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洪岩 《教师博览》2005,(12):53-54
艺高人胆大。学富志不群。钱钟书自小就喜欢臧否人物,一旦到了清华园,看清了许多学术名流的真面目.就更狂了。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     
薛苏 《中文自修》2001,(5):11-11
以为走进了他曾经维系一份恬淡与宁谧的小屋,便可以走近他的灵魂与精神,可当我望着这清华园幽僻的一隅,惟有几叶枯枝在秋风中瑟瑟作抖,这间红砖青瓦的小屋一如当年的主人般深沉无语时,我才知道这里也许永远是值得崇敬却无法媚俗亲近的,无论是做人,还是故去做了魂。  相似文献   

3.
作家简介:钱钟书,生于1910年。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钟”就是“钟情”的意思。后来父亲为钱钟书改字“默存”,意思是要他少说话。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7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副博士学位。1949年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院长等职务。著作很多,《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围城》等都广为人知。钱钟书的学习方法1.刻苦勤奋钱钟书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立下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向,他…  相似文献   

4.
徐长才 《课外阅读》2008,(10):58-59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是个"狂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得先从他读书时说起。1933年初秋,钱钟书从清华大学外  相似文献   

5.
林徽因富于人格魅力,她为中国建筑事业艰辛劳作,为保护古建筑贡献卓。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尤见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她的学才华表现于各类学体裁。学术界过多强调徐志摩对她诗作影响,忽略女诗人在不少诗篇里关心下层人民的情怀,显然有失偏颇。林徽因小说虽少,却更多地反映了她的人精神。作品融中外技巧于一炉,虽洋犹土,篇篇精品,成为“京派灵魂”。她的散显示出作的个性,一些书信,乃至建筑章,均可视作美。她只有一个未完成的剧本,赢得朱光潜称道,在当时剧坛上,它“是闷热天气中一剂清凉散”。作家、建筑学家的林徽因,多才多艺,某种程度秉承着欧洲艺复兴时期巨匠的遗风。  相似文献   

6.
“喻有两柄复具多边。”这是钱钟书先生对比喻的卓识,颇为人称道。两柄执何柄,多边据何边,却不能说与取喻者的心性没有一点关联了。不是精确的统计,也不是无中生有的瞎猜,根据一点确确实实的感受,我忽地悟出,钱先生的许多精妙的比喻都与男女之事有关。薄薄的一本《写在人生边上》中,顺手就可捡拾这么几例——  相似文献   

7.
在徐志摩的婚恋中,传得最广的、最神秘的就是他与林徽因的恋情。他们自1920年在伦敦相识.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徐志摩为了林徽因,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甚至最后因她而死;而林徽因虽然在婚姻上选择了梁思成,但徐志摩在她心中却永远有着一个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林徽因的一生特别是在婚姻和爱情方面,她常常“徘徊在理智和情感的边沿”上。一方面,她张扬并渴望体验丰富的情感,另一方面,她的理智始终又节制着情感的滋长。这种矛盾和徘徊无疑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林徽因小说创作中的“出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意象。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林徽因小说创作中"出走"模式的设置反映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极具张力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0.
《学子》2003,(2):14-14
测验法自己“考”自己一下,即复习时先不要急于看书或看笔记,凭回忆把一堂课的思路先理一遍,公式、定理先写一写;然后再和书本、笔记相对照,看哪些地方对了,哪些地方错了,哪些地方忘了,为什么会错、会忘,自己思路是否正确,从而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去复习思考。逻辑法具体的知识千千万万,思维形式却有共同的规律。从逻辑上提出问题,常常可以使自己的思考深入一步。任何理论都有完整的逻辑体系结构,搞清各个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林徽因小说的解读多局限于对其小说格式的创新与变革的探讨上,忽视甚至忽略了对其小说的整体考察,这造成了对其小说创作成就认识的不足,而将林徽因的小说作品置于文学史的发展框架中,沿文体演变与思想发展的双重轨迹重新审视并考查其小说创作的历史贡献及存在意义,则可完满而清晰地凸显林徽因小说创作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曾俊敏 《考试周刊》2010,(32):36-38
"化境说"是钱钟书先生提出的著名翻译思想,但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译界常将其归入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忽略了该理论中具有的非传统性特质。实际上钱氏的化境说内涵十分丰富,其异于中国传统译论而与西方现代乃至后现代翻译思潮会通之处所在多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不仅可厘清钱氏译论的真实内涵,重现其显著的非传统性特质,且能为未来中西译论的会通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对“象”与“形”的全方位诠释,实现了两个转向:1、“始形为象,终象为形”——从哲学到艺学表现为外观察向内省转向;2、“象”与“形”二元的互融——从艺学到以字为载体的各类作品可视为内省向多维空间转向,从而赋予二更为丰富的意蕴,在当代艺理论本土概念缺席的情形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一生学贯中西,著述宏富,在学术界享有重要地位.其渊博精湛的学识、扎实深厚的功力,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充分利用图书馆博览群书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学贯中西的钱钟书一方面吸收了西方现代文体理论的精华,另一方面又着力发掘中国古代文体理论的瑰宝,使两者在批评实践中融会贯通,进而提纯出自身圆活通达的开放型文体批评论——"文评诗品,本无定体",盖"大体须有,定体则无"。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先生与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一生学贯中西,著述宏富,在学术界享有重要地位。其渊博精湛的学识、扎实深厚的功力,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充分利用图书馆博览群书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林徽因《夜莺与玫瑰》译文为例,试图通过译者的代偿语言与其所在文化背景知识的对比结合,来探究翻译教学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内容与语言对比的有效衔接途径及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知识分子被领导重视了一下,骨头就轻得飘到天上去了,钱钟书的表现是个异类。仅此一端,钱钟书在中国文人中的贡献就不可估量。有人说,钱钟书的学问学不了,傲骨总应该学的。此言差矣!没有这些学问,骨头怎么会硬?没有这些学问,俯仰由人,处处仰人鼻息,怎么扮演硬骨头?  相似文献   

19.
论钱钟书的“诗分唐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艺录》中,钱钟书摒弃旧有成见,结合中西文学现象和诗学话语,在否定社会造因说的基础上,对“诗分唐宋”的理论内涵做出了更为合理的阐释.认为与其将唐诗宋诗视为唐宋两个社会阶段的产物,不如将它们视为创作主体的不同性情心理所造就的两种创作倾向,性情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两种创作倾向往往交缠在一起.其具体见解对主张再现说的现代主流创作理论具有重要的纠偏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才女,其诗作数量不多,精品不少,秀美之作几乎无可比肩;诗作多发表于新月社的《诗刊》、《新月》等,其诗作最美者为《别丢掉》;沈从文以小说闻名于世,亦有诗作问世,其格律诗多,自由体少;长于爱情诗,表现欲爱不敢疯狂的爱,不擅创伤时事诗;柔美中略带硬度;部分诗受民谣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