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躺平”作为2021年“十大网络热词”之一,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本文以新浪微博中有关“躺平”和“内卷”的内容为研究数据,基于词频统计和LDA主题模型提取主题,从文本特征透视青年亚文化的情绪表达。通过对文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躺平”的微博内容主要呈现出青年的“躺平原因”“内心情感”“寻求寄托”“享受生活”四个主题;而“内卷”的微博内容主要呈现出青年人视角下“内卷严重”“生活压力”“反抗内卷”“教育内卷”四个主题。“躺平”和“内卷”的话语表达折射出了当代青年人的生活现状和内心情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之后,本文探析了“躺平”和“内卷”流行的成因以及青年亚文化表征,并对青年亚文化的情绪表达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民族志方法收集了中国100名青年“躺平族”的原始数据,运用扎根理论进行分析,发现数字时代的躺平文化在与主文化的不断对抗和接合过程中,呈现建构力量多元化,作用空间网络化,抵抗对象具体化、多样化、动态化,以及抵抗性质温和但影响深远的特点,不断接近葛兰西所说的“均势妥协”状态,从而建构起三种躺平文化形态:对抗式躺平、疏离式躺平和折中式躺平。研究认为,数字时代的躺平文化并非简单的网络传播现象,而是折射出在复杂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青年群体面对巨大社会压力时,建构出一种自我解压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成杰  林仲轩  罗炜 《新闻大学》2022,(9):73-88+119-120
从被视为社会特殊群体的“打工仔”到流行语中人人争做的“打工人”,话语表征着打工主体,也建构着打工主体的身份认同。基于此,本文提出话语的“认同互构论”,通过深度访谈探究“打工人”认同话语的自我建构、群体建构与社会建构。研究发现:认同话语的自我建构使青年群体呈现出矛盾且摇摆的“打工人”心态;成员身份标准的分歧,使认同话语的群体建构极为脆弱,全民“打工人”只是非体力劳动者群体建构的单向度共同体想象;认同话语的社会建构一方面遮蔽了传统劳资关系的对立,另一方面彰显了青年“打工人”和传统“打工者”身份联结的新可能。  相似文献   

4.
耿书新 《今传媒》2022,(10):25-27
随着“技术赋权”转向“传播赋权”,受众在网络空间中的公共话语表达更趋多元化,青年群体则主要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表达他们的情感意见和诉求,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表达呈现出拼贴、挪用以及“土味”等特征,但是,这种戏谑化、时尚化的话语也给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较大冲击,甚至影响了新时代人们的消费理念。因此,本文提出要正面引导和规范青年群体的网络话语表达,以对弘扬主流文化、营造清朗的网络话语空间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躺平”既是一种身体隐喻,也是一种价值观念。它源于特定话语主体对日常身体动作的直观描述,在网络实践中则被赋予了不作为、不进取的微妙含义。虽然不同的社会阶层在使用这一话语时所表达的含义不尽相同,但隐藏于话语背后的倦怠感、挫败感与焦虑感却无疑成为一种共同情感表征。这些负向情感生成于特定的社会现实土壤,并在平台交互与智能算法的助推下实现了跨圈层扩散。“躺平”话语虽然可以帮助人们宣泄负面情绪,产生高扬自我主体性的抗争快感,但本质上不过是一种止步于行动的话语修辞策略。因此,与其把失败过多地归结于外部秩序,不如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立于潮头、迎难而上。  相似文献   

