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张铨 《钓鱼》2009,(5):12-13
所谓盲区只不过是三维空间,没有任何“力”的存在,所以说它对于钓组的二力平衡、对于钓组灵钝没有任何影响。只有钩饵状态、子线状态才会产生力的作用,他们才与二力平衡有关、才影响钓组灵钝。  相似文献   

2.
张铨 《钓鱼》2009,(7):22-23
3.钓组灵钝的多样性不容忽视,“简单就是优势”出于无奈。 钓组的灵钝状态是多种多样的。因为钩饵触底程度有多有少,子线弯曲程度松弛程度有多有少,两颗钩饵又有不同方式的组合,还有浮漂、坠子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可是,盲区论为各式各样的钩饵设计一些不同的圈圈,把钩饵划分在圈内圈外,于是分别出灵敏与迟钝。  相似文献   

3.
张铨 《钓鱼》2009,(4):18-19
二、关于实验的讨论 实验是理论的基础,实验需要有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方法。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并且得出正确结论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我曾经提出过操作方便的模拟实验。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做了一次吸管实验,实验现象和结论与尚钓友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张铨 《钓鱼》2009,(6):20-21
在钓鱼实践中,钓组的灵敏或者迟钝状态是十分重要的。有的时候需要钓组灵敏,有的时候需要钓组迟钝。怎样判断灵敏或迟钝、怎样调整灵敏或迟钝,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  相似文献   

5.
张铨 《钓鱼》2009,(3):8-9
钓组灵敏与迟钝问题,或者其他一些有关浮漂运动的问题,从力学的角度看,明明白白,很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6.
马建华  曲强奎 《钓鱼》2004,(5):46-46
竞技钓法的推广和普及,使钓技理论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在鱼漂的调整问题上却始终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调目越高钓目越低越灵敏,换句话说就是调目和钓目的差值越大越灵敏,另一种说法认为调目越低钓目越低越灵敏。本人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局限性。科学的钓组灵钝观是在具体鱼情水情的前提下,分析饵重、鱼漂的剩余浮力、水表面的张力三者哪一种是影响鱼吃饵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鱼漂的调整减小这一主要因素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从而形成合理的调钓方法。本人的钓技水平同大师们相比相差十万八千里,之所以敢于将自己的观点谈出来,是想通过钓友们的批评来验证我的观点,如果我的观点对钓友们有点帮助,那更是意外之喜。  相似文献   

7.
马建华  曲奎强 《钓鱼》2004,(6):46-46
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我们采用在不改变钓目的情况下逐渐增大调目的方法做如下实验:设单饵重量为2目,双饵可以压在4目的标尖,当调0钓2时,4目饵重加相当于2目的钩重由池底承担,鱼吃饵的力量必须克服上述6目重量鱼漂才会有动作,钓组的状态属于较迟钝.增加调目变成调2钓2,鱼吃饵只需要克服4目的饵重鱼漂就会产生动作,此时钓组不灵不钝:增加调目调4钓2,一饵重由鱼漂承担,鱼吃饵只要2目饵重,  相似文献   

8.
王大禄 《钓鱼》2006,(19):14-16
近几年,对一种钓法研究、探讨的深入、持久、广泛程度,悬坠钓当数第一;而悬坠钓灵敏度问题,又是研究悬坠钓问题当中的重点,其时间之长,文章之多,观点之丰,亦当数第一了。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当初谈及悬坠钓时,首先就是从灵敏度问题切入的。认为悬坠钓之所以比“传统”钓先进,就在  相似文献   

9.
名川 《垂钓》2006,6(5):30-31
经常有钓友和我讨论这样的话题:手竿垂钓,到底是钓灵好还是钓钝好?有钓友说应钓灵,有钓友说应钓钝,他们还拿出各自垂钓中的实例来阐明其观点。可我的想法不一样,我认为钓灵、钓钝都好。因为鱼情受季节、天气、水温等因素影响不断在变,所以钓灵、钓钝不可妄自断言。不能因为某次钓灵、钓钝的成功,就坚持说钓灵好或是钓钝好,那样只能使你走进灵、钝的误区——鱼情一旦发生变化,就会造成缺少应变思路及方法的局面,最终导致失败。所以我们应及时顺应鱼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尚立和  李安景 《钓鱼》2012,(9):26-27
再看看一触一拖状态,两者的灵钝比较。"调4钓2"的一触一拖状态,一颗钩饵最小重是2钩重6目+调钓目差2目=8目。"调8钓2",一颗钩饵最小重是2钩重6目+调钓目差6目=12目,当都是最小值时,两种状态的短子线钩饵都不压水底,要使它们离开水底,  相似文献   

11.
尚立和  李安景 《钓鱼》2012,(8):26-27
用1目大的饵不仅调4钓2时能使钓组呈-触-悬状态,也能使调5钓3、调6钓4、钓10钓8……呈-触-悬状态,只要调钓目差是2目,都能使钓组呈-触-悬状态。最大的饵是“1钩重与调钓目差之和”,设1钩重为3目(下同),最大值就是3+2=5目。当两颗饵团都是5目大时,长子线钩饵的重量全压水底,  相似文献   

