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济 《宁夏教育》2005,(1):39-39
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中、美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寻求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会为手段探索未知世界的实践者。为什么中国学生年年都能够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是至今没有培养出国产的诺贝尔奖得主?奥赛考的是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但是诺贝尔奖需要的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 中、美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寻求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探索未知世界的实践者。为什么中国学生年年都能够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是至今没有培养出国产的诺贝尔奖得主?奥赛考的是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但是诺贝尔奖需要的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论点摘编     
《山东教育》2004,(26):63-63
中、美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寻求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探索未知世界的实践者。为什么中国学生年年都能够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是至今没有培养出国产的诺贝尔奖得主?奥赛考的是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但是诺贝尔奖需要的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信息网站     
中国的考试与美国的考试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中、美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寻求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探索未知世界的实践者。为什么中国学生年年能够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是至今没有培养出国产的诺贝尔奖得主?奥赛考的是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但是诺贝尔奖需要的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发散思维是根据同一来源的材料,沿着不同方面去思考,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不局限于现成知识结构,也不受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由已知导出未知,进而探究并发现新事物新理论。因此,可以说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创造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之一。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用化归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将问题变形,使其归结为另一已能解决的问题(即化未知为已知),从而求得原问题的答案。对学生化归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认为:“教育的成功在于使每个人的能力和创造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求学的目的,不应只是求学问,而应该培养有知识、能独立思考的人。”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活的灵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不仅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能运用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要求学生大胆质疑,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坚持真理,探索真理。二是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就政治课而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不一定是人类未曾发现、未曾解决的…  相似文献   

8.
发散性思维是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它的显著特征是求异。这是一种不依常规,大胆设想,从同一信息来源,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变化,产生为数众多的输出,以探索尽可能多的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导致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却常常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思想、缺少了人文关怀.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双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语文教学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殊不知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  相似文献   

10.
学习.是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没有”到“有”.从旧的“有”到新的“有”的过程。这“未知”“不会”和“没有”.可能是世上的人都“未知”,都“不会”.都“没有”,也可能是别人“已知、已会、已有”,只是我“未知、不会、没有”。长期以来,学生所习惯的学习过程便是由教材、教师把别人“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在教师的训练下一步一步靠近现成的答案,或干脆等教师把答案告诉他们之后。  相似文献   

11.
科学精神,是基于一种冷峻的思维品质,对已知的和未知的世界进行实事求是的求真过程.其内涵包含四个要素:批判质疑的精神,求真的精神,开放包容的探索精神,以及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和科学成果的应用过程中所要坚持的伦理准则.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需要充分地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在考试的方式和题型上做出积极变革.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他们学习时仍然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因此,不能单靠记忆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特别是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很难从现成的数学结论中获取。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13.
高考物理试题多是考生未曾相识的生疏题设情境,这往往使许多考生犯难费解或束手无策。本文着重介绍六种将题设生疏情境转化为熟悉情境的对策。分析论述中还涉及教师如何指导高考复习、提高课堂效率及考生如何增强考场急变为能力、学会从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法等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小学科学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门科目,在学习中,他们可以跟随教师探索广阔的未知世界,了解到自己从未见过的新鲜事物。教师可以借助小学科学教学来培养问题意识这一重要的科学素养,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实现从未知向已知再向未知的循环过渡,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阅读教学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其本质是"还原文本",而且这种还原要"原汁原味",绝不允许"误解文本",也就是要使学生对文本产生"镜式反映"。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求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没有创新教育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推进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实践,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中小学阶段要实施好创新教育,应注意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探索性原则。教学活动中教和学要富有探索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创新情境,提出探索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开拓思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的思考层次。学生不能框定在现成的答案中,敢于探索未知的东西,并在探索中培养自己的怀疑精神和质疑能力。   2.综合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2006年的江苏高考政治试题,总体上看,还比较平稳,试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继随性,考生对题型、题量及考试要求并不陌生。但是,2006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的命题和答案。  相似文献   

18.
在考试题标准化探索中,命题时普遍采用了“选择题”,个别课程的考试题已百分之百采用选择填空的形式。但是选择题的评分标准不尽相同,也不尽合理。本文给出选择题的几种评分标准,并加以论证。 合理的评分标准应该是:全部选对的考生得满分;部分选对的考生得该题规定满分的一部分;不会而不答的考生得0分;不会而随机选填答案的考生所得分数的数学期望为0,如果在实践中做不到这一点,应该使这类考生所得分数的数学期望尽可能地接近于0。 一.某选择题给出n个答案,已知其力有m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该题满分为N分。 评分标准:当选则的答案数小于或等于m时,每选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一些概念理解不全面、不完整,解题时方法局限,只能用某一知识点解决某一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认识不够。不会或不去探索某一类问题的其他解决方法,思维受到限制,常用收敛性思维分析和考虑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已知事物的反思,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极为不利。为此我用一道习题的讲解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按常规,从多方面探索的思维方式,它不局限现成知识,也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由已知导致未知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