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芳 《文教资料》2011,(36):4-6
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起源是不仅是中国美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所有美学文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对美的认识和对“美”性质的理解。中国原初审美意识应该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一种感官感受,这种感受主要体现在味觉和视觉上,经历了由感官的愉悦到精神的追求这一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审美活动既离不开主体的感官感受,也离不开客体的具体可感的感性形式.审美活动总是通过人化了的感觉器官作用于对象的"可感受的形式"方可发生并正常运行,因此,审美活动须以感官感受-感性经验为基础、为起点、为途径.感官感受-感性经验虽不是审美活动的全部,却是它须臾不可脱离的,也是不可抛弃的.作为审美价值之基本品格的愉悦性,其中必然包含着感官愉快;但是,审美愉悦的感官愉快绝不是生理性的官能快感.  相似文献   

3.
在学术界,往往不分巨细地提出真理和价值并列说、渗透说、贯通说……,其核心是强调二者的统一。在宏观上,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在微观上,它却陷入了自我矛盾之中.本文以个别真理与个别价值的差别性为立论中心,否定许多同志所提出来的“个别真理”和“个别价值”之间的“具体的统一”。真理和价值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中产生的.而主体有多种需要,客体也有多种属性.主体的每种需要都可以与客体的一种或多种属性相联系,而客体的每一同性都可以与主体的一种或多种需要相联系.无论是主体需要还是客体属性都有一个变化过程,这…  相似文献   

4.
美感,是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它是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为基础,而又受影响于主体的主观条件的一种心理活动。对于美感问题的研究,是探索人类精神活动的一条重要途径。历来的美学家对于这个问题都作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分歧和成就几乎是同样之大。这里,就美感的性质和特征问题,谈一点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的“对话式理论”,是一种全新的阅渎教学理论,它指出阅读是主体从客体作品中获得文本意义和丰富感受且调动感官与思维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阅读活动一进入教学流程,其构成要素除了阅读主体(学生)、阅读客体(言语作品)外又增加了阅读主导(教师)这一方,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教师、  相似文献   

6.
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我们应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改变这种状况。办法之一:培养学生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所谓感受,就是指人的感官受到外界形、色、音响、气味等各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与客体刺激相应的心理活动,如情绪激动、心情舒畅、思想领悟等。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  相似文献   

7.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认识,传统观点认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它将教学活动简单化,忽视了学生所具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目前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观点也欠科学性,它没有确定教学活动的客体是谁,忽视了教学活动是隶属认识论范畴的。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并且二者是一种双主体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 ,它体现了对言语特性的真实感觉。汉语言最显著的特性是音形义的活动 ,它借助语素和词语的音义 ,按照一定的规则(本体语法)辅以语调、语气来传达意思和情感。就阅读论角度 ,它是客体 ,作为阅读人主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书面言语形式去感受客体所表达的信息和感情 ,要求主体阅读人首先应该按照客体的特性去正确的认读以进入这种言语环境中 ,从而获得直接而真实的言语感觉。而朗读作为一种出声的口读方式 ,其特征是眼、口、耳并列的言语活动 ,它具有激活意象 ,唤起形象 ,把主体很快带入作品的言语环境中的功能 ,…  相似文献   

9.
艺术语言是一种心灵化的语言 ,它最自然地展现了主体心灵的自由。在艺术语言创造过程中 ,主体反映客体 ,并非理性的认知和评价 ,而是感性的体悟和描写。任何对象经过主体的以眼观物、以心感物、以情化物的全过程 ,都将形质尽变。这种变形的客体 ,是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双向变形的结果 ,是主体心灵化和审美化的显影。艺术语言的心物感应 ,是主体把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情感融注到客观物象中 ,使物象变形为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主体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对心物感应具有指向作用 ,它所整合出的变形客体是蕴含着主体的审美比较、审美选择和审美评价的心灵之物 ,它是主体心灵世界的最自然、最真实的投射  相似文献   

10.
一会写文章的人都知道,在确定写作的对象之后,常常遇到从哪个角度去表现才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的问题,因为大多数的描写对象,不可能采取“全方位”的表现。这就是艺术视角问题。所谓艺术视角,说得规范些,就是指“创造主体把握外在世界所采取的一种角度,也即艺术家在表现时所凭依的立足点、位置、方向等等.”它既是主体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也体现了创造主体对生活的把握方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自然千姿百态,事物都是由各个不同的侧  相似文献   

11.
机械反映论没有争议的意义。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主体论者非常明白这一点,问题是:主体——客体这对关系中,主体是个精神文化单位,他一旦跃入精神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就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足性,它不再受制、至少是不直接受制于客体;唯其如此,主体才能进入价值创造,进入超越现实功利、驰骋自由想象的审美创造活动,这也是为古今中外艺术实践所证明了的。在这一创造中,物质条件、经济关系的作用等于人吃过饭的作用;而这一创造的材料和对象,早已主体化从而失去客体性。 文艺创作既是一种价值创创,而且是相对独立自足的主体创造,那么对于对象(客体)的观照就不再是纯认识论的,而是一种情感意志的价值审视。亦即,主体的情感意志价值只与对象的价值属  相似文献   

