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上肢练习 左单云手 动作一:两腿开步成左弓步,左手掤至左膝上与肩平;右手叉腰,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左,目视左手(图1)。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太极拳的缠丝劲和毛笔书法的运笔这两种看似不相关联的事物有着必然和内在的联系:他们同是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方式。文章主要以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与毛笔书法运笔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抓住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分析二者在本质上的一致,并互通联系,最后找出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进行描述并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3.
谢千里 《精武》2007,(4):22-22
一、缠丝劲的真意太极拳爱好者对“缠丝劲”并不陌生,尤其是陈式太极拳、洪传陈式太极拳练习者。可是,细细研究起来,我们又难以讲清楚什么是缠丝劲?它的典型形式是什么?训练的要点步骤是什么?具体实作时又是怎么随机应用的?诸如此类问题,困扰了不少太极拳爱好者。  相似文献   

4.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又叫“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运动内缠外绕相结合的总称,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结论:网球运动中力量运用和太极拳的缠丝劲这两种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二者虽然是具有中西方不同特色的运动方式,却同是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文章主要分析两者之间本质属性,抓住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找出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6.
窦汉东 《武当》2015,(1):28-29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独特内劲的运用方法。它源之于肾,润于百骸,通达九窍四梢,伸筋壮骨,使内劲收敛而增强。缠丝劲还能促消化,畅气血,稳固根基,平衡阴阳。一、缠丝劲之源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通神达化之道,是区别于其他内家拳的重要特征。习练陈式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落胯;心气下降、呼吸自然、屈膝圆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缠法也。提起太极拳,大家必然联系到缠丝劲,缠丝劲是螺旋劲的一种,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武术大都讲究螺旋发力,然而缠丝劲作为术语首见于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因其符合太极学说原理,也成了太极拳的标志特征。陈鑫(1849-1929年),字品三,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也是中国近代武术史  相似文献   

8.
尤志心 《中华武术》2007,(11):32-34
我写的《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一文在《中华武术》杂志发表后,一些网站纷纷进行转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人拍手叫好,但也有人认为"内劲"并非肌肉力,而是一种丹田之气。为了辨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原文结尾对内劲所作的一个概括:内劲就是一种肌肉力,人生而有之。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盘架子和推手训练.使这种肌肉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它具有整体  相似文献   

9.
论太极拳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奇葩,有诸多流派,风格和特点也各有不同,但其劲力却是互融的。文章通过对“太极”解释,进而对太极拳主要的劲作了概括和说明,从而对太极拳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形成及区分缠丝劲的4种方法,结果认为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则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是旋腰转脊,表现于内则是丹田贮存、遇用外放,4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于脚,主宰于腰、丹田,而形于手足的空间旋转曲线。  相似文献   

11.
李正 《武当》2014,(3):14-15
一、内劲及其表现形式 道家在修炼中把“能量”和“精神”的结合称之为“燕”-也就是“内劲”。内劲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马原年 《武当》2006,(5):11-13
对于陈氏太极拳的“缠丝法(精、劲)”,太极拳界褒贬不一,褒者称“缠丝法”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太极拳命名的由来”。贬者却认为“缠丝法”是“不科学的说法”,是“故弄玄虚”。对于名人名著,笔者不敢妄言或褒或贬,但笔者精读了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陈图》)后,发现书中有不少疑点。  相似文献   

13.
闫存文 《武当》2000,(1):19-20
太极拳的原则是松柔轻灵,丝毫不用力,着重使用内劲。何为内劲?即是用功中以姿势套路运动集聚成的丹田劲。此劲是先天自然之气和后天人之本力所结合的统一体。它是通过气与力配合转化,达到丹田,再随姿势转化由丹田发出的劲。劲与力相比,力滞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显而劲稳等。太极拳  相似文献   

14.
梁凯明 《武当》2012,(4):23-24
杨式太极拳的最大特征就是体松柔和,舒展大方,外柔内鼓,有掤劲拳术之称。在杨公澄甫遗著《太极拳练习谈》中也讲到"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也"。这里的所谓"刚"和"针",指的都是太极拳的内劲。当前有许多人练拳只见软不见刚,把柔理解成软,把柔与软混为一谈。太极拳之"刚",就是以腰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的内气,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这种劲是通过长时间周身放松、拉长,用柔缓的动作在去僵求柔中练出的先天自然之气(常说的丹田之气)所产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太极拳之"柔",《拳论》上讲,"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掌握柔并不是松软,而是去一份拙力、蛮力,得一份柔劲后的缠丝劲。此为太极拳的精髓,非千锤百炼、天长日久,不易轻得。由此可以看出练好太极拳柔刚途径就是学会放松。  相似文献   

15.
陈颜胜 《精武》2010,(8):62-64
呼吸力、意念力和丹田力是太极拳内劲的精髓,也是太极拳内劲的精华所在。只有将三者的内在完美地结合,你才算真正地踏入了太极拳殿堂的大门。太极拳是强调用意的武术,因为太极拳的内劲是含而不露的,所以必须强调用意、强调用意念力。  相似文献   

16.
陈颜胜 《精武》2010,(8):56-60
陈照奎祖师讲过:“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哪里有不用力的武术?”他又讲技击:“力量占七分,技巧占三分。”  相似文献   

17.
(一)概要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静气沉丹田。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耳向后听心贴背,舌尖轻挑颚齿间,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中常讲的“劲”不同于一般的力,是太极运动中特有的一种力量素质.劲与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太极之“劲”有内劲和外劲之分又有整体性,是一种整体劲,在实际运用中均以整体形式发放出来.文章从古人论述和现代科学角度对太极拳的整体劲进行论述,希望能够对太极拳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充实.  相似文献   

19.
孙国玺 《武当》2013,(8):42-44
六封,就是要封住对手的手、足、肘、膝、肩、胯的六个进攻部位。武术讲究内三合和外三合,此招就是在实战中破坏对手无法形成外三合的典型范例。当对方各部位不能相互配合时,身法以及劲力就会支离破碎,也就很容易被击败。四闭,在炼气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三元归一,四门紧闭"。就是要做到在用意行拳之时,嘴不要张,要闭住呼吸,眼、耳、鼻、口都闭合,内向丹田。即所谓的"四门紧闭",达到意气贯穿的忘我境界。《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习练太极拳,要放松,贯穿内劲,自然而然。  相似文献   

20.
我写的《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一文在《搏击》等媒体发表后,各大网站纷纷进行转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人拍手叫好,但也有人认为内劲并非肌肉力,而是一种丹田之气。为了辨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原文结尾对内劲所作的一个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