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宪  墙晓容 《考试周刊》2013,(28):22-23
《秀拉》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二部作品。秀拉是一位性格叛逆,并不惜一切代价寻求自我的黑人女性。本文基于秀拉特立独行的生命旅程,探讨了其叛逆性格的成因,寻求自我的方式,以及寻求自我的成功与失败,揭示了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2.
3.
托尼·莫里森在2003年出版的第8部小说《爱》延续了其一贯探索美国黑人的历史和文化的写作风格,以“爱”为主题,以已故的男主人公比尔·柯西对周围的人产生的影响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爱恨交织的复杂故事。象征是小说中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手法,在这部小说中,手意象是被赋予特殊含义的。莫里森通过描写不同侧面的手意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经历、矛盾和关系,在集中体现了黑人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揭示了爱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秀拉》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主人公秀拉是一个既疯狂又叛逆的黑人女性,该叛逆形象是美国黑人文学从未涉及到的,莫里森通过这个反传统的秀拉,表达出自己对白人霸权文化下白人和黑人男性占主导的社会的不满和愤恨,并且审视了黑人女性在双重的压迫下没有自我的生活和父权制社会强加给黑人女性的不平等的待遇。秀拉作为叛逆的黑人女性,她藐视世俗与传统,不顾及世俗的束缚,追求自我的发展,且在追求独立和自我的过程中遭到排挤与否定。就秀拉短暂的一生进行解读,揭示出在种族文化和性别歧视下,秀拉这朵玫瑰的凋零之路。  相似文献   

5.
莫里森是位现实主义黑人女作家,她在小说中运用各种叙事技巧,表现黑人种族的悲惨命运和历史文化。代表作《秀拉》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叙述了黑人秀拉姑娘的悲惨命运。塑造了一个与传统格格不入的黑人女性形象,《秀拉》不仅在思想深度超越了黑人在此以前创作的小说,而且走在同时代人创作的前面,对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寻找自我价值上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小说《钟形罩》是美国女作家西尔维亚.普拉斯唯一的一部小说。这部带有强烈自传体色彩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有天分的年轻女孩在拒绝尊重女性抱负的社会中走向精神崩溃的故事。对叛逆女性灵魂深处痛楚与迷惘的勇敢而真诚的剖白使《钟形罩》受到了世界各地女性读者的推崇与喜爱,而普拉斯也以她独特的文风和对女性精神世界的大胆探索为世人所称颂。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成功地塑造出同名主人公秀拉—一位典型超越性自欺的人物形象。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看,秀拉具有典型超越性自欺的特质,其自欺性集中表现为自为存在内在冲突中的一种超越性偏执:具体体现在“循环否定中的虚无”和“无限超越中的焦虑”两方面。秀拉的“超越性自欺”生活模式割裂了她与周围人及其所生活的社区间的关系,解构了黑人生活社区中的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甚至导致她自身的毁灭,但秀拉的摧毁力量中也孕育着建设与新生,在秀拉死后的多年后,“底层”社区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变化正是秀拉摧毁力量中孕育出来的新生力量的见证。  相似文献   

8.
《宠儿》揭示的一个重要主题:虽然主客体转变的过程荆棘丛生。然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美国黑人民族终将从奴隶制的阴影下走出,面对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第二部小说《秀拉》中探讨了美国黑人女性所面临的因境:一方面作为个体,黑人女性渴望超越种族局限获得真正的个体自由;可另一方面作为黑人女性,她们在探求自由的旅途上却面临更多的阻力。《秀拉》通过对同名主人公秀拉命运的关注,为黑人女性摆脱因境提出了一条出路,那就是在黑人族群中找到发展自我的空间,从而储备力量,为争取更大的自由而努力。  相似文献   

10.
陈杏 《文教资料》2009,(11):33-35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人物追寻母爱的过程,进而揭示追寻母爱与重建黑人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文论述了托尼·莫里森的生活文化背景和创作经历,对托妮·莫里森作品中处在不同社会文化夹缝中的人们命运遭际的极富魅力的小说世界作一剖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母亲杀婴自古以来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社会根源。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站在黑人女作家的立场上,从小说独特的杀婴母题出发,使其小说《宠儿》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思想性,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分析了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对传统杀婴母题小说艺术的继承和重构。  相似文献   

14.
一个优秀的文学形象贵在不断创新和开拓,作为《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前苏联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典型。肖洛霍夫突破了传统概念的窠臼,没有从正面反映苏维埃政权在顿河地区所起的巨大作用,而是根据时代和社会历史冲突的规律,从主人公艰难而又曲折的生活经历的角度,真实地反映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到国内战争期间这一苏联历史转折时期顿河地区充满矛盾与悲剧冲突的现实,从而以其独特的写作视角将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融合在一起,在世界文学中开拓了艺术典型形象塑造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1993年诺贝尔学奖获得,美国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 小说中对人物与会点的颇具匠心的命名方式不仅体现了非洲的民俗特点和化传统,而且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作品主题、伸张正义和鞭挞邪恶都有举足轻重失艇。  相似文献   

16.
《文静的美国人》在引人入胜的三角恋情冲突中形象地再现了50年代初新旧大陆在越南的文化冲突,并精辟地预言了10多年后美国对越南发动的那场荒谬战争和战争的最终失败。透过情杀小说的外表,《文静的美国人》给了世界这样一个启示:把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强加于另一个民族是危险的,这不仅损害了其他民族的利益,也必然招致自己的毁灭。在美国政客们仍热衷于向外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的今天,格林在这部小说中的警示,尤其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7.
由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合演的《昨天·今天·明天》是小品中的精品,获得当年春节联欢晚会小品类一等奖。仔细玩味之余,我发现其中有两句话不妥。一是当崔永元问白云(宋丹丹饰)黑土(赵本山饰)谈恋爱时谁追的谁时,黑土回答:“其实,小崔,你应该有这种眼力,当时,我,用现在的话说,小伙子长得比较帅呆了。白云追的我。”“比较帅呆了”不妥。帅呆了肯定比帅的程度深,也就是非常帅的意思,能说比较非常帅吗?另一处是白云畅想未来时说:“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准备跨世纪。想过去,看今朝,我此起彼伏,于是乎,我冒出个想法。”崔问:“啥想法?”白云回答:“我想写本书。”《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此起彼伏”为: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绵不断。人怎么能此起彼伏呢?大概是说心情很不平静,像潮水一样此起彼伏吧。  相似文献   

18.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为20世纪美国文学竖起了一座丰碑。她向世人宣告了黑人作家写作时代的到来。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她的笔下展现在人们面前,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那些因为种族、爱情和生活而导致的“畸形人”。  相似文献   

19.
20.
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描述了美国社会中黑人的生存困境,凸显了性别、种族和文化的问题。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此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但多停留在对作品内容细节的解释上,而从跨学科或跨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章则不多见。以杀婴为基点,从心理学和女性主义角度关照黑奴母亲杀婴现象,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潜在的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排斥与融合的历史现实性,并进而阐释黑人女性是如何走出父权制和白人女性主义的漩涡中心,实行自救的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