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余秋雨散文在被批评为媚俗作品的背景下,对其散文媚俗化的起因、意义等进行浅析。他别样“媚俗”的散文比某些精心“媚术”的作品更让读者受益。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精神高地沦陷的背景下,他试图通过媚俗化进行“思想启蒙”,其关学魅力是学术性的,是其学术实践精神和责任感的体现,而他本人也通过媒体等进行了大量公众活动,在启蒙大众的同时也接受大众的反启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为现代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身立命的生命范式。  相似文献   

2.
媚俗艺术是艺术服从于生活的产物,此时的艺术总是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律性,为娱乐大众而生产出一些艺术产品。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存在媚俗艺术,但是它们在产生原因及特点方面又存在很多差异。现将这两个时期媚俗艺术进行介绍,并对其进行简单对比分析,立足当下,研究利弊。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降,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持续流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与此相伴生的是我们对其"媚俗"的误读与滥用.从词源学入手探讨"媚俗"的内涵与历史流变,以政治媚俗与艺术媚俗为中心,着重讨论其形而上意义,以便还原媚俗总是作为现代人类一种境况的真实面孔.  相似文献   

4.
抛弃以劝世救人为目的的幌子,卸下文学载道言志的担子,直面世俗和现实,标榜娱乐,这就是李渔小说的风格和追求,也是其精神意义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媚俗已成为当代消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将媚俗倾向演绎得丝毫不爽.文化媚俗倾向的发生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它是在世俗化语境中由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的多个原因所造成的一个结果.媚俗倾向被精英主义者视为大众文化的"原罪".在价值论范畴中它是作为一个悖论而存在的,其负面性同其积极性一样显著.大众文化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应对媚俗倾向共担责任.大众社会疏于理性思考而耽于世俗欲望的群体心理好尚为大众文化的媚俗倾向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同时也证明着媚俗倾向是一种有赖人文精神注入而加以修正的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文学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大众的阅读兴趣左右了作家的选材和审美判断,出版商则以营利为目的,在包装和宣传上取媚于大众。文学的启蒙意识已被消解,再一次沦为娱乐和消遣的工具。作家写作的浮躁心态和出版商逐利心理不谋而合,媚俗就成为两者目前的写作和传播倾向。  相似文献   

7.
媚俗本来是作为对涉及艺术表现的虚假情感批判而出现的。在现代主义反抗传统和启蒙的语境下,以赫尔曼.布洛赫为代表的文化批评家们将媚俗做成了一个标签,涵盖了一切没能表现事物整体性的文化现象。这种观点贯穿了他的文学作品,缘起对唯美主义的批评,延展到对美学、存在、文学和政治的批判。这种极端的二分法的教训是导致了他陷入了辩证法的循环往复的悖论,为了不媚俗人们不得不媚俗。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散文出现于当代散文陷入发展困境之时.他创作的文化散文开拓了当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和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他以对知识分子人格和良知的探究参与了当代人文精神的建构.但余秋雨也面临着散文创作的危机和如何突围而出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论庄子的"心"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庄子对人"心"的思考,总是与现实、身及身外、人的生命乃至精神的成长等因素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的.庄子的"心"之思具有较强的逻辑递推层次性、丰富性."成心"即人的知觉直感不直接或不必然是负面的,只有当其被作为判断事物是非的唯一尺度时,它才有可能等同于成见、偏见."蓬之心"是人们由于将自我封闭起来而形成的狭隘、"蔽于一曲"的心灵状态."以心复心"首先是去弊、疏塞,去除"蓬之心";其次则是要把平时分裂和外放的精神收聚起来,追求一种理想的"心"境,即"游心乎德之和" .这实际上是提醒人们应淡化对"外物"的忘我追逐而注重内"心"世界的充实与涵养.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先生的散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初读先生的散就被其深深地触动,对化“历史”的感悟,对生命人格的思索,这都是触动我心灵之弦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散创作是创作人生经历与人生智慧的艺术体现,富有灵性和责任心的散作家总是将一生的生命感悟、审美灵性、人格智慧和化艺术全部展现给读”。余秋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极富创作灵性和和责任心的作家。从《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到《千年一叹》、《行无疆》都透出生命的气息和化的“历史”反思。“他的散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化内涵,深沉凝聚的历史感,熠熠闪光的哲理品格,劲健潇洒,汪洋恣肆的笔,开阔放达的大家风范。”他以一个化人的姿态,抒写着作家自己的性情与灵性,抒写着化的“历史”。他把现实与历史化溶于一体,在历史中追寻着明,反思着人生,以一个化人独有的心态。独有的方式抒写若作家自己心中的“化史”,解读着化的内蕴。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余秋雨是如何抒写他心中的化的“历史”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当今身体文化日益凸显的现象,就身体文化的三个阶段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地位、盛行的原因、引起的后果进行了分析,并对正确身体价值观的意义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中,上海学者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相继出版,成为文化圈内外瞩目的焦点。独特的游记体使得它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文本存在,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蕴。余秋雨超越时空的文化精神追求、超越传统的自由反思意识。使他的文化散文在关照和审视中华民族文明碎片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超越意蕴,不断凸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气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散文技法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两难选择的构思方式,用悬念、巧合强化情节,追求小说化的艺术形态,超越传统的写景模式,营造语言的耳目直觉,从而丰富了散文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14.
论余秋雨散文的双重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余秋雨主要散文作品的解读可发现其独特的双重对话特征  相似文献   

15.
庄子认为,"心"是祸福的根源;人心的淳朴是天下太平的保证;心的虚静是成功的关键.心的最高境界是"心如死灰",即物我两忘、心物合一的境界,这其实也是"道"的境界.在此境界中,世俗的功名利禄的追求、仁义礼智的观念等已被清除出心,心恢复了本来的自然、淳朴、清静.生活在世俗社会受世俗观念束缚的人需要修心,修心的目标就是"心如死灰",修心的途径是"心斋"、"坐忘",印屏除世俗的欲望、观念、价值,规范对心灵的束缚,使心灵恢复纯净质朴而又自由超脱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余秋雨式散文”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回味悠长的苦涩,成为当代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对余秋雨文学创作中的文体选择、个人生命体验与感悟、创作时对历史难题的两难选择等方面的分析,探析其散文创作中苦与涩的形成原因,从散文创作的角度对余秋雨散文特色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陈秀娟 《现代语文》2007,(11):74-74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致力于探索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状况,并在作品中设置了一些存在关键词来进行这种"存在之思",本文对昆德拉作品中出现的媚俗和激情这两个重要的存在关键词进行分析,借此来解析昆德拉的"存在之思"。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散文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哲理美与情感美的统一,真实美与戏剧美的统一,简单美与繁丰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90年代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出版及发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在当代散文的艰难蜕变中脱颖而出 ,实现了知识分子话语的转化 ,完成了散文由审美向审智的过渡。领一代散文之风骚 ,开一派散文之先河。  相似文献   

20.
《心史》,诗文别集,是南宋著名的遗民作家郑思肖最重要的著作。诗人亲历了宋亡前后社会的极大动乱,痛心疾首,其散文题材广泛,主题集中而显豁,主要反映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英雄的赞颂,体现郑思肖拳拳反正之心、铮铮民族气节,有鲜明的遗民特色。在艺术上,散文形式多样,感情强烈;善于叙事,语言简洁。七百多年来,《心史》散文中洋溢着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正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