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訄书·清儒》是章太炎对于清代学术史的全面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从《清儒》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的奠基地位、古文经学与太炎对清代学术精神的总结、太炎对清代学术的思想突破,以及从《訄书》到《检论》的学术发展四个角度,可以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展现太炎对清代学术的历史总结与思想突破。具体而言,《清儒》在学术史的分期、脉络、派别、视角、体例等方面奠定了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框架。《清儒》将清代学术精神总结为"求是观化",深刻把握了清代学术的总体特点,体现出章太炎立足清代学术,建立现代意义的中国文化的思想追求。在这一点上,清代学术对于章太炎的学术思想具有本质意义。在《检论》中,太炎进一步修订增删《清儒》,体现出学术史研究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郑振铎是20世纪著名的学者兼藏书家,他作有大量藏书题跋,具见于《西谛书跋》。其书跋内容丰富,记藏书思想、收书来历、校勘辨伪、品评议论等,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备。梳理分析郑振铎的藏书题跋,于探讨郑振铎的藏书活动与其学术思想及文学成就的关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刘勰《文心雕龙》骈文理论对清代学者孙梅的《四六丛话》影响很深。本文从骈文的产生和形成问题、骈文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不拘奇偶论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心雕龙》与《四六丛话》骈文理论之间的关系,发现孙梅在骈文的产生、发展、对偶的类型、典源、情文关系、骈散融合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了《文心雕龙》骈文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钱穆两位学术大匠的同名著作,是研究近代学术的必读书籍.该书专门论述了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各学派与学者的学术思想。两书首先分析了清代学术思想的渊源,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接着以时代为经,以学派或学者为纬,详细论述了近三百年学术思想的发展及主要内容。两书的写作方法不一,侧重点各不相同,充分展现了两位学术大师各具特色的治学风格。  相似文献   

5.
《新民丛报》的创办,承载着梁启超希冀透过“德育”和“智育”培养“新民”的理想.《新民说》和《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刊发,即体现了梁启超在追求这一理想时所展开的两个方面.撰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过程中,梁启超的立足点有所变化,隐隐透露出梁启超从隐含政治意图的“有为而作”发展到“为学术而学术”的阶段,开始为他日后学术生涯做披荆斩棘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素以文论著称于古仿的《文心雕龙》,即论外史内,论中含史,完备地具有文学史的丰富内容,显著地具有文学史的诸多特征。同时,在文体论、文学变迁论和作家、作品论这鼎足而三的建构中蕴含着一部上古至晋宋时期的文学发展史。《文心雕龙》充分示和描述了文学的历史,全面评价和诠释了历史的文学。史论合一而无专史,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色,是其所长而非其所蔽。  相似文献   

7.
王符《潜夫论》中引《诗》众多,或从文字比对,或从诗意核查入手,可以考证其为《鲁诗》系统。《鲁诗》学派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经世致用的现实精神以及《诗》史互证的文风对《潜夫论》产生了巨大影响。王符《潜夫论》与《鲁诗》之间关系密切,是汉代经学影响文学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8.
清代学术史对戴震义理接受图景的描述,向前聚焦于乾嘉时期,向后聚焦于光宣时期,往往忽略咸同学界对戴震义理的接受。戴望作为咸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学家,是表彰戴震义理的重要学人。1863年,戴望系统阅读了戴震的考证与义理著述;1862—1864年,戴望与谭献曾围绕戴震义理展开激烈论争,推举戴震为清代学术史上一流的学者。而后,戴望撰述《戴氏注论语》,继承了戴震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对天道、人道、王道秩序进行了论述,诸如气化的天道观、一元的性善论、以己之欲通天下之欲的修行工夫、体情遂欲的王道理想等等。勾稽咸同年间戴望对戴震义理的承续,可以推进学界对戴望其人其学、咸同戴震学术接受实况、清代学术思想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江藩是纯正的汉学家,在经学上依经立说,有理有据。在史学上叙事简明,实事求是,不为个人恩怨所转移。所撰《汉学师承记》,阐述清代汉学家的学术思想、著述及师承关系,条理分明。但为其汉学家法所限,收采过于狭隘,导致汉宋之学门户之争的表面化  相似文献   

