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寿裳(季茀)先生是鲁迅先生终生的挚友,他们在日本同过学,在旧教育部共过事。我认识许寿裳先生,是在一九二五年经鲁迅先生介绍的。鲁迅先生那时在翻译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在涉及英国文学的地方,得到季茀先生的协助,所以我知道他精通英文。季茀先生像鲁迅先生一样,态度蔼然可亲,谦虚诚恳,乐于助人。他协助鲁迅先生,也就是给未名社很大的支持,因为《出了象牙之塔》是未名社印行的第一本书。他们的友谊与合作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以后,鲁迅于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到南京任教育部部员。鲁迅去南京究为这年何月,目前的说法还很不一致。鲁迅的老友许寿裳向蔡元培推荐鲁迅到教育部任职,许寿裳曾说;“不久,鲁迅来京了,我们又复聚首,谈及故乡革命的情形,多属滑稽而可笑。我们白天到同桌办公,晚上则联床共话,暇时或同访图书馆”(《亡友鲁迅印象记·入京和北上》)。鲁迅去教育部的具体时间,似应以许寿裳说的为准。但许寿裳虽多次提到这个问题,却都是含糊其词,语焉不详。最近,文物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早年的重要诗作《自题小像》的写作年代和地点问题,值得讨论一番,因为它牵涉到对诗意的正确理解。鲁迅的这首诗,其实是应该称作《无题》的。一九○三年鲁迅在日本东京第一次将此诗题赠友人许寿裳时,并无诗题。一九三一年鲁迅在上海两次重写此诗,亦无诗题。只是因为鲁迅是将这首诗题在断发照片的背面赠给许寿裳的,所以许寿裳在回忆此事时,给这首诗加上了《自题小像》这个题目,以后就被大家所沿用了。应该指出,鲁迅写这首诗的动机和诗  相似文献   

4.
《自题小像》是鲁迅青年时代的一篇重要诗作。鲁迅的老朋友许寿裳曾在《怀旧》一文中说:民元前九年(一九。三年)他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的: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五单元后附录了鲁迅的两首诗,为帮助同学们理解,下面且作一浅析。 (一)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诗是鲁迅留学日本初期题在自己的小照后面,送给许寿裳的。鲁迅在1931年重写这首诗时说:“二十一岁时  相似文献   

6.
许寿裳这个名字,凡了解鲁迅生平者,不会陌生.他是鲁迅终生的挚友,他所作的<我所认识的鲁迅>、<亡友鲁迅印象记>等回忆文字,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考验,被公认为极具史料价值,真实可信,为研究鲁迅,也为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教育史乃至留学日本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感性材料.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再度渡日现在一般给鲁迅写传记或编年谱(年表)的同志,都认为鲁迅于一九○二年三、四月间到日本留学,最后于一九○九年夏间回国(中间曾经两次回家度暑假,不久即返回东京求学),此后就没有再踏上三岛的土地了。但是,近来日本学界对此事有新的发现。那证据就是鲁迅一九一一年给许寿裳的信。我看了这种消息后,就对鲁迅的原信和有关的一些资料进行了查看,觉得这种发现不但是新鲜的,也是可信的。现在我试从这方面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8.
有关鲁迅《自题小像》诗的探讨文章,近来研究者们陆续发表了很多.有谈作诗年代的,有议诗中用典的,篇篇都有独到见解,读后深受启发,作文用心之良苦,更感敬佩.鲁迅这首不朽名作,究竟写于何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基本上是同意许寿裳说鲁迅“在一九○三年留学东京时,赠我小像,后补以诗”的说法,断定为一九○三年.其实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作者署名“鲁迅”,这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这个笔名。一九二0年底,他曾向青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许寿裳解释过笔名的来历:(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郭沫若是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人,他曾对日本留学时的同学范允藏说过:“我的名字‘沫若’是由我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和若水合拢来的。”  相似文献   

