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振 《内江科技》2022,(1):78-80+43
随着渤海B油田深入开发,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注水驱替效率降低,以小层为基础的开发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精细开发的需要,储层隔夹层引起的储层内部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造成储层剩余油的富集。因此,为提高注水效率和采收率,需在单层对比划分基础上,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资料等建立单砂层地层格架,进行隔夹层识别与划分并分析展布特征。研究区隔夹层划分为2类:单砂层间泥质隔夹层和单砂层内钙质夹层,其中泥质隔夹层在单砂层间叠置区中广泛分布,且分布较稳定,呈现出在叠置区域中间薄甚至缺失,向叠置区域两侧和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变厚的趋势;钙质夹层较少发育,零星分布。  相似文献   

2.
W组是甲油气田的主要含油层组。识别W组的隔夹层类型和分布规律,对该工区剩余油的寻找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作用。根据隔夹层岩性并结合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可以识别泥质、钙质和物性这三种类型的隔夹层类型。该文分析了这三种隔夹层在层间和层内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赵刚  谢军  文静  张中劲 《内江科技》2012,(6):91+105
针对牛圈湖油田特低渗透油藏开发现状及地质特征,结合取心井岩心相和所有井测井相综合研究,通过划分井的沉积微相来对目的区块沉积相进行研究。利用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来约束岩相模型的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建立储层岩相模型。采用相控建模技术,分小层分岩性统计各种物性参数分布特征;利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分别进行模拟,建立研究区域的渗透率、孔隙度模型。  相似文献   

