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瑜 《福建教育》2023,(3):12-14
<正>2012年,伴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让教育回归儿童立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从“教师视角”向“儿童视角”的转变,成为这十年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何谓“儿童视角”?它是“指成人在了解儿童的特点和兴趣的基础上对其认知、经验和行为的理解,是成人在尽可能接近儿童的经验之后,所创造出来的‘对儿童的理解’”。2012年,亦是我园生活化课程实施的开启之年,“儿童视角”的提出,让教师从关切自己的“教”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幼儿的“学”。于是组织生活化课程时,我们越来越多地倾听儿童、  相似文献   

2.
生活化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但是,当“回归生活”成为一种主流的课堂教学文化后,我们发现这一文化有着三个不同的层面,或者说现在的课堂教学有着三种不同层次:1.回归生活是为了再现生活;2.回归生活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体验生活;3.回归生活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超越自己的生活,创造更有价值的生活。到底孰是孰非,怎样才算真正的…  相似文献   

3.
张婕 《福建教育》2022,(25):27-29
<正>我园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生活化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我们不断地关注儿童的生活,希望能够让课程真正“走进儿童的生活”。在初步建构生活化课程框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儿童的生活中有什么,儿童需要什么?”“我们在听,可听到的是来自儿童内心的声音吗?”“我们在讨论,可话题是儿童生活真正需要的吗?”“我们课程实施途径有多种,可真正支持儿童更好地生活了吗?”同时我们也感受到:生活化课程就像一张开放的、未定型的、变化的网。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基于“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通过多个阶段持续性、沉浸式的实践研究,引导教师站在儿童立场思考幼儿生活和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回归对幼儿和课程的基本认识,进而探索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法,不断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学习,并形成“幼儿园一日生活导引”,支持教师真正以生活为中心支架幼儿学习与发展,实现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课程价值。基于真实情境中对儿童立场的探讨,能够为教师打开一个理解、支架儿童学习与生活的视角。从最真实的幼儿一日生活入手,依托鲜活的案例,  相似文献   

5.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找准了位置,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学生”是“儿童”众多社会角色的一种,“学生文化”不同于“儿童文化”。我们在学校中见到的“学生”往往是“单向度”的儿童,是“教育对象”或者“教育主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认识不足,更缺少对完整的教育对象“儿童”的认识。将儿童科学引入教师教育课程是向“儿童发展本位”的教育原点的回归,也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美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将儿童科学贯穿到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典型的“儿童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课程改革转型与深化的策略是“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其意蕴是让儿童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和个体课程个性化的实施:其意义是生命成长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其意境是让儿童主动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儿童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生本化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个体课程个性化挖掘。  相似文献   

10.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德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11.
这次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总方向就是要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融合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重新赋予它应有的魅力。而要让这种“回归”落到实处,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共同运动的过程,充盈着浓厚的生命色彩。制约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前,就品德课堂教学所反映的现状和新课标所强调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2.
何冬冬 《家教世界》2022,(24):18-19
<正>自2018年《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颁布以来,我园一直参与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我们在学习和探索中逐步从摸索——实践——反思——再实践。园本化实践的历程让课程更加贴近儿童的需要,更加具有生命力。一、以观察儿童为起点,通过观察、课程审议让教师转身、转行我园通过观察,实现教师观念提升、行为转变,让教师将目光聚焦在儿童身上,追随儿童的发展,以此优化现有课程对儿童发展的适宜性,真正将“儿童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愈加清晰地认识到基于儿童经验、兴趣、发展需求的班本化课程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源于儿童生活的班本化课程,让我们看到幼儿园课程管理、设计与实施者儿童观、课程观的转变。但当我们将课程“权利”下放到班级时,如何保障课程质量,确保每位儿童在生成性活动中获得发展是幼儿园课程管理者必须审慎应对的问题,在看到...  相似文献   

14.
王欢 《家教世界》2022,(21):27-28
<正>对于儿童来说,生活原本就是流畅的、自然的,儿童是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学习、发展与成长的。“户外学习“的目的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活动内容更生动一些,更有趣一些,活动形式更多样化一点。作为一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幼儿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依托课程建设,实现“和孩子一起生活”。  相似文献   

15.
<正>尊重儿童的意愿和想法,共同为班级事件出谋划策。在儿童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借助项目式学习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儿童的智慧推进课程、发展课程,让儿童在课程建设中拥有话语权和决策