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口均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人口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而人口自身的均衡则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的前提.通过人口预测参数设计分别模拟“现状”“由现状逐步调整到理想状态”及“理想状态”三种方案,对中国人口的中长期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生产自身的惯性作用,中国人口在中期(2050年以前)的基本发展态势基本不会受到人口政策或其他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但从长期(2050-2100年)来看,尽早实现总和生育率达到世代更替水平会极大地缓解长期的人口结构压力,尤其是超老龄化压力.要实现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由“单独二孩”向“全面二孩”过渡的人口发展规划应尽早纳入顶层设计,同时积极应对人口超老龄化的相关政策也应纳入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2.
对马尔萨斯人口模型进行改进,利用其来预测玉溪市2011~2020的人口增长情况,并通过Matlab数值模拟验证了预测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人口发展趋势与教育战略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人口再生产面临重大的转型,人口的变动对我国教育发挥着越来越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笔者预测了各级教育学龄人口的变化特点,认为小学学龄人口正逐年下降,未来小学教育将宏观过剩;初中学龄人口数量呈峰谷型波动,初中教育面临提高入学率和学龄人口膨胀的双重压力;未来20年内高中学龄人口呈剧烈波动,高中教育的入学率的上升空间较大;建立了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变量、学龄人口之间的二元回归模型,预测未来20年内我国高等教育将由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面临着较大的学生入学压力。在学龄人口预测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各级教育应选择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Logistic预测模型是一种重要的趋势外推预测方法;建立了黑龙江省总人口的Logistic模型,并给出了一种求解方法,然后应用它对黑龙江省总人口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12亿人口日提前到来,再次敲响了人口问题的警钟。我国农业承载力临界点是15亿,最佳生态容纳量是6- 7亿,超过这个限度必然导致人口危机。经济发展受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增长速度和发展规模必然有一个限度。我国人口问题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控制人口将成为今后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12亿多人口中.有9亿多是在农村。到2000年,全国人口将达到12.5亿,届时农业人口将接近10亿。相对于众多的农业人口,农业资源十分短缺.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要使如此众多人口的富裕建立在有限的农业资源上,是极其困难的。因此,选择一种能大规模培养人才的教育形式,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使中国农村实现小康走向富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人口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及其伦理学综合研究方法,严密论证人口环境系统和人口环境容量的内在规律;深刻揭示人口时环境与环境对人口的双向压力;客观描述全球与中国人口环境非持续发展态势,并简析其失衡成因;科学预测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结合国情设计出可操作性规范: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到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及其政策法规全方位跃动。  相似文献   

8.
以2001~2010年济宁市10年的人口数据资料为依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GM(1,1)人口预测模型.统计检验和误差分析表明,模型精度较高,用该模型对济宁市2011~2015年的人口总数进行了预测,并结合济宁市人口发展历史和现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城市人口规模的合理控制和健康发展,是超大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适度人口理论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趋势,采用可能-满意度模型测度黄河流域特大城市济南2035年适度人口规模,同时利用灰色GA-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济南2035年的常住人口规模及城镇化发展趋势,研判适度人口规模与可能水平的差距,以更好兼顾人口与各类资源、设施之间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往学者对隋代陕西人口数量的估算普遍偏低.本文利用"户口平均密度法",对<隋书·地理志>所载北地、弘化、汉川等兼跨今陕西与邻省之地的各郡户数进行了分割.经估算,大业五年(609年)今陕西境内在籍人口数为378.8万口;如果加上未列入政府版籍的各种人口,当时陕西境内实际人口数约为423.8万人.隋末陕西人口峰值约为435万人左右.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城市社会体育人口阶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河南省城市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的性别特征、体育消费特征、参加体育运动的项目特征、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进行了认真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社会体育人口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经济发达省份;男女人口性别比高于中国现阶段总人口性别比;各阶层社会体育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第十阶层和第二阶层;各阶层的社会体育人口的性别比与其职业特点密不可分;体育消费、参加运动的项目、时间空间特点除了与其职业有关外,还受其经济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体育人口性别结构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方法,对我国体育人口性别结构加以分析、研究.认为造成我国体育人口性别结构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差异、现代社会职业生活、已婚妇女家庭生活、宗教与民间习俗、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要改变我国体育人口性别结构高度不协调的状况,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开发和建立适合女性的体育活动内容和体育活动服务体系,提高女性生活质量等手段.  相似文献   

13.
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构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发展系统模型,通过模型模拟分析影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发展各个要素及相互之间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数量的发展是多个因素综合协同作用的结果.增加大众体育拨款经费,刺激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是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新中国建立40多年来的人口增长,是中国有史以来增长数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从1949年底到1990年7月,人口总数由54167万增长到113368万人,净增5920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近19‰.40多年内增长的人口数量,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4000多年的增长量。值得忧虑的是,我国在90年代将面临新的生育高峰。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文化素质对中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研究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并对中国31个省份的人口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1)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为:东北高、西南低,自东北向西南依次呈现高、中、低三级阶梯。(2)研究期内,中国各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第一个时期(1982~1997年),人口文化素质提升幅度与初始水平相关;在第二个时期(1997~2005年),则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3)中国31个省份人口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协调发展型、素质滞后型、经济滞后型和双双滞后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论边缘性体育人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我国人口的实际情况和我国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为研究的切入点,探讨体育人口判定标准与当前人口实际不相符的事实,指出在体育人口与非体育人口之间存在着对体育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边缘性体育人口,并分析边缘性体育人口的产生原因、现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针对近两年我国航运上市公司持续亏损的局面,建立企业财务预警模型对其进行财务预警分析.该方法首先通过主成分指标筛选出5个主成分因子;然后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我国航运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结果表明,该预警模型的整体预测准确率达到100%,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根据玉溪市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运用Logistic增长模型,对玉溪市2001~2020年的人口发展规模做出预测,并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从预测结果看,玉溪市到2020年人口约为219.11万人,其增长较为稳定,增长速度也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的人口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的人口思想主要包括重民、爱民、养民、简单的人口分工、提倡人口众多、揭示人的本性等内容.其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大学与人口思想相互交融、与诸多思想家的政治理想相联系.这种以现实需要为研究问题出发点的基本思路、揭示人的本性的探求精神、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准确把握,尤其是诸多思想家所展示的辨证联系等方法论,对我们构建科学的人口思想,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有的制度阻碍了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我们应创制一系列新的制度体系,有力推进人口城镇化的进程.撤除人口流动的藩篱,改革户籍制度,实现人口自由迁居;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之路,进行城市劳动人事制度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建立统一的,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调整城市发展战略,走二元城镇化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中国人口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