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自然第十一册《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一课以卵石为材料,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地质变化,是培养学生“由果索因”推理能力的好教材。因此,教师在本课教学时应依照学生的探究程序进行教学设计。 一、提供事实,引导观察。 课前引导学生具体观察卵石的形态和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是探求卵石形成的事实根据。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去收集卵石,带学生到河滩、沟谷去考察卵石的分布,岩石的风化及河水对岩石的搬运情况。学生亲临大自然考察,直接获得了真实的自然知识。在考查的同时,教师还引导…  相似文献   

2.
电教媒体辅助自然教学是学生欢迎的形式,在自然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可促进课堂教学优化,提高自然教学质量。 一、提供感性资料 有些客观现象是学生不便于在课堂上直接获得的。例如,《卵石是怎么形成的》这一课,带学生去考察山涧、河谷中的岩石的风化、搬运情况;河岸卵石的分布情况;海浪对礁石的拍击、侵蚀以及潮汐对岩石碎屑的搬运、磨  相似文献   

3.
本课以卵石为材料,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地质变化,是培养学生由果索因的推理能力的好教材。因此,本课教学程序最好依照学生的探究程序来设计。 一、提供事实 引导观察 课前引导学生具体观察卵石的形态和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是探求卵石成因的事实根据。因此,教学时教师首先应从当地  相似文献   

4.
观察是指人利用感觉器官,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活动.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事物,在科学研究中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它对培养学生自行推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教学,卵石的形成》一课时,让学生把搜集来的卵石摆在桌子上进行观察,讨论:这些卵石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各种卵石是否是同一种岩石?在什么地方最容易找到它,既然不是同一种岩石为什么会有相同的形状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自己很自然地提出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此时,我就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去探索有关的事实真相,作为探求和应用知识的依据.根据卵石多发现在河边这一事实,提出为什么在河边容易找到石子?我们要想知道这一秘密应该怎么办?学生会答:"应该到河边亲自观察去."此时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考察发现一个秘密,学生会自然推想到,卵石的形成可能是在河水的冲击搬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5.
小学自然第十一册《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一课以卵石为材料,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地质变化,是培养学生“由果索因”推理能力的好教材。因此,教师在本课教学时应依照学生的探究程序进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6.
《卵石的形成》一课是以卵石为研究对象,认识地球表面物质形态的运动变化。我在教这课时,对3个平行班,采用了3种不同的教法进行对比实验,其效果截然不同。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按教材上安排的环节,先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卵石标本,让学生观察,并根据岩石的形态特点取个名字,学生能对答如流。当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说说河道中岩石的分布规律时,没有一人  相似文献   

7.
在《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提供事实、引导观察、由果索因、正逆推理、引发联想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很好。一、利用电教手段,为学生提供比较具体、形象生动的直观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一课属于科学考察课型,对于缺乏考察条件的平原地区的小学生来讲,如果照本宣科地教学,是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 ,我在教学中 ,结合农村实际 ,因地制宜开展了一些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研究活动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 把大自然变成教学第一课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节假日 ,我带领学生沿高山之巅 ,到河的上、中、下游采集石块、石子 ,并让学生观察其形状、大小、粗糙程度 ,在教学《卵石的形成》一课时 ,教师仅作点拨 ,学生很自然理顺了知识体系 ,归纳出了卵石的成因 :高山大块岩石 风化作用暴雨冲击 河的上游变成石块流水冲击石块摩擦 中游变成小石块 流水冲击棱角逐渐磨圆 下游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砂粒。春天 ,正是…  相似文献   

9.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教学设计李志云《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是学生在认识岩石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岩石的变化过程的一篇课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论是哪一种岩石,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这种变化除人为之外,绝大部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而造成的。从而认识卵石的形...  相似文献   

10.
自然教学的课堂结构中卫县镇罗乡凯歌学校田丰自然课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去感知自然事物和现象,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因此,要特别注重课堂教学结构。我在教学中,把自然课课堂教学结构大体...  相似文献   

11.
“做一块卵石”一课的知识目标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知道岩石风化的原因、水流的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能力目标是: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由于卵石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卵石走过的漫长“道路”学生是无法直接感知的。若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用图片观察,用语言讲解,则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像能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把实验手段和电教手段综合利用起来,  相似文献   

12.
小学自然第十一册&;lt;卵石是怎样形成的&;gt;一课以卵石为材料,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地质变化,是培养学生“由果索因“推理能力的好教材.因此,教师在本课教学时应依照学生的探究程序进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3.
根据自然课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卵石是怎么形成的》一课教学过程要分四步走,即观察,提问,实验,整理。一、观察根据学校环境条件,让学生带上观察记录本到实地观察。山上岩石裂缝纵横交错,岩缝中生长着杂草树木,有些岩石摇摇欲坠。山脚,不规则的碎石块,棱  相似文献   

14.
观察是儿童认识自然的开始。教学中应该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自然课的教学中,我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呢?一、在观察前,向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深入细致的感知活动。但是一般学生看东西,往往是无意观察,只注意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隐蔽的重要的特征。为了克服学生的这一弱点,我在自然课的教学中,首先向学生提出观察要求,引导他们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细致地观察。例如,教“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一课时,课前先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各种不同的岩石,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第五册《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属逻辑推理课型,根据此课型特点,我作如下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研究卵石的成因,首先要认识卵石和卵石在形状上的特点。一上课,我两手并举两石,一块卵石,一块普通岩石,让学生找出卵石与一般岩石的不同之处。接着我提问:“卵石为什么没有棱角了?它的棱角哪儿去了?”从而激发学生对下面学习内容的兴趣,导入新授。  相似文献   

16.
《卵石是怎么形成的》一课是以卵石为研究对象,以卵石成因为研究线索,着重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来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因此,本课属推理想象课。教学时应按照天文地质单元教学的一般思路,即观察发现事实→推测提出假设→模拟实验验证→分析得到结论→想象自然变化来进行。  相似文献   

17.
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实验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实验课前的实验。下面是我在实验课前进行实验的几点体会。实验课前的实验是对所需教材进行选择,积累教师实验经验的过程。教学《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一  相似文献   

18.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具体通过问题情境体验、学生的操作与实践活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体验等来积极开展体验性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小学自然第五册“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一课是继怎样认识物体(一)水,(二)空气,(三)土壤,(四)金属后的第五课。前几课学生分别学习了一些运用观察、对比、实验来认识物体的方法,给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要认识的物体——岩石比认识前几种物体难度要大。虽然“石头”是学生常见的,但有关石头的知识学生却几乎是空白。同时观察方法需要综合运用,观察点需要灵活掌握。而学生在观察中还往往反映出不仔细的、笼统的、不精确的弱点。据此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去鉴别物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主要教学过程是:  相似文献   

20.
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本身是顺着时间流逝的方向进行的。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去考察历史,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顺向考察是不够的,还必须适当引导学生进行逆向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