4.
特低渗透油藏要求井网密度高、投入大,常规压裂产量下降快,开发效果差。直井长缝压裂完井技术通过压裂造长缝,增大泄油面积,提高特低渗透油藏单井产能,可实现少打井,降低投资。本文介绍了直井长缝压裂工艺优化、压裂液体系优选、综合降滤、射孔优化、控制缝高等技术。该技术在义7-6、滨660和樊142等多个区块进行了应用,现场的实践证明,与常规压裂相比,直井长缝压裂完井技术能够提高单井产能,延长油井有效期,对特低渗透油藏提高压裂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郑羽 《中国科技纵横》2010,(11):391-391
论文针对葡×断块葡×井区同时存在层状泥质与分散泥质的特点,引入分散泥质和层状泥质同时存在的混合泥质砂岩通用双电层电导率理论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葡×井区的葡×-J×井等进行了处理与解释,经过与取芯资料的对比,有较强的符合率,在此基础上对整个井区的剩余油情况进行了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6.
东营南坡沙四段为湖相滩坝砂沉积的薄互层特低渗透油藏,由于该类油藏储量品位低、开采难度大,常规开发经济效益差,通过开展大型压裂弹性开发等新工艺技术,对此类油藏的部分区块成功地实施了大型压裂,实现了薄互层特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动用,并已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自2005年以来,采油厂在特低渗透油藏先后上报探明储量11663万吨,采用大型压裂弹性开发、滩坝砂油藏注水开发、仿水平井注水开发以及二氧化碳混相驱等技术,动用了渗透率大于3×10~-3μm~2、埋藏小于3000米的特低渗透油藏2000万吨,目前未动储量近1亿吨,但这部分储量品味更低、埋藏更深、物性更差、常规开发技术动用难度更大。因此,为了提高特低油藏储量动用率和经济效益,本文转变思路、开拓创新、探索出了提高特低渗透油藏储量动用率和采收率新途径,采用长井段多级分段压裂水平井弹性开发的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特低渗透油藏氮气驱矿场试验是临盘油田氮气驱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先导试验选取夏509块的夏509-4井实施注氮气,该区块平均渗透率2.03×10^-3μm^2,平均孔隙度14.6%。通过试验,累积注氮气37.8×104^4m^3,相比较该井注水初期配注40m^3/a.提高了3—5倍,说明氮气作为驱替介质注入是可行性,为今后特低渗透油藏的注氮气开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特低渗透油藏产量低、注水难、含水上升快等开发问题,取得特低渗透油藏开发经验,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特选择西峰油田3个具有代表性的注水井组,采用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开发方案进行优化。优化项目包括注水和压裂时机的选择、射孔程度和采油速度确定、注采比范围限定等。优化的开发方案对整个西峰油田的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油田低阻低渗油藏纵向上主要分布在珠江一段上部,为海相油田。低阻低渗油藏岩性多为泥质粉砂岩,含油产状多为油斑、油迹,产能低。针对以上特点,采用大位移水平井开发,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经过文昌油田海相低阻低渗油藏大量成功的开发实践,总结以下的开发经验:必要的基本的产层测试资料是低阻低渗油藏研究的前提;低阻测井解释新技术是低阻低渗油藏评价及开发的关键;钻长位移水平井是大幅度提高低阻低渗油藏产能的有效途径;使用旋转导向加强随钻跟踪是确保井轨迹钻在低阻低渗薄层油藏中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
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逐渐成为油田增产上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油田后备接替的重要资源,但储层受油藏埋深的影响,储层上覆压力增大,使储层物性变差,油井自然产能低,必须通过压裂改造后才能获得经济有效的开发。本文介绍了针对厚层砂岩、薄互层砂岩及低渗油藏重复改造常用的水力压裂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内江科技》2015,(7):103-104
针对甘谷驿油田1380井区长6特低渗透油藏复杂的地质特征,在综合油藏特征、油水井生产、动态监测等动静态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本区长6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基于油藏的地层参数和流体参数,结合长6油藏的生产历史拟合结果,分析了长6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特征,为下一步油藏的挖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正>樊124块为常温常压、特低渗透构造—岩性油藏,构造面貌单一,储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油藏先后经历了弹性开发、注采井网完善高效开发阶段,初期效果较好,后期暴露出因偏磨、结垢、层间吸水差异大等问题影响开发效果。为此通过应用一体化分层测调技术,内衬防偏磨技术在单井实施治理,现场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4.
延长油田西区采油厂所辖油田属于低渗特低渗油田,在投产时大多采用压裂,由于油藏的非均质性和开采层系不同,在注水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在层内、层间、平面注采矛盾突出;注采调整缺乏充分的依据。通过油水井生产过程监测和动态分析,进行注水井与油井连通层位的对应调参,提高注水效果及注水开发采收率,从注水井和油井两方面入手,在以上研究分析、动态描述、注采调整等措施的基础上,摸索整理出一套适合本区的注采开发思路,最终解决油藏平面、层间与层内矛盾,实现注水开发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冷41块在早期开发过程中,测井解释层很厚,但是在很多层中,夹杂着泥质含量较高的泥质砾岩,泥质砂砾岩及泥质粉砂岩,这类岩性在电性上也表现为较高电阻,但是这类岩性物性差,基本不含油,属于非有效储层,由于受上下较厚含油砾岩层的屏蔽影响,电性上仍较高的响应值,电测解释结果有所偏差;另外不同测井系列的误差造成的解释偏差,都会对精细描述带来不利的分析结果。因此,利用系统取心井冷37-45-562井实际岩心观察和岩心分析资料与电测曲线进行对比,针对冷41块油气水层建立测井解释模型,进行测井二次解释,建立冷41块储层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16.
针对低渗透或特低渗透,并且裂缝发育,平面矛盾突出的油田区块新投油井低产低效情况,我们从储层改造角度对油井低产原因进行了分析,采用特殊的措施压裂工艺对储层进行措施改造,有效地提高压裂裂缝在储层平面和纵向的改造程度,为低渗透油田提高低产低效单井产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7.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性质主要受喉道控制.为了解基山砂体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利用恒速压汞技术对商550井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储层孔隙结构不均匀,微观非均质较为严重,储层主流喉道分布的徽观非均质差异是渗流能力非均匀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赵建平 《内江科技》2014,35(8):40-40
针对滩坝砂特低渗透储层能量补充难度大的问题,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区块樊144块开展小井距注水试验,通过对钻采方案特别是完井工艺、注水工艺进行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此类油藏的经济有效开发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对于Q凸起珠江组中钙质层(即富含方解石胶结物和生物碎屑的砂岩,本文简称钙质层,下同)的分布规律,前人在成岩演化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本次研究从层序地层与成岩作用的关系入手,利用岩石铸体薄片镜下鉴定的结果,对M油田珠江组一段和二段钙质层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沉积体系对矿物离子的控制因素,并结合岩石的成岩演化,深入地探讨了该区钙质层的分布及成岩模式。通过研究认为珠江组一段和二段的钙质层的形成具有相同的主控因素,即沉积体系域;从珠江纽二段到一段,成岩作用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突变性。  相似文献   

20.
乾安地区由于储层低孔、低渗,泥质含量较高,储层相对污染较重,单井产能下降较快。酸化是有效解除近井地带污染的主要措施,乾安采油厂从地层伤害机理研究入手,明确垢样成份,优选酸化井,不断完善酸化配方、施工工艺和措施管理办法,使酸化技术不断成熟完善,实施657口井,累增油7.1万吨,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