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亚南 《今传媒》2012,(6):82-83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迎来了繁荣的融媒时代,面对网络等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冲击,传统的舆论监督栏目不断找寻着新的发展契机,经过不断探索,终于开拓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即加强与政府合作,加大深度报道,丰富传播模式等。本文将以鞍山电视台《热点关注》栏目为例,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2.
蹲点调查报道是获取优质内容、发挥专业优势、提升传统主流媒体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大众日报《蹲点调查》栏目坚持透过现象看问题,既讲清“怎么看”又回答“怎么办”,传达理性声音,掌握信息传播主动权,以扎实厚重的新闻实现有效引导,同时注意延伸系列轻量化传播产品,让深度报道更有传播力。  相似文献   

3.
当前,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日益呈现融合之势,融合的结果是出现诸如以深度报道为主的新闻评论。对此,本文试图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为例,从栏目定位、栏目元素、栏目语言等角度进行解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两者的融合现状,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4.
启蒙功能:媒体理念的发展谈及媒体,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的喉舌,至于国家级媒体更是被理所当然地视作一种传统的宣传工具。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媒体功能正在发生的转变:主流媒体正在向更多的公共领域努力,在承担了媒体宣传功能的同时也在实现着其公共功能,尤其是公共领域的启蒙功能,诸如民主和民权的启蒙、公民社会形成中的公共意识的启蒙、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启蒙等。  相似文献   

5.
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阅读越来越偏向于快餐化,这对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我报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怎样才能在众多媒介中异军突起,吸引更多关注,留住更多读者?这是新形势下必须思考的问题。未来,创造性的深度报道依然是最具竞争力的,这里的创造性体现了策划的价值,也是决定一家媒体的核心理念能否得到读者拥趸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消息源是一篇调查性报道的地基,消息源的使用应该遵守"诚实、透明、多源核实和准确"规则,消息源使用是否恰当也折射出记者职业素养状况,是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的一把量尺。本文以《南方周末》调查性报道《谁成就了肖传国》为个案,通过对该文消息源使用情况的分析来管窥我国调查性记者的职业意识情况。  相似文献   

7.
林超 《新闻世界》2011,(1):13-14
本文通过《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电脑报》等报纸对"腾讯和360舆论大战"的报道,分析报纸在深度报道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憾。并立足新媒体背景下,探讨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兴媒体的挑战,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应在结合自身特点做强深度报道的同时,加强传受双方的互动,适时加以评论,对事件做全面、合理、客观的分析和展望,以使自己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8.
彭克敏 《青年记者》2012,(12):68-70
中国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起步要比平面媒体晚,但由于电视丰富的表现因素、视听结合的形象表述方式等优势,使得中国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从一开始就定下很高的目标——最能代表国家电视台水准的深度报道栏目.  相似文献   

9.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微信、微视频、自媒体等新媒体,对党报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融媒体快速便捷的传播、生动活泼的海量内容等优势,党报必须积极转变观念、加强策划、挖掘优势、打磨精品。本文主要以获得黑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的系列报道"龙江科技企业孵化器巡礼"为例,探讨在融媒体时代,党报深度报道应该坚守什么?转变什么?从而在报道出彩的同时,增强党报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10.
刘英杰  魏巍 《传媒》2023,(1):49-52
数字技术建构了一个多元生产、多元传播、多元价值的行动者网络,极大地活跃了公众舆论形态。然而,“流量”崇拜与资本逐利的市场化驱动也造成虚假新闻、认知偏向、群体极化问题凸显。在复杂的舆论场域中,传统新闻媒体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举旗定向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丝毫不能减弱。本文通过行动研究与田野调查法深入解析中国新闻名专栏《新闻夜航》“深度”专题的调查性报道,发现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统一、坚持经验分析与实证研究统一、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统一是其报道重要策略,并认为这也是提升媒体思想政治引领力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11.
《新京报》于2003年11月11日正式创刊,是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综合类大型日报,是中国第一次两个党报报业集团合作办报。经过不断地改版之后,《新京报》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份高度密集覆盖北京市场的强势新兴主流纸质媒体。因此,以《新京报》为例,希望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其最新采写特点。  相似文献   

12.
向俊 《声屏世界》2013,(5):16-17
如果说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的创新是其在新媒体背景下突出重围的重型武器.那么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的坚守则是其在新媒体背景下拓展栏目品牌内涵、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根基。因此,如何平衡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坚守与创新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向俊 《声屏世界》2011,(10):20-22
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与其它的新闻栏目相比.能够以其公众的立场、独立的调查手段、严密的逻辑和细节的呈现,完成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从而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及话语权。那么,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对于公民话语权的建构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为例,从公民知情权的拓展、话语权利的建构和理性秩序的建立三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正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新闻媒体通过公开披露、内参报道等形式,聚集起来的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正能量,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积极意义。主流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时,要倡导建设性监督,不是就突出问题进行刻意曝光或炒作,而是要强化大局意识,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同频共振。舆论监督影响面广。许多久拖未决、处理不公的典型案例,一经公开曝光会立即累积成舆论场,引起全社  相似文献   

15.
正"快餐化"的新闻生产,极大地加快了记者的工作节奏,使得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追逐"更新、更热",就提高新闻时效性来说,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满足于写稿更快更多,习惯平面还原事实碎片,记者的思维能力可能面临退化的风险。现在报纸上不少的新闻,干巴、枯燥,引不起读者兴趣,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上的常见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浅而无味、缺乏深度是一个主要病根。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功夫。这是实现新闻的厚重表达与传播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6.
颜昌学 《编辑学报》2014,26(4):388-389
针对民族医药的特点,总结民族医药特色栏目建设几年来的实践,提出了栏目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考:依托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民族医药特色栏目;要选好一两位核心作者,建立稳定的、高质量论文的作者群;保持特色栏目的长期稳定,便于作者了解研究动向,利于读者连续阅读。  相似文献   

17.
很多编辑认为外版书体例和内容都是经原出版社审定的,责编只需要负责加工语言就够了。其实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外版书也是书,只要是书,就不可能没有缺憾。二是语言部分不仅仅是流畅问题,还有个逻辑问题。因为外版书尤其是科技书,翻译的逻辑能力非常重要。所以,编辑一定要按照书的逻辑关系,判断翻译是否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这对科技类外版书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