10.
参加1981年版<鲁迅全集>注释时,我还刚到而立之年,刚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门.记得就是在借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 1978年秋,我在灯市口中国书店门市部见到一大批回忆和研究鲁迅的旧书,包括台静农编<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李长之著<鲁迅批判>、含沙(王志之)著<鲁迅印象记>、孙伏园著<鲁迅先生二三事>、许寿裳著<鲁迅的思想与生活>等等,都是书品完好的初版本或再版本,于我的研究工作不可或缺,价又低廉,就毫不犹豫全部买下.我的淘旧书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这些是鲁迅早期留学日本时与许寿裳经常探讨的问题,并为鲁迅一生所坚持,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他在小说人物身上,不仅深刻的剖析批判了国民劣根性,也寄托了理想和希望。小说中,他把追求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与批判国民劣根性结合起来,使之与爱国主义、革命运动发生着最紧密的联系,从而赋予了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历史进步的突出特点。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 关于诗题“偶作”《亥年残秋偶作》一诗是鲁迅先生的绝笔诗。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这首诗是在1935年12月5日,写给友人许寿裳的。在鲁迅先生六十一题、七十八首诗作中,此诗堪为压卷了。因之,一般的选家大都瞩目于这首诗。但是,几无例外,在题注中,都把“偶作”释为偶而或偶然之作。这种注释实际上是不  相似文献   

13.
晚清光绪末年 ,民主主义革命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因《苏报案》被捕坐牢 ,190 6年出狱后 ,由孙中山先生迎接到日本东京 ,在那里鼓吹革命 ,并从事学术活动。 190 8年章先生为钱玄同、周树人、周作人、黄侃、刘文典、朱希祖、沈兼士、许寿裳等多人讲授《说文解字》。他的讲课 ,有时在大成学校 ,有时就在自己的寓所里。据许寿裳的回忆 ,章氏所住乃是一处“陋室” ;而据黄侃追述 ,章氏几个月不举火做饭 ,仅买麦饼充饥 ,衣被三年不洗 ,讲起课来 ,自清晨至正午四个小时不休息 ,诙谐间作 ,妙语解颐。十几位听课者后来大多数都成了一代杰出的学者…  相似文献   

14.
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中,回忆了鲁迅先生在北京的生活情景,提到鲁迅书房里挂着这样一付对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鴃之先鸣这是从屈原的《离骚》中摘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5.
1.鲁迅好友许寿裳曾于1920年底,当面向鲁迅问过“鲁迅”这一笔名的寓意。鲁迅的答复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相似文献   

16.
鲁迅重要诗作《自题小像》,其中有句云:“寄意寒星荃不察。”人们对于“荃不察”理解有歧意,现摘编几家解释,供教学参考。“寄意寒星苍不察,”是“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 “诗中‘荃不察’一语是从屈原的《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中来的,一般解作楚王不了解屈  相似文献   

17.
鲁迅和嵇康     
<正>一、1940年,郭沫若先生写过一篇《庄子与鲁迅》;1947年,许寿裳先生写过一篇《屈原和鲁迅》;——这对于发掘鲁迅和古典文学遗产的继承关系上都是饶有意义的。很久以来,我却想写一篇《鲁迅和嵇康》,这是因为,在我看来,鲁迅对嵇康那么爱好,嵇康和鲁迅在思想上以及在风格上又有那么些相似之处,发掘发掘是尤其值得的吧。  相似文献   

18.
《弟兄》在鲁迅众多的小说中最不受人关注,自1926年这篇小说发表到现在,关于它的评论不过区区四篇,而其中两篇极有见地之作还都是建国前的产物。这两篇评论都是极熟悉鲁迅先生的人写的,其一是许寿裳,其一是赵景深。这两个人虽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弟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弟兄》最终还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一个经典文本。但这只看到了文章的一个表层,其实文章在更深层面上贯彻了鲁迅一惯的思路,那就是"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而这种思路,就是鲁迅的多疑。  相似文献   

19.
1931年12月27日,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自述其早年接触外国文学之情况时说:“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中也说:  相似文献   

20.
让阅读教学回归自然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列问题摘自某优秀教案中<祝福>一课的教学设计: ▲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