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笑说诸宸     
诸宸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刚进国家集训队的一件小事.当时我们的驻地还在北京老山,平时她学起棋来总是如饥似渴.有个男棋手老被她缠着教棋.一次他逗她说:“那得叫我干爸爸.”诸宸说:“那你下完棋要去给我买西瓜!”她叫了他“干爸爸”,他果然又教她下棋,又去买了西瓜.后来我问她:“你怎么能随便叫人干爸爸呢?”她说:“那怎么啦,叫他一声,他腿都快跑断了.”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中国象棋史上,林弈仙是一位艺精寿高的著名棋手。他是浙江永嘉人,原名银贵,生于1879年。林幼华习制伞业,暇时酷爱象棋,曾师事温州名手陈笙。当他12岁时,曾与其师作公开赛,结果以三胜一平告捷,从此称雄于温州棋坛,真个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林弈仙成年后改业商,常往来于闽、粤、江、浙间,棋誉渐著。因其运子超脱,每有神来之着,故被人称为“弈仙”,其原名反而被人们的淡忘。1913年,林弈仙到上海与当时上海棋界独执牛耳的宿将曹锦亭(别号病伯)交手,两人共奔5局,未分胜负。过了两年,林弈仙再次到上海。此…  相似文献   

3.
《围棋天地》2011,(5):102-102
书接前回,却说由于老马的硬骨头,不肯去吃嗟来之食,只能“天马家放”,最终耽误了孩子的前程。俺老周之所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天放后来进京的表现,恰恰证明了他的棋才。  相似文献   

4.
棋迷俱乐部     
棋逢吴穹 喜欢下围棋的人在棋盘上往往不大谦虚。棋赢了,自然是自己棋艺高明的缘故;棋输了,则是由于不小心下错了棋。若是棋力相近者,那就更加互不服气了。比如说,我对吴穹就是这种心态。当然,想必他对我也是如此。 和吴穹下棋,局后我是不大愿意复盘的。主要在于我总是“棋艺高明”的时候少,而“下错棋”的时候多,复盘起来未免有些无趣;二则由于他太会“讲”棋了,一复盘,边摆棋边论道,其神态举止活象那位常在央视纹枰论道节目中讲棋的华以刚先生,一副诲人不倦的样子。除偶尔作自我检讨之外,嘴里说的尽是人家的不是:这一手…  相似文献   

5.
1964年全国个人赛黑龙江队的成绩不理想,棋队要 做一些调整,王永盛等人年龄偏大,棋又没有什么太大的 发展,但他在这次比赛中战和了 杨官,觉得自己的实力还可 以。我对他说:“一盘棋的胜负很 偶然,虽然你与杨官下和了, 但他要比你好一先棋以上,你俩 要是下十盘棋,你最少输他三 盘。”王永盛不信:“十盘棋多赢 三盘!不可能,谁也不能。”我说: “杨官那盘棋是太想赢你了, 要是平常下十盘,我看三盘还得 多。你要是不信咱们两个下,我要是十盘棋不多赢三盘不算我赢。”队里的人都不信我能赢,就提议我们两个比一下,输了的请…  相似文献   

6.
我爱下棋,从小就爱下棋。 刚学会下棋不久,我就知道有个叫王嘉良的棋坛高手,他是街上棋摊人们常念叨的人。下棋的人爱夸口,特别是街上棋摊的人更爱“斗嘴”,有时遇到绝杀的棋,得意的一方总会说一句:“这棋就是王嘉良来了也没救!” 说真的,王嘉良就是我和棋友心目中的纹枰圣手了。 多少年来,我追逐着王嘉良的足迹,注视着他在全国大赛中的身影。我在报上看到过他的对弈照片,细高的个,瘦削的脸,一双极有神的眼睛……。然而真正与他谋面那还是在1980年的秋天,我  相似文献   

7.
所谓赤子,是指初生的婴孩,引申一层,即是真纯而没受污染的人,赤诚的人.说常昊象个赤子,不是“穿鞋戴帽”,只是一种感受,一个印象,无论在棋内棋外.常昊说今年年初中日围棋擂台赛上的那局棋,最苦痛也最难忘.“太臭了,下得太臭了.”这局棋他多次摆给自己看,也摆给别人看,每次摆起来都不是滋味.那次他是中方先  相似文献   

8.
谢锐 《新体育》2009,(3):39-39
棋界中拥有一颗童心的棋手不少,日本有武宫正树九段、王铭琬九段,韩国有曹薰铉九段,中国则有俞斌九段,当年人送他“儿童团长”之称,带着常吴、罗洗河等一拨小屁孩下棋、摆棋,乐在其中。2007年底他担任围棋女队教练后,依然不改“儿童团长”本色,寓教于乐,教棋树人。  相似文献   

9.
大捷之后     
谢赫的父亲谢颐城: “要努力,你从事的是毕生的事业,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求道的精神。” 曹大元: “只要他能赢,我们围甲这边输了也值。我是从小看着谢赫长大的,外国媒体报道李昌镐一天研究棋的时间是8小时,但我看到的是他每天研究棋的时间还不止8小时。他现在住中国棋院里,由于平时研究棋太专注,连在棋院里走路也经常撞到人。当别人都知道他在想棋时,也就原谅了他的这种‘莽撞’。总之,我是接到了很多棋手向我的  相似文献   

10.
忘忧客 《围棋天地》2006,(15):70-72
古代文人常将棋和酒并列,同视为雅事。别号“六一居士”的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六一”,就包括“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在他的诗作里,也有着“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的名句,还曾称赞过道家棋友为“能棋好饮一道十”。  相似文献   

