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是责任也是使命,针对受传者对文化遗产相关媒介呈现出媒介融合度差、传播领域窄、更新速度慢、审美感受差等问题,梳理出融合文化遗产媒介,体验情感契合信息互动的对策。以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为例,分析以程序引导、认知媒介、主控感受、感官体验、人文素养、精神激励和智慧开启的路径,来达到用文物出版感染传播者情感、以融合媒介传播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情怀等开发与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彭雨晴  谢颖 《现代传播》2022,(11):82-91
粤语是东南亚乃至全球华人的通行语之一,是华裔文化记忆和文化乡愁的载体,以马来西亚为典型国别,探究华裔粤语媒介使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对于中国对外交流、“以侨搭桥”“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马来西亚吉隆坡华裔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深入考察马来西亚华裔粤语媒介使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粤语媒介接触程度、娱乐价值、文化价值、工具价值对中华文化认知有显著正向影响,粤语媒介娱乐价值、文化价值对中华文化情感有显著正向影响,粤语媒介娱乐价值、工具价值对中华文化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众媒介有多种功能。研究发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其记忆功能更为凸显,呈现出多维性,但受众对媒介的记忆依赖更为严重。文章基于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巨大影响,探索其多维记忆功能,分析其历史记忆、时间记忆、知识记忆、符号记忆、情感记忆、实用记忆等主要方面,进而反思作为集体记忆的衰退与个体对媒介的依赖,以促进受众对媒介功能完整深入地认知与把握。  相似文献   

4.
文章立足于媒介记忆对社会的建构性作用,以党史纪录片为考察对象,在媒介记忆作为总体关系的认知前提下,分别就媒介记忆的形塑模式、底层逻辑与话语实践三个维度,对党史纪录片中的媒介记忆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再现模式、沉浸模式、口述模式是党史纪录片媒介记忆形塑的三种基本模式,而情感介入则是党史纪录片媒介记忆建构的底层逻辑。党史纪录片媒介记忆的形塑建立在社会话语实践的基础之上,以影像化纪实的手法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完成了关于记忆框架的锚定与认同,并最终依据党史纪录片的媒介记忆凝聚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5.
袁桐 《中国出版》2023,(2):19-24
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媒介变革使有声书评的生产与传播得以快速发展。尽管有声书评并非新事物,但学界的相关研究较少。较之文字书评,有声书评在情感要素、身体媒介、感官平衡、场景伴随四个维度上具有独特优势。首先,声音的情感属性有利于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强化其对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其次,身体媒介则通过建构具身性交往空间来提升传播效果;再次,有声书评带来的感官平衡也有助于认知平衡的建立;最后,声音的立体传播特征与移动媒体相结合,大大增强了有声书评的场景伴随功能,提高了受众信息接收的自主性与便捷度。但辨证来看,文字与声音各有所长,有声书评所存在的感性偏强、版权隐忧等局限与问题亦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电影媒介具有“物质世界的还原”属性,即电影具有记录和提示我们周围世界的功能,是对现实反映的重要载体。“我和”系列电影通过集锦式的片段叙事结构展示多元化的个体记忆,刻画时代变迁中平凡而伟大的众多建设者和见证者,他们身处各地、性格迥然、经历各异,众多个体记忆的呈现拓宽了媒介记忆书写的维度;以场景深描构筑记忆之场,营造时代变迁的时空情境,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流金岁月,在今昔对比的强烈反差中体会历史发展;借助刻有民族烙印的仪式和重大媒介事件的再现,彰显时代变迁中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激发观众的集体自豪感和精神情感一体化认同,最终汇聚成家国一体的归属感。期冀以“我和”系列电影时代变迁的媒介记忆书写分析,回望历史征程、传承民族精神,感悟社会发展,并为我国电影的时代变迁媒介记忆呈现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平台的纪念账号不仅作为逝者个人数字遗产的重要载体,生者在纪念账号下的哀悼行为也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媒介记忆实践,延续着生者与逝者之间的情感。本文通过爬虫获取B站平台的纪念账号数据,对文本进行语义网络分析、主题分析和情感分析。B站纪念账号的媒介记忆建构基础来源于逝者生前的媒介记忆内容,建构过程始于个体书写哀思、与逝者建立数字对话和表达情感,由此形成集体哀悼空间,用户在其中的社交互动最终将情感从负面悲伤情绪延展至正面鼓励祝福。纪念账号在实现媒介记忆功能的同时,通过延展性情感空间书写了多向度的记忆图式与情感框架,使生者在多维的媒介场景中共话死亡议题,本研究揭示了数字时代普通公众在死亡、哀悼和记忆等实践中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媒介记忆对于整个人类意义非凡.媒介常以历史记录者自居,认为没有媒介记忆就没有历史记忆.本文不否认媒介作为历史记录者的身份,但认为媒介记忆并不能等同于历史记忆,也不同意媒介记忆在历史记忆中可被忽略的观点,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协同互动新的路径是:媒介记忆可以通过归纳与命名、分析与解释、以及追溯与回忆等方法,将有历史价值的新闻事件植入到历史记忆之中,从而能够对历史书写的新闻化和娱乐化倾向加以合理的校正和科学的规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TFBOYS偶像团体“十年之约”演唱会为例,展开对粉丝怀旧的研究。首先,指出粉丝怀旧连接了特定媒介世代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粉丝怀旧与粉丝生命史具备双重关联;其次,探讨多重面向的粉丝怀旧模式及怀旧实践,指出粉丝怀旧与记忆、生命、身份、媒介、仪式、情感等因素息息相关;再次,揭示粉丝怀旧如何被制造和扩大,资本在粉丝经济驱动下参与了怀旧制造,数字平台成为怀旧情感的扩大器。研究认为:作为特定的媒介世代的粉丝怀旧,事实上充当了粉丝代际寄托情感、标识身份、区别群体的“情感支架”。本文期待藉由对粉丝怀旧现象的剖析,更深刻地认知理解粉丝生命史及情感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城胡同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空间,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认知构建的指向符号和记忆构建的象征空间两个维度,它还承载着人们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在唤起对古城胡同的保护和凝聚历史文化认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时代的发展对古城胡同集体记忆延续提出新挑战,本研究认为应该借助数字媒介实现对古城胡同的数字再造,并通过多种数字转型方案实现对古城胡同集体记忆的延续。  相似文献   

