   

10.
谢志鹏 《陕西教育》2005,(7):31-31,30
学习物理时“ ”、“一”符号既可以用来表示矢量的方向,又可以用来表示某些物理量(通常是标量)的性质,也可以用来表示某些物理量(通常是标量)相对于某一参考点(面、系)的高低或增减。现就高中物理中出现的“ ”、“-”符号的技巧问题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11.
一、比喻。如“金城千里”(《过秦论》)中的“金城”,不能照字面翻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而应当翻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相似文献   

12.
阅读理解     
有时,作会“拐弯抹角”地谈论某事。例如:以“It was very hot”来表示“It was summer”。说“Jim is a fox”意为“Jim is cunning(狡猾)”。这就要求理解“言外之意”了。再如,读了“Water city:Venice”一后,读要作出推测(infer):Cars are not used there.此外,还要尽可能多地理解英语比喻、夸张、委婉或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一分为三是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和基本思维方式。“理论形态”是指人们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思维和人类社会的系统的知识的具有一定外部形状和内在结构的表现形式。“一分为三”至少有这样三种理论形态及其表达方式:一是“一生二,二生三”式,简称“一二三式”,它是动态的,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的特点,而显示出其独具一格的形态学魅力;二是“天人合一”或“对立统一式”,简称“一二一式”;三是“一而三,三而一”式,简称“一三式”或“三一式”。庞朴先生新作《一分为三论》认为,对立统一有三种形式:包容式(亦A亦B),超越式(非A非B),主导式(A统ab)。与“中庸的形态”二者有着相似的地方。笔者以为,“中”应在A、B之间。对于先有两端再有中间,或者说用两端A、B来表达中间的话,共有三种表达形式:一是亦A亦B式或又A又B式,即包容式,具有公(共)、(包)容、全(面)的意思;二是不A不B式或非A非B式,即超越式,具有(空)虚、(虚)无的意思;三是A而B式或AB式,即递进式,具有动(态)、(递)进、(互)补的意思。由A而B,它所表达的“中”,是A、B二者之中某一适度的适宜的正确的位置,至于位点在何方,是以真理所在,以适度为宜。三者的排序,AB式应为第一式,它是基础,是前提,是定位;其它两式,则是对第一式的定性和规范,其中第二式为亦A亦B式,第三式为非A非B式,前者为肯定式,即是肯定A、B之合理的正确的可取的存在,后者为否定式,即是否定A、B之不合理的错误的应该淘汰的因素,通过正反中三方面的束缚,以厘正、权衡、确定“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一、冠词用法 冠词是一种不能单独使用的虚词,它有两种形式:1.不定冠词:不定冠词a(an)用在单数名词前,表示泛指,说明其名称或种类,有“一(个,一本……)”的意思。2.定冠词:定冠词the用在各类名词前,表示特指,有“这”,“那”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唐中笑 《学语文》2004,(11):65-66
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要求,但并不是不需要审题。如果考生对话题不认真琢磨、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而是不假思索地想当然,往往就会犯下另起炉灶、偷换话题的错误,其结果当然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有的考生把“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写成“假如记忆可以克隆”、“假如知识(或思维)可以移植”,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写成“知识(或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把“诚信”写成“承诺”或“信任”,把“心灵的抉择”写成“命运的抉择”、“前途的抉择”等,都是犯了这种低级错误。  相似文献   

16.
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要求,但并不是不需要审题。如果考生对话题不认真琢磨、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而是不假思索地想当然,往往就会犯下另起炉灶、偷换话题的错误,其结果当然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有的考生把“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写成“假如记忆可以克隆”、“假如知识(或思维)可以移植”,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写成“知识(或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把“诚信”写成“承诺”或“信任”,把“心灵的抉择”写成“命运的抉择”、“前途的抉择”等,都是犯了这种低级错误。  相似文献   

17.
《学子》2004,(5):40-41
“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70分)  相似文献   

18.
周禹 《云南教育》2001,(6):33-3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散思维 (又称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不能发散的思维是不可能创新的,因此,发散思维不仅是学生时代智力发展的“催化剂”,还是一个人事业成就和发明创造的“加速器”。   发散思维是从一个概念、一条规律、一种方法或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出发,产生另一种或多种想法 (或联想 )的思维方式。它既表现出人的思维“能动性”的本质,也表现了人的思维的发展性、变革性和创新性。它促使人们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引导人们进行各种探索和创新。   发散思维的…  相似文献   

19.
本列举《人民日报》社论中两处可商榷的字问题。一处将毕竟只是特殊的一部分人能做到而不是一般的全体(“我们大家”)都能做到的“两会一精通”,通过简单类比.得出全体(“我们大家”)都能做到的结论;另一处,问题在于政治运动是主观行为,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或生或灭。因此,称由反右扩大化而引发“大规模的阶级斗争”,显然是直接误推。  相似文献   

20.
对电荷(自由电荷或极化电荷)或电流(传导电流或磁化电流)并不完全已知,同时研究的场点具有一般性,这类问题可用“等效法”、“自洽法”进行求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