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论朋述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友情”备受器重。一部《论语》,“信”、“义”的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李丽霞 《课外阅读》2011,(3):194-194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开始了一个不安定的灵魂的漫游之路。如何对生命意义重新定位?怎样的走路方式更适合于自己高洁的品性?怎样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政治的失败使他不羁的心灵开始了新的思考,在“儒”、“道”、“侠”的传统文化思想深刻的影响下,李白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的审美示范。下面笔者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梦》一诗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图案的原始》中描绘的"日纹"、"鸡冠纹"、"蕨子纹"、"水纹"和"羽纹"都采撷于彝族传统毕摩文化文本。这些图纹作为"毕摩绘画"的重要图案,有彝族神话的渊源和历史。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方法要求对作品整体考察,把原型等概念引入批评的领域。本文对《图案的原始》所描绘的种种纹路从神话渊源角度进行微观分析是为服务于宏观把握,即探寻彝族精神文化的远离式回归。运用弗莱的"站后些"方法论,远观诗歌中描绘的原始图案,分析诗人借原始文化符号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意识"误读",进而建构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4.
刘芹 《文教资料》2014,(11):18-19
本文通过对日本近现代文学家深泽七郎的小说《槽山小调考》“弃老”现象的分析,并与中国一些民族曾经存在的同样情况进行对比,找出“弃老”的原因,对研究日本文化、正确认识中日两国意识形态差异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部《红楼梦》,统而观之,包含着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情感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等等,可谓经验的结晶;细而观之,《红楼梦》中的家宴、对话、小诗、眼神、微笑等等细节描写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可谓是其中的又一座“大观园”。本文试从曹雪芹笔下女子的“笑”的诸多细节中,解析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教养、体态、形象等特征,进而感受作者描写热闹场面、刻画众多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才华。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是北京人、北京作家。这个认识意义重大。北京的"帝都文化"是《红楼梦》一书的文化渊源。不了解18世纪中叶的"帝都文化"就无法真正读懂《红楼梦》。曹雪芹倘若没有回到北京这段生活经历,今日我们所读到的《红楼梦》,极可能就真的是一本《风月宝鉴》或是一本《情僧录》。在语言文字方面,曹雪芹熟练地运用了含有广大北方地区语言中方言土语的北京话,使《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雅俗相融、生动鲜活、字字传神,从而使这部小说脍炙人口、雅俗共赏。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京味十足的小说,而且是京味小说中的典范之作。红学中的一些问题争论不休,恐怕是与不熟悉或没有考虑帝都文化背景有关。"帝都文化"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红楼梦》笔下的秋爽斋,不只是探春生活的居所,也是大观园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其建筑格局、屋内的陈设和环境氛围的渲染和描写,映射出探春的性格和命运,是小说中众女子精神追求和人性狂欢之地,折射出小说的思想内涵,暗含着作者人格理想的追求,渗透出丰富的隐喻性和象征性。  相似文献   

8.
红学史上有三个曹雪芹,分别是敦诚兄弟的朋友,兴廉即张宜泉的朋友,以及<红楼梦>文本上的那个批阅增删者.文章将论证三者是否一体,他们中究竟谁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的作者问题自从该书出现以来,一直是热门话题,只不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时强时弱而已。最近一段时间,这个热门话题更显其热,各种说法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传统的曹作高续说受到了挑战。其实,拘泥于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确会碰到很多问题,但如果稍稍拓展一下视角,将《红楼梦》的著作权归于曹雪芹家族,而将曹雪芹定位为并未完全定稿的写定者,很多遭到质疑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红楼梦》的著作权问题就会出现柳暗花明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基础有两个:其一,家族的兴衰;其二,时代环境。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女性的叛逆是表现其高出一般封建文人的进步民主主义思想,即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追求政治清明等。其中林黛玉、妙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两个重要叛逆女性形象。曹雪芹的民主主义思想正寄托在这两个形象中,其在林黛玉身上寄托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民主主义思想,而在妙玉身上则寄托了作者渴望社会和政治清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是红学史上第一部运用西方哲学观点分析《红楼梦》的专著,其出现犹如一颗惊雷炸响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100多年后反观这篇《红楼梦评论》,不难看出其"一切为悲剧哲学服务"的宗旨以及由此带来的偏颇。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一生铸成一部小说,几经变改书名,到清乾隆十九年(1754),最后定名<石头记>.由于历史原因,书稿仅整理出八十回清本,就"问世传奇"了.七年后(1761),曹雪芹应已完成了他的<石头记>全部书稿,由于突如其来的灾祸,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末除夕,这颗文星陨落了.一个完全的<石头记>真本也没流传下来.30多年后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突然冒出了由宫廷武英殿活字印制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来,此即由程伟元、高鹗搜访多年,获得残稿,编缀成的"全璧",改<石头记>名为<红楼梦>,次年,程、高之流对曹雪芹前八十回原文大肆阉割篡改达2万多字.至<石头记>神韵风貌,文采风流尽失.使这件真假合一,盗名欺世的假<红楼梦>冒充珍品,风靡天下200多年.周汝昌先生与家兄周祜昌二人满怀一腔义愤和热情,发愿终生校辑一部接近曹雪芹原来文字的<石头记>(<红楼梦>),这就是<石头记会真>的契机与发端.二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历尽难言的艰苦,宏愿欲尝,<石头记会真>即将梓印,周祜昌先生不幸抱恨阖然长逝.红学资深大师周汝昌先生在其女儿周伦苓的协助下最后完成了<石头记会真>书稿的核订.本文作者侯廷臻同志应出版社特邀承担了<石头记会真>书稿全部审核校勘工作,经逐字反复审核,耗去了5年的心血,终于使第一部接近曹雪芹真本原貌的本子<石头记>,奉献给世人.全书共10卷,800多万字,8000余页,即将由海燕出版社推出,就教于普天下热爱<石头记>者.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小说人物之口发表他的诗论观。他主张作诗要词句新奇.可以突破格律的限制,要注意体裁。学诗要由唐入手,再进入魏晋;由近体诗入手,再进入古体诗。他在“意”与“辞”的关系上重“意”轻“辞”,主张诗的立意要新,提出了“意趣”这一诗歌审美概念。  相似文献   

14.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突变与转折,这使他的内心世界陷入极度的痛苦,为了让这种痛苦得以宣泄,他选择了文学创作,在《红楼梦》中他将其情感取向指向了对过去的回顾与缅怀,试图以此完成对于痛苦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