10.
王向峰先生是我国著各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学者,一向以治学严谨著称。收录在《向峰文集》中的所有成果代表了向峰先生迄今为止在学术研究上各个方面的造诣。很多研究者在研究其学术思想时,大多注意到了他在美学、文艺学上的突出贡献,但实际上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的探索也是非常独特的。他在文学研究中不仅守护着自己一生所恪守着的文学功能论,同时更是在用自己的真情进行着二度创作,以使自己与文本对象达到合而为一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石鼓砚斋文钞》为清代著名学者曹文埴所写,其子曹振镛整理收集而成。全书共二十卷,内容涵盖文学、史学、哲学等诸多领域,不仅是研究清代政治、学术学风的重要史料,更是后人研究曹文埴和清代历史必不可少的历史典籍.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作者“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系列论文之一。论述清代俗文化在崇雅的文化思想统治下的艰难发展和雅、俗两种文化思想对戏曲的影响;从这一侧面探讨了昆剧衰落的原因和包括京剧在内的花部戏曲的发展道路,比较着重地探讨了花部戏虽很流行却缺乏很好的文学剧本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还对当前的戏曲改革提供了某些历史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把清代学术思想的“繁荣”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比勘,进而将清代看作是中国的“古学复兴时代”。对此,许多学者认为梁氏是从清代学术变迁的层面来比附西方的“文艺复兴”,只看到了二者表层的相似性。这自有其道理。但梁氏在进行这一比附的同时,进一步把握了二者之间存在的深层次的共性。此种共性就是梁氏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津津乐道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清代所修《四川通志·经籍志·集部》所著录的三部典籍进行了考论。对《扬雄集》,考历代《史志》对雄集的著录、《扬雄集》卷数、扬雄诸《箴》的情况;对《花蕊夫人诗》,考花蕊夫人姓氏、其《宫词》与王建《宫词》的关系;对《苏学士集》,论其卷数和后人对苏氏诗文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王瑶等学者所强调的,一种是董乃斌等学者所强调的。王瑶先生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他从著述方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描述了现代学者的成就。就研究对象的选择而言,“小说、戏曲等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研究的人很少”,至现代,我们才有了第一本戏曲史专著即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第一本小说史专著即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著述方式而言,“叙述和论证都比较条理化和逻辑化”(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与王瑶先生的视角有所不同,董乃斌先生则较多强调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他认为:20世纪的趋势是“西方纯文学观影响日大,文学的范围日益集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这种文学观对一般中国文学史著作的面貌有很明显的影响。但现已发现,要讲清楚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不能不顾及中国古人的文学观,不能不注重文学观念在历史中的变迁,不能简单地用今人文学观去裁剪史料(说严重些,是削足适履)。”(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这种状况,无论是将其定性为“现代化”,还是描述为“削足适履”,所显示的是同一个事实:如何准确地辨别或呈现中国文学的历史面目,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典小说名著的现代误读,由于它不仅在学界也在民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后果,问题尤大。沿着上面的思路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层出不穷的现代误读亟待清理并需要从学理的层面加以批评和引导。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反对简单地用“现代性”或现代价值尺度去裁断古人或古人的作品。本期发表的三篇短文,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误读,并明确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阐释境界的期待。我们不敢自以为是,目的仅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误读现象的关注,并企盼诸位同道积极参与清理误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清代朴学家焦循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论对中国文学史研究有着重大影响.但研究者对焦氏此说的内涵以及焦氏如何提出这一著名的论点,论之未尽.本文从创体与通变的角度阐析了焦氏"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文学史观的内涵,并深入分析了焦氏此论的学术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王瑶等学者所强调的,一种是董乃斌等学者所强调的。王瑶先生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他从著述方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描述了现代学者的成就。就研究对象的选择而言,"小说、戏曲等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研究的人很少",至现代,我们才有了第一本戏曲史专著即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第一本小说史专著即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著述方式而言,"叙述和论证都比较条理化和逻辑化"(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与王瑶先生的视角有所不同,董乃斌先生则较多强调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他认为:20世纪的趋势是"西方纯文学观影响日大,文学的范围日益集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这种文学观对一般中国文学史著作的面貌有很明显的影响。但现已发现,要讲清楚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不能不顾及中国古人的文学观,不能不注重文学观念在历史中的变迁,不能简单地用今人文学观去裁剪史料(说严重些,是削足适履)。"(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这种状况,无论是将其定性为"现代化",还是描述为"削足适履",所显示的是同一个事实:如何准确地辨别或呈现中国文学的历史面目,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典小说名著的现代误读,由于它不仅在学界也在民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后果,问题尤大。沿着上面的思路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层出不穷的现代误读亟待清理并需要从学理的层面加以批评和引导。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反对简单地用"现代性"或现代价值尺度去裁断古人或古人的作品。本期发表的三篇短文,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误读,并明确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阐释境界的期待。我们不敢自以为是,目的仅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误读现象的关注,并企盼诸位同道积极参与清理误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王瑶等学者所强调的,一种是董乃斌等学者所强调的。王瑶先生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他从著述方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描述了现代学者的成就。就研究对象的选择而言,"小说、戏曲等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研究的人很少",至现代,我们才有了第一本戏曲史专著即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第一本小说史专著即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著述方式而言,"叙述和论证都比较条理化和逻辑化"(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与王瑶先生的视角有所不同,董乃斌先生则较多强调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他认为:20世纪的趋势是"西方纯文学观影响日大,文学的范围日益集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这种文学观对一般中国文学史著作的面貌有很明显的影响。但现已发现,要讲清楚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不能不顾及中国古人的文学观,不能不注重文学观念在历史中的变迁,不能简单地用今人文学观去裁剪史料(说严重些,是削足适履)。"(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这种状况,无论是将其定性为"现代化",还是描述为"削足适履",所显示的是同一个事实:如何准确地辨别或呈现中国文学的历史面目,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典小说名著的现代误读,由于它不仅在学界也在民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后果,问题尤大。沿着上面的思路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层出不穷的现代误读亟待清理并需要从学理的层面加以批评和引导。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反对简单地用"现代性"或现代价值尺度去裁断古人或古人的作品。本期发表的三篇短文,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误读,并明确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阐释境界的期待。我们不敢自以为是,目的仅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误读现象的关注,并企盼诸位同道积极参与清理误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那么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集大成之作。它们都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态度、“文气”说、文学价值与地位等方面,对《典论·论文》有着明显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萍 《文教资料》2011,(12):114-115
《东观余论》收录了北宋著名学者黄伯思审证金石、考核艺文之作两百余篇,或辨伪、或为论说、或为序跋,无不鉴别精审,辞意方雅。目前学界对此书金石书法方面比较关注,但对文学方面的关注和研究几乎没有。鉴于该书在文学方面有着史料考证、文学思想和版本校勘等诸多价值,现特辑录整理,以推动《东观余论》的深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