11.
记忆是对自我认知的重要依据,个体通过亲身实践和媒介这一中介物来累积记忆,并逐步架构出对社会整体的认知框架,媒介作为记忆的记录者和重要来源,媒介的直观化、通俗化呈现也为记忆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结合当下新媒体发展,梳理记忆研究的理论演进,分析记忆媒介化呈现现象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新兴媒介的异军突起,广播固然面临受众流失的重重压力,但是广播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意义——一方面"媒介即讯息",广播媒介本身的环境互动性、随身性和接收被动性为听众外围认知路径提供了有益渠道;另一方面广播借助声音符码进行讯息传播的先天性、丰富性、联想性优势能够促进专注性信息解读、激发听众共鸣移情式情感,从而建构受众的核心认知路径。基于认知诉求的广播传播二元分析,将给广播的媒介本质提供更加明晰的视角,从而洞悉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介彰显时代价值的突围之径。  相似文献   

13.
游戏作为人类的本真追求,具有冲破枯燥惯常现实的跳跃性。取道传播游戏论,与科技、创意等合谋,基于身体交互体验和独特空间叙事,使观者在参与互动、身心愉悦和需求满足间形成对优质文化的感知记忆与情感关联,成为新技术语境和媒介生态下博物馆传播实现人性化转向的必然之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大学生在观看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中的人口特征、媒介接触和使用状况、认知状况、态度以及情感状况、评价状况等,以了解阅兵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丁慧彤 《新闻传播》2022,(15):12-15
作为专业性较强的文物博物馆节目普遍具有小众定位的特点,受众黏性较弱,媒介的社会教化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媒介的革新发展为实现文物博物馆节目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现代媒介技术及叙事技巧,多元化呈现文物博物馆文化的历史内涵,受众在“解码”节目信息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视听艺术的魅力,同时在文化认同的情感建构中,收获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将基于媒介系统依赖理论,从现代受众的行为、认知、情感三个方面出发,探索文物博物馆节目跨屏传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传媒影响力是建立在收受者关注、接触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传播过程实现的。因此,喻国明教授指出,传媒影响力从内涵上看,是由‘吸引注意(媒介及媒介内容的接触)’+‘引起合目的的变化(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的受动性改变)’两大基本的部分构成的。喻国明教授从传媒的社会能动性的角度指  相似文献   

17.
郝文 《东南传播》2023,(7):108-110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国际传播体系的转型升级提出要求,集体记忆作为诠释中国故事形成机制的理论视角之一,与我国“讲好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需求不谋而合。《护卫湄公河》系列纪录片正是在“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执法”十周年之际传播集体记忆的媒介叙事样本,通过在纪念时刻书写创伤情感唤醒记忆,通过个人记忆的彼此互文建构集体记忆,还通过发挥记忆的道义感召力连结命运共同体,为记忆的全球化流动奠定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大众媒介如今体现出显著的记忆功能。通过对知识的有机利用、符号的意义凝聚,以及对情感的激发调动,媒介发挥了共同体凝聚的功能,但是媒介记忆的传播手段正在受到挑战。过度娱乐化和个体异化等消解着媒介记忆的教育引导效果,流行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话语冲击了媒介记忆的基础,因此应对现实挑战、培育媒介素养是媒介记忆建构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王钰涵 《东南传播》2023,(4):125-127
在信息社会中,无论是居民还是社区工作者,都有对附近环境的认知需求,而社区媒介则成为回应地方性信息需求、还原周边环境可见性的重要路径。在此背景下,作为传统媒体、社交媒体、数字媒体集合体的社区媒介立体化地嵌入到社区传播场景之中,对环境事实、行动规则以及情感信息进行传递,这提升了社区作为物理空间和行动情境的可见性,建构了个体对于社区的动态认知。而社区信息传播网络的重构也将分散的个人重新连接在一起,为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信息传播和组织动员提供了传播渠道和信息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琪 《新闻前哨》2023,(15):53-55
本文基于媒介记忆相关理论,考察纪录片《新三峡》媒介记忆的内容和建构方法,并分析媒介记忆的建构价值。《新三峡》从真实场景和鲜活人物层面构建出关于长江三峡的媒介记忆,采用将宏大叙事与个体讲述结合的路径建构媒介记忆,体现出重现历史面貌、唤醒情感认同和传承薪火精神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