6.
黄鸿业 《传媒》2015,(4):76-78
通过随机问卷的调查和访谈,调查“反智”主义在青年群体的存在形态与发展阶段.发现“反智”的价值观念已经公开化并扩散,“屌丝”通过自嘲、戏谑、反讽的话语表达,收获挑战精英阶层话语权的快感,大众媒介的“拟态环境”则助推了亚文化“反智”的传播.要消解网络亚文化的“反智”异化影响,需要社会管理者、教育者、传媒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与其他PX事件不同,广东茂名PX事件因其线下游行抗议活动及线上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引发社会舆论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媒介联动与舆论衍化过程中,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参与主体的心理认知、心理结构深受社交媒体影响,并呈现出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泛化趋势。本文通过对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进行田野调研,并经SPSS统计软件分析,发现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演变过程与事件中的媒介情景营造、重组与标识等相关联,并具有情感表达压抑化、地理辐射弱化、认知群体分化等特征;在传媒作用下该群体的微政治心理也不断面临话语冲突、媒介权力差异及集群无序等风险隐患,影响网络社会乃至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传播合力角度,提出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媒介干预进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Z世代”并不限于“95后”和“00后”,而是与其拥有共同社会属性和受众特质的当代青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圈层化是青年群体网络社交的重要方式,主流媒体应从“圈层”入手向“Z世代”传播出圈,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构建“Z世代”话语体系,以富有“网感”的表达方式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群体,农民工的特殊性常被人谈及,并使该群体异于其他群体。从农民工的社会空间入手,利用语料库工具,研究农民工社会空间的话语生产过程及特征,以寻求农民工作为特殊群体的边界。研究发现,农民工的社会空间主要通过大众媒介话语对其职业空间、生活空间与文化空间三个维度而被生产,并兼具“内在闭合性”与“外在开放性”的空间形态,这直接导致农民工群体被圈在这个内在限制性的空间内;而外在的力量,尤其是占有话语权的媒体或政府,则可以在这个空间自由出入,并利用这套话语体系继续巩固其内在闭合性的特点,两者最终的矛盾导致了空间的“地盘之争”,即农民工群体要求扩展社会空间的诉求与媒介话语生产出的人们对于农民工社会空间固有认知之间的矛盾,并最终成为农民工群体的空间边界。  相似文献   

10.
闫珍珍 《新闻战线》2023,(17):83-85
“Z世代”并不限于95后和00后,可泛指与其拥有共同社会属性和受众特质的当代青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圈层化是青年群体网络社交的重要方式,主流媒体应从圈层入手向“Z世代”传播出圈,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构建“Z世代”话语体系,以富有“网感”的表达方式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1.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在人的建构和社会建构中起到深层的作用,因此,话语是文化和思想的具体方式和形态.”①社论是报刊编辑部声音最有力的表述和言说,《群众》周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理论刊物,反映了战争年代中国的主流“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12.
王璇  谢庆立 《新闻大学》2022,(9):45-59+118-119
本文从大众传媒与知识话语生产的视角,利用原始文献,考察最早在华出现的英文外报《广州纪录报》创刊初期对中国人群体特性的报道,研究该报进行中国国民性话语生产的起源、内容文本、生产机制。本文认为,作为最早在华出现的英文外报,《广州纪录报》最早使用“中国国民性”一词,该报系统报道了中国人的群体特征,并形成了“野蛮的种族”“狭隘的国民”“撕裂的大众”等话语框架,呈现出比较统一的负面评价。该报鼓励并引导外侨参与国民性话语生产,将新闻作为知识话语进行生产和传播,形成了一套话语实践机制,开启了以近代报刊为载体的“中国国民性”知识话语生产的进程,建构了一套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中国叙事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三重勾连”理论,从媒介技术、文本内容、社会空间场景三个角度对青年群体的睡前数字阅读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阅读行为呈现出社会共读和个人浸读两方面特征:社会共读方式催生出青年社群式阅读方式,也深入反映其社会交互的需求;个人浸读的转向源于睡前场景构建的“卧室文化”浸读空间,同时受到青年网络文化和工作倦怠心理因素影响,青年群体的阅读内容偏向浅层娱乐性内容。  相似文献   

14.
当下,“玲娜贝儿”深受青年的喜爱,它依靠迪士尼独立IP叙事营销手段,塑造个性的拟人化IP形象,俘获极大的粉丝群体。玲娜贝儿在与粉丝群体互动当中,展现它的自信、勇敢特质让青年迅速投入“玲娜贝儿”的怀抱。玲娜贝儿的快速圈粉现象,映射出青年在“流动社会”下的焦虑和不满,以及当代青年对传统社会框架的反叛和固化制度的柔性对抗。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法,对玲娜贝儿的走红现象进行研究,了解青年的社会心态,帮助回应青年群体的现实诉求,合理引导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和情绪宣泄。  相似文献   