12.
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观念的把握。在复杂的认识运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有许多矛盾的特点。一方面,客体制约着主体形成一定的认识内容;另一方面,主体又以观念的方式扬弃着直观客体,使之在观念的运动中一步一步向实践趋近,这就使认识运动产生了既扬弃主体的主观性的片面  相似文献   

13.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4,(20):F0002-F0002
20.怀特海 一、生平介绍 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的创始人。生于英国肯特郡的兰姆斯格特,其父是牧师。他的祖父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教育家,曾任当地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他的父亲十分关心教育事业。受家庭的影响,怀特海对教育也很感兴趣。1880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专修数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14年受聘为伦敦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应用数学教授。1931年当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怀特海的基本论点之一就是,自然界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它处于创造进化的过程中。但与主要依赖于生物学的柏格森以及更早的唯灵主义不同,怀特海试图用近代物理学和数学上的成就创立其活动过程哲学或有机体哲学。怀特海强调,认识是经验主体的一种机能,认识的任务在于分析感官知觉中的自然界,而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包容”客体的过程。他把主体称为“包容统一体”,把客体称为“感官对象”,认为客体的性质不在于客体中,而是由主体的认识机能产生的,正像疼痛在我身而不在割我之刀上一样。因此,怀特海指出,“世界是在精神之中”“我们在世界之中,而世界又在我们之中”。怀特海对数学,尤其是对现代逻辑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在大力提倡和推进教育的今天,作为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并立的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它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其作用也日益凸现。为此,不少学校偿试将美育融入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首先应关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策略问题。一、在课堂教学中把握生命节奏在人的生命节奏里,隐藏着人感受客体之美即审美和建立自身之美即立美的奥秘。一方面,人的生命节奏是美育所假借的手段,所谓“客体之美”的最佳感受器,是使受教育者得以全面和谐的学习和掌握世界的内外作用机制。首先它作为物我感应的历史积淀,作为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的统…  相似文献   

15.
关于网络学习资源设计中学习者兴趣激励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趣是主体对客体持有的一种积极、正面的心理倾向性,有了这种积极、正面的心理倾向,主体会将注意力集中于客体上,促进目标的达成,并且目标达成后会产生愉快、满足的情感,它常常与注意力和积极的情绪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语感是个体在言语实践中养成的一种迅速感悟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由于语感具有直觉性、内隐性和个体性,因此增加了我们认识语感的难度,但语感也不是不可捉摸的,它的理法性和习得性又为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言语训练,进而提高语言感受能力提供了条件。对言语的感受是多方面的,诸如用词的正误优劣、组句的高下得失、句群的流畅阻滞、修辞的意蕴情味、义理的鲜明晦涩等等,都在感受理解的范围中。读者的语感,说到底,是由作者的言语客体特征所决定的。如果一定要将其纳入主体的感觉类型中去,不免要使无穷的言语现实去适应有限的语…  相似文献   

17.
蕴含主体自由天性的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范式意义,它衍生出主体诗意生存的感受。在少数民族艺术生态审美场里,诗意生存的感受从诗化的生态审美感官、诗化的快悦通感、艺术人生的美感享受中生发。诗意生存感受作为一种生态美感,贯穿于少数民族艺术生态审美的全程全域。具体审美过程中,诸感官的联动及审美心理的运行规程,反映了少数民族艺术诗意生存感受生发的机制和生态审美的超循环特征。  相似文献   

18.
尺度,是许多学科常用的一个概念。通常,应用尺度这一术语时涉及3个方面内涵:一是被观察客体,二是客体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三是观察者主体。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人文现象及其空间演化规律的科学。地球表面动态变化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必须用动态的观点进行研究,既注重空间的变化,也注意时间的变化,还要考虑研究主体——人的感受。这种时间、空间、主体相统一的理念,在地理学研究中就体现在"尺  相似文献   

19.
冯国琛 《考试周刊》2014,(12):179-180
<正>一、情绪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积极、高昂的情绪被认为是健康人的重要标志。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反应,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及满足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和内容。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情绪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都有意无意地把与受教育者的情感交流和引起感情共鸣作为一种教育方法,重视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达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0.
体验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状态。验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人的特的心理活动,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感、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的,它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动。体验不同于经验。就词性而言,前者常常表现为动词,后者大多被作为名词使用;在汉语中前者往往作为得到知识技能的一个过程、一种途径,后者则被当做认识论的概念、知识或技能;前者指向价值世界,后者指向的是真理世界。体验与经验又常常被大家混淆。我们对某些事情有亲身经历,但这种经历如果没有引起我们的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