11.
查丕栋 《围棋天地》2007,(12):97-98
作为封建帝王的唐太宗李世民,其文治武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他开创了大唐帝国的基业,他成就了贞观盛世的繁荣。“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他创造了中国历史的一代辉煌。但作为棋人的李世民,了解的人就不是太多了。清朝嘉庆时有个贡生叫郭麐(1in)的,写了一首咏棋诗,题为《棋奁》。  相似文献   

12.
黑方:刘世振 六段 白方:孔杰 五段 6月21日我和胡耀宇联手为上海队战胜了对手广东队,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俩就飞往成都,参加第七届“NEC杯”,对手分别是孔杰和谢赫。 我一直对“NEC”的舞台非常向往,相信此次参赛的另三名棋手和我有同感。我们四人中只有孔杰在“NEC”舞台上下过棋;而他的那盘棋也只是“NEC俊英战”的10秒快棋赛。不过我们四人对“NEC”的舞台倒是并不陌生,因为曾多次在这个舞台上担任过裁判工作。比如我曾经连续三届负责挂棋,后来孔杰步了我的后尘,而胡耀宇和谢赫则多次担任记录和读秒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围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国手棋圣,他们如一座又一座巅峰让人无法超越。这其中,从明末过百龄到清朝中叶的范西屏、施襄夏,堪称我国古代围棋最高水平的代表。下面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一些古谱中的精彩片段,供棋友品茗鉴赏。 棋高德尚求道派周东侯 白:周东侯 黑:汪汉年 周东侯,名勋,安徽六合人。周东侯是周嫩予之后最负名望的棋手,青年时期与汪汉年棋力相当,中年后棋艺大长,超过了汪汉年,在棋坛独领风骚。他的棋风古怪多变,不拘一格。周东侯最擅长攻杀,即所谓“偏师驰突”后来,黄龙士棋盖天下,当时棋手望风而靡,只有周东侯一人敢与他  相似文献   

14.
“提前释放”凭着这八角钱作本钱,大华也就有胆量与人下彩棋了,不过他从来不  相似文献   

15.
在棋界提到特级大师柳大华,棋友便会脱口而出:“东方电脑!”这个称号的由来源自柳特大去法国巴黎进行友好交流访问时.国际友人赞叹他的超强记忆力而得名的。是的.柳特大的蒙目棋功夫真的犹如电脑一般强大。他在扬州曾下过1对14人.在北京又创造过1对18人.并创下了l对19人的世界纪录。在当今棋界无有出其右者。  相似文献   

16.
打谱     
王元 《围棋天地》2005,(6):82-84
日前,我去武汉办事。在一个朋友的聚会上,发现有一位棋友的棋力很强。我问他,是怎么学会围棋的,答日:是打谱。“小的时候,妈妈用两种不同的钮扣,为我凑成了一副棋子,我自己画了棋盘。由于既是初学,又无对手,就照着书上的棋谱用这副特别的围棋——打谱。开始时当然仅为机械复印、不解棋意,后来,渐渐地能感受到一点棋的漂亮,后来,就会下棋了。”  相似文献   

17.
藏棋藏棋,藏族称“密芒”。“密”即“眼睛”,‘芒’是“众多,故称“多眼棋”或“多目之戏”。藏棋中所包含的游戏成分较多,藏棋不仅可以二人对下,也允许四人对下,甚至六人对下。每二人为一方或每三人为一方,每方下子前,同方的人可以随便商量讨论。藏棋下法与围棋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没有让子棋。藏棋的棋盘纵横各17道线(围棋19道线),棋子分黑白两色。比赛时,由持白棋的  相似文献   

18.
熟翻我的 棋友们大多亲 切地叫我“小 林”,其实我已 过不惑之年. 可以称“老林” 了。 我是 1959 年出生的,少 年时代追随前 辈棋手、“扬州 三剑客”之一 朱剑秋老师学 棋。朱老师对 我的成长帮助很大,到我后来进上海市队以后.他还十分关心我,有棋友去看望他时,他还常会问棋友:“阿拉小林棋下得怎么样?” 70年代中期,我进入上海市象棋队,又得到胡荣华、徐天利、朱永康等师长的指点,棋艺长进得更快了。1976年,我参加了在兰州举行的全国少年赛预赛,跻身决赛圈(后来决赛因故未进行)。当时与我一起参加“比武”的少…  相似文献   

19.
孙志刚 《围棋天地》2014,(20):78-79
棋手小品三则 赵治勋在下棋时曾有折火柴的习惯,对此他解释道。“火柴的粗细以及弹性绝佳,比起木谷老师的撕纸,折火柴的手感要好得多,若木谷老师尚在的话,我一定向他大力推荐。”不过后来他手里拿起健力球似的东西,再也看不到他折火柴了。有人问其缘故,他一本正经地说,“为防止木材资源的枯竭。”“东有加田、西有桥本”这句话是指“长考大家”双璧的加田克司和桥本昌二,在一次比赛中二人相遇,双方自然苦思竭虑,最后先是桥本坐不住了。局后他坦白道,“我从来没有想过被长考如此难受,看来应该向这么多年来和我下过棋的对手们道歉。”  相似文献   

20.
最近,泰籍华人、泰国围棋会会长蔡绪锋先生访问北京。他邀我对局两盘,并进行了愉快交谈。我们还是80年代“新体育杯”围棋赛在香港举办时相识的,也下过棋。后来,只听说他在泰国积极推动围棋,颇有成绩。我们已有多年没有见面了,大家都很高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