15.
陈琳静 《出版广角》2017,(21):69-71
文章基于拉斯韦尔的“5W”框架,解释《人民的名义》火爆的原因,并透过《人民的名义》火爆的传播效果以及伴随该剧一同走红的各类“萌化表情包”,考察作为该剧流量担当的青年群体的话语变迁和社交媒体时代传播语境的转向.同时,审思青年群体自发的“正剧萌化”对政治传播和宣传引导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群体发挥其积极性,在“城市—乡村”二元化结构的推拉之下,近年来大量农村大学生、青年农民工返回乡村,加入乡村建设之中。然而,返乡青年在乡村话语权的缺失、社会参与乏力导致其在乡村的弱主体性地位。通过返乡青年在短视频中的“凸显”来管窥其主体性构建的可能性。新媒介环境下,返乡青年通过短视频提升其话语权、构建“新农人”身份、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然而主体性的构建还需要培育青年主体意识、搭建乡村实践平台、强化社会支持网络等多举措并举。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时代的美好图景之下,从社会舞台回归家庭舞台的老年群体积极触网、呈现自我,促成新兴群体“银发网红”闪亮登场。现以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国内媒体对“银发网红”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甘姆森的框架分析方法,总结出“网络空间的清流”“代际沟通的纽带”“银发市场的新蓝海”“商业剥削的劳工”四大报道框架。在这些主题框架建构的背后,隐含着官方积极老龄化政策话语、中华传统孝道文化话语与老年媒介话语的去边缘化转向三大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色情网络公共话语实践的分析,检视了中国网络色情文化的变迁史,描摹了作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重要症候的色情文化,如何参与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整体性变迁之中。“色情”在互联网的话语建构中,是信息自由流动、绝对自由市场的象征,是分享文化、兄弟情谊的载体,是被征用成为政治反对的话语工具、互联网新经济发展的欲望引擎,也是形塑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文化力量。以高知青年男性为代表的新中间阶层既在掌握数字技术的过程中培育了群体意识与媒介表达能力,成为了网络集体行动的重要力量;也沉浸在“信息自由流动”的赛博迷思之中,试图接管文化生产与阐释权的同时摒弃了性别平等的文化政治安排。当被新经济所征用的软色情消费文化蔓延之时、“性别战争”泛起之刻、“裸贷”激发剧烈争议之际,中国社会亟需新的文化政治以促成新的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剧本杀推理游戏深得青年群体青睐,并在其广泛参与中型构出一种新的趣缘社群。在新媒介技术的强力渗透下,青年趣缘社群的话语实践究竟如何铺陈是文章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通过网络民族志和参与式观察对青年剧本杀网络社群进行学术考察。【结果】发现新媒介技术将青年的趣缘社群叙事从特定的时空结构中抽离,产生了“脱域”的虚拟体验场景;社群内部话语形成了文本意义盗猎与生产、仪式化与规范性行动,以及寻求游戏身份认同等的逻辑表征。【结论】以剧本杀为例所建构的青年趣缘社群的话语实践,在为青年疗愈情感、丰富青年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不仅引发了情感依赖,而且也在“游戏化”的梦境中异化了青年的主体性价值,亟待进行理性引导与价值反思。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时代的美好图景之下,从社会舞台回归家庭舞台的老年群体积极触网、呈现自我,促成新兴群体“银发网红”闪亮登场。现以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国内媒体对“银发网红”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甘姆森的框架分析方法,总结出“网络空间的清流”“代际沟通的纽带”“银发市场的新蓝海”“商业剥削的劳工”四大报道框架。在这些主题框架建构的背后,隐含着官方积极老龄化政策话语、中华传统孝道文化话语与老年媒介话语的去边缘化转向三大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