12.
尚立和  李安景 《钓鱼》2012,(7):20-21
影响钓组灵敏和迟钝的因素很多,论述钓组灵钝的文章也很多。《钓鱼》2011年第24期刊登的《浅谈钓组灵敏与迟钝》(以下简称《浅谈灵钝》),就是关于钓组灵钝的新作品。该文作者帮助一些初学者走出迷茫的态度和精神可嘉;然而也有某些论述是片面的,今提出来,与《浅谈灵钝》的作者商榷,也与广大钓友共同探讨,如有不对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华朝熙 《钓鱼》2004,(17):17-17
浙江任志新先生在本刊第3、4期上,提出悬坠钓如何吸取传统钓中的长处来改进钓组,颇受启发。本文就传统钓中如何吸取悬坠钓法的一些理念,对传统钓组怎样调灵与调钝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4.
钓组由线、漂、坠、钩四要素(或元件)组成。双钧挂饵的钓组,即由线、漂、坠、钩、饵五要素组成,简称之为系统。调漂的关键是掌握系统的钓灵极限和钓钝极限。灵敏的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它只能是钓灵极限。有了它,才能鉴别迟钝、区分迟钝的程度。一、钓灵极限在半水调试中,当系统的总重力等于水体的总浮力时,系统处于静平衡状态,这时力的外效应互相抵消,系统对鱼讯的反应最为灵敏。若将系统的这种状态调在漂尾上,则漂显示的目数就是调试条件下系统的钓灵极限。这个极限是谁一存在的。由于饵重具有不确定性,随着饵重的变化,系统…  相似文献   

15.
毫无疑问,传统的手竿钓法也有灵敏与迟钝之分。是选用灵敏钓法还是迟钝钓法完全要依当时的水情和鱼情而定,固执地采用一种钓法不善于应变,对钓技的提高是没有益处的。钓者运用灵与钝的钓法得当与否,是衡量钓者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张铨 《垂钓》2010,(12):31-31
每一次调来调去,每一次灵钝选择,你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吗?灵或钝,绝不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借用一句老话:实践才能检验出真理。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钓鱼是先确定一个调目,然后找底确定钓目,在此基础一钓到底。当鱼情发生变化后,不知道适当调整水线,在不改变调目的基础上钓钝或钓灵适应鱼情,其结果是:或者浮标的动作很小,不能反应鱼吸饵的信号;或者浮标的信号很大但中鱼率很低。即使知道需要调整钓目,但应该怎样调,钓几目,灵的极限和钝的极限在那里?很多人并不清楚。因此,在调整浮标的阶段称出钩饵可以压下的目数,对确定钩饵在水底的状态和最灵最钝点,从而使我们选择的钓目更适应鱼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欲就此谈点看法。在调目不变的情况下,何谓钓灵何谓钓钝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参照点——不灵不钝。不灵不钝是指浮标调几目钓几目(比如调4钓4)的状态,此时,长子线  相似文献   

18.
马建华 《钓鱼》2005,(19):33-34
《钓鱼》杂志2005年第10期发表了四川柳树仁先生的一篇《调灵敏和钓灵敏是两码事》的文章,其本意是就《钓鱼》2005年第2期《调灵调钝是基础》一文.同河北建国先生共同探讨调灵调钝和钓灵钓钝的有关认识。本人拜读了上述两篇文章.为了全面的把握两人争论的焦点.又进一步拜读了柳先生在《钓鱼》2004午17期上发表的《推倒灵与钝的围城》一文.进而也有了一些认识,很多看法同柳先生的见解不同.斗胆说出来请柳先生斧正。  相似文献   

19.
今年俱乐部冬训已基本结束了,经过短短的几个月的训练,我对悬坠钓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我也在队友和前辈们的指导下钓技得到了提高,对钓灵与钓钝也有了新的认识。“钓灵与钓钝”这句看似简单的话题,多少年来始终困惑着众多钓手(尤其是初学者),很多钓手都知道“钓无定法,贵在变”这句话的含义,然而在实际垂钓中应用起来却很难。例如,在今年2月15日俱乐部举行的排名赛上,由于气温比较低,鲫鱼吃口比较小,一般信号在上下不到半目之间,第一场钓手们钓的都比较好,因为鱼讯很正常,但是到了下午两场比赛,大家就开始头痛了,明明是下顿的信…  相似文献   

20.
鲈鱼"拉流" (也叫"漂流钧")钧组 1.传统钓组(见附图3):拉流钓传统钓组为一条手线(也叫"手把线",通常为透明尼龙线,线径1毫米左右),线的末端绑一单臂钢丝天平,绑一枚钩,子线长1.5~2米.钩用丸世26~28号.该钓组的特点是灵敏度高,且上鱼较快.现在仍有不少钓友还坚持使用这一古老的钓法.手线钓法近些年也发生了不少变革,出现了"双臂大型钢丝天平钓组"和"一底钩一浮钩钓组",但不是主流,因此不予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