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上海二期课改的深入开展,我校逐渐形成了以海派文化课程为主题的系列性、有序化的校本课程,设置了一系列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如上海城市环境保护、海派建筑文化、上海饮食文化、海派书画、海派文学等课程;以及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中国风·民族魂”和“法语与法国文化”等课程。  相似文献   

2.
“非遗”翻译具有理据性、系统性、实用性及服务性等特点,要求译者具备基本能力、文化素养、艺术审美素养、语言生态意识以及信息素养等五个方面的能力。在拉斯韦尔的5W线性传播模式的理论框架下,基于海派花丝镶嵌技艺的文本英译实践,构建了传统技艺类“非遗”翻译能力模型,是提高“非遗”的外译水平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如果从传统翻译研究的“对等”或“等值”视角来审视法国汉学家吴其昱的寒山诗译本,读者会发现其译诗中某些背离所谓“充分性”翻译原则的地方,但如果从翻译规范论的相关理论视角来进行观照,则会发现吴氏译本对于译诗“可接受性”的充分彰扬.  相似文献   

4.
1 契机与动因“海派”一词始于晚清同治光绪年间绘画中的“海上画派” ,因此画派风格有趋时媚俗之风 ,因而被同行中以书画陶冶性情的传统画派称之为“海派” ,此时的“海派”一词除了有点门户之见外 ,并无多大贬损之意。但发展到“海派京剧” ,其贬损意味就较明显了。盖叫天、周信芳们把烟火、大炮甚至真马真狗搬上舞台 ,文唱武打尽量追求刺激 ,以迎合上海市民的审美情趣 ,这在衷情传统戏曲的中国人眼中无疑是“野狐禅” ,“海派京剧”由此得名 ,其贬抑之意十分明显。1934年 1月 10日 ,沈从文先生在大公报上发表《论“海派”》 ,在中国文坛…  相似文献   

5.
著名旅法作家山飒以源语所写的小说屡获法国文学类奖项,其自译中文作品《柳的四生》也在国内得到一定程度的接受。但是国内学者对山飒自译方面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自译方面的研究近40年才开始兴起,且国内众学者多关注中英之间的自译现象和自译策略,对中法自译的关注大大缺乏。该文旨在以“三美论”为理论基础,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层面分析山飒的自译作品——《柳的四生》。  相似文献   

6.
提起“上海”,就联想到“海派”一说。本文主要通过对30年代“京海论争”前后的有关史料的梳理、释读,重点分析了那些字里行间流泄出的文化心理内涵,指出“海派”名词牵连着一整套话语,“海派”话语意味着“五四现代观”有关“上海”的描述与想象。重新理解、想象“上海”,应从反省“海派”及其话语开始。  相似文献   

7.
海派影像     
海派的生活,海派的风情。可什么可以称之为海派呢? 自小生长在上海的我,竟也茫然起来。脑海里闪过一幅幅零乱的画面,于是乎便蹦出了“影像”这个词。对了!就让我用“支离破碎”的影像去拼凑“海派”这块完整的拼图。  相似文献   

8.
伴随G20法国戛纳峰会一系列重大议题的有序进行,“戛纳”一词再次频频出现在国内各大立体和平面媒体中。央视几个重要频道及各地方卫视无一例外地将法国这座著名的海滨城市称为“gana”,字幕显示为“戛纳”,国内各平面媒体也统一将其译作“戛纳”。当然,在国内,这个音译词这样的译法并不是什么最新译法,而是由来已久陈陈相因的通行译...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历史上,有三个国家发生的大革命,使各自的皇宫变为博物馆。 1789年7月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又称“法国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792年9月成立了法兰西共和国。1793年,共和国政府将昔日故宫——罗浮宫(又译“卢佛尔宫”、“鲁佛尔宫”)辟为国家博物馆。这是法国的第一个国家公共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当毕!”     
法文中有一句话,两个字:Tant pis!近来我正在译一本法国小说,不时的碰到它。一碰到,精神就一振,非常痛快,单听声音也觉得够爽丽1了。这2自然是就原文而言,译起来可麻烦了:有时候要译作“活该”,有时候“管他”,有时候“算了”,等等。然而这句话对我总是一服兴奋剂,或者简直是一管强心针。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三十四年代,京派批评家与左翼、海派文人分别发生了一场论争。在论争之中,京派批评体现了自身的现代性,在与左翼的论争之中,京派批评表现出了“关注人性”“把持距离”的特点;与海派的论争中,京派则显现出强烈的“学院意识”,以及“学院意识”之后“纯正的文学趣味”的支撑。这些现代性特点的体现也正是京派批评“精彩”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翻译教育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地位薄弱甚至缺失,但“译”在基础听说教学中具有天然的制控作用,要正视“译”在听说训练中的客观存在和价值,老师可以借助“译”来打好学生的听说基本功,要善于将“译”融入到日常的英语听说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请注意,此文是中国晚清外交官陈季同在法国的演讲文字,文中提到的“你们”“这里”指法国的听众或地点。选自陈季同著、韩一宁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97~102页。题目为本刊编者所加,原题在“严肃之乐”之下为“学生”,或许因为在作者看来中国学生严肃而快乐着吧,尽管我们现在不这么认为。  相似文献   

14.
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亦译“迪尔凯姆”,1858—1917),法国著名思想家,其社会学思想,对现代西方学术界影响颇巨.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否可译以及怎样翻译诗歌 ,这是译界长期争论而未达共识的问题。文章坚持“诗歌是可译的”主张。在诗歌翻译中 ,我们应奉行“诗人译诗 ,以诗译诗” ;“形可变而神不可失”等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上海文化素以“海派”著称,海纳百川,开放多元,包容性强,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依托上海特有的文化,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教育家.海派教育家具有鲜明的特点:仁爱、睿智、开放包容和创新争先.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来自上海的学生,似乎有这么一种“文化”:提起上海特色的,总要冠之以“海派××”。我的这篇小文能否称为“海派”实在不敢妄想,但还是希望能跟全国的同学们分享一点“海派高考”的经验。要讲高三,首先不得不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很多人,有同学,有老师,有家长,也有新  相似文献   

18.
1949年后的中国大陆几乎不再有真正的海派。海派在大陆的消隐跟国家意志对社会生活的支配、上海大都市文化的没落、Mass Culture的整合有密切关系。新时期,海派艺术被一些作家传承,但被誉为“海派真正传人”的王安忆其实并不是得张爱玲真传的作家,而真正具有海派遗风的作家是台湾的白先勇、旅居香港的诗叔青以及香港导演王家卫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诗歌难译,非不可译,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衍译”。本论文从东西方的角度阐述了“衍译”的由来,界定了“衍译”的性质,根据诗歌翻译具有的种种不确定性,提出诗歌翻译的最佳途径是衍译。衍译不是归化,而是最大程度地追求互文性,让译诗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让译者真正做到“一仆两主”。作者以所教学生的诗歌翻译为例,以说明“衍译”是如何在诗歌翻译教学中得到实践的。  相似文献   

20.
“京”“海”之争并非严格的派别论争,只是一场由沈从发难、此后也主要是他一人代表“京派”,与在上海的非“海派”作家之间围绕何谓“海派”、“京派”的讨论,表明双方在如何看待时代与艺术、政治与学关系方面潜隐着分歧,且在论争的两次余波中更趋明朗。李初梨的“宏论”发自肺腑,公允全面,是对“京”“海”之争、“反差不多”论争甚至30年代左翼学与自由主义学论争最好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