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整地理解个性教育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个性教育是对划一性教育的否定。划一性教育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教育,而个性教育则是个性化的教育。个性教育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即尊重人和人的个性,强调良好个性潜能和优势的发掘与发展.主张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提倡教育的特色化。个性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即是培养、强化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素质与预防、改造受教育者的不良个性素质相统一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的运动过程,是个性化与社会化、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论负面教育     
负面教育是指教育者以适当的方式,对儿童的不当行为进行限制,或进行否定、指责和纠正,以使儿童转变错误认识、消除不当行为。在儿童行为规范的教育中,负面教育是一种难以替代、不可或缺的手段。儿童是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负面教育在于让儿童少犯错误,并对既有错误或问题进行修正。事实上,负面教育会给儿童制造一种困境或逆境,让儿童陷入价值选择的冲突,使儿童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深刻的心理体验,生成和提高应对困境和逆境的能力。这正是负面教育的意义所在。负面教育的运用必须出于教育并为了教育,以尊重和关爱儿童为价值观,遵守适当性原则,并始终坚持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刍议开展社区休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价值判断,进行科学休闲,便成了社区教育的一大主题。社区开展休闲教育,要遵循"四三二"策略,即培养四种休闲能力,实施三个休闲教育途径,为开发休闲产业提供两项服务。抓好休闲教育,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4.
关于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要从多层面进行认识和把握。要注意解决因生源质量和教育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由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对象、功能与结构方面出现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性质与类别的高校对学生培养质量应有不同的规格与要求,同时也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浅谈创新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创新素质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创造实践活动而产生的,是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断衍化而生成的。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战略地位体现在:它在个体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具有基础地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在于基础教育具有全民性、全局性和义务性特点,高等教育是测定一个国家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应有合理发展比例,达到协调平衡发展。办好基础教育需抓好素质教育。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  相似文献   

7.
德育分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只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而忽视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隐性德育作为完整德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特点表明隐性德育也是一支重要的德育力量。学校德育要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使两者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8.
美育是普通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普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文在论述美育与德育的关系基础上,提出美育作为以情感为中心的综合教育,应弥补现行教育结构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承担起维护教育完整性的职能。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利益观教育"中的金钱观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时适当而有实效的“利育”(利益观教育)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以货币经济社会中的金钱观教育问题为范例,一方面,要明确符合义利辩证统一之利益观价值取向的我国当前金钱观教育之目标内容,另一方面,相对于有意而为的显性利育层面而言,个体金钱观形成的心理机制所受隐性教育层面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存在上都是其他德育,其他教育所无法企及的,为此应以显性金钱观教育为开展重心,注重显性和隐性等量齐观层面的协调交融,着重于家庭,学校,传媒等方面金钱教育的改善,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适时适当而实效显地进行金钱观教育。  相似文献   

10.
略论农村教育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决定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现今的农村教育,是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单一的教育,其目标以升学为主,严重偏离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要走出这种困境,农村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必须在为农村服务的目标下进行融合,转变农村教育观念、办学思想,改革办学模式,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同时融入农村成人教育,从而获得农村社会和农村教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背景,按照高等教育运行过程的逻辑顺序,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公平的状况进行考察,以此透视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并做出理性的思考,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本从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产生与发展过程的分析入手,把握二的内涵及基本特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深入探析通识教育、化素质教育二间实际存在的继承性和本质联系及区别;蕴含于其中的有益经验对高校推行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是极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MAA) and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ASA) have both updated and revised their curriculum guidelines. The guidelines of both associations recommend that students engage in a “capstone” experience, be exposed to applications, and have opportunities to communicate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among other recommendations.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a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capstone course, implemented at a small liberal arts college. We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is course accomplishes the goals set forth by the MAA and ASA. We include guidance for other institutions on implementing a similar course.  相似文献   

14.
浅谈民族教师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师范教育院校来说,具有明确和先进的教师教育理念,是教师教育的起始条件。目前,民族教师教育理念还停留在诸如终结式师范教育、重学术轻师范、分科设学、办学行政化等理念上。严重制约着民族教师教育的发展。民族教师教育若想实现快速发展,应对的策略首先是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师教育理念,包括树立发展性师范教育理念、师范性特色理念、课程综合化理念、教师为本理念等。  相似文献   

15.
当前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正在全国推开。但具体的教学实践受着社会文化心理、教育管理体制和转型期的社会现实的制约 ,显得举步维艰。只有从众多制约因素入手 ,才能使素质教育获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公共教育学教学的逻辑起点主要存有师范生、教师、人三个维度,据此出发构建的教 育学体系分别是师范教育学体系、教师教育学体系、大众教育学体系.师范教育学体系迎合 了教师职前教育的需要,但忽略了教师职后教育的需求.教师教育学体系有效地将教师的职 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要求结合起来,但仍然未能拓展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众教育学体 系则从所有人在社会不同场所中的教育角色出发树立"人人是教育者"的理念,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改革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教育改革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存在于教育领域的左倾幼稚病,表现为急功近利的工作态度和理想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平均主义等有害的工作方法。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是告别二元对立思维,运用可持续发展智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实际出发,实施民族复兴所需要的创造者教育,推动中国公民、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健康、协调、持续、加速度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教育公平的再认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夏心军 《教育学报》2005,1(3):59-64
教育是每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我们从教育公平理论入手,对照我们的教育资源的实际,提出克服教育不公平现象、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9.
湖南民办教育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育水平明显偏低,而且其自身也存在一些有待规范和解决的问题。但只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大对民办教育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力度,作为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湖南民办教育一定会兴旺发达起来。  相似文献   

20.
A transformation mode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is constructed to define the human and technical resource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production of a university-trained engineer. The theory of technical systems is appli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l to transform a graduating pre-university pupil into a university-trained engineer. Two co-aligned themes are identified as the executive system and the execution system, which dictate who and what will do the work and how the work will be completed, respectively. The model is an extension of an existing model and further depicts the duality of the pre-university pupil as an operator and as the operand as related to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sequently, the proposed model details the student perspective from the bottom-up in an implicit manner and the top–down perspective from administrators and professors in an explicit manner. The model's utility is in providing a means by which to coordinate efforts of pre-college and university-level educational sectors in the production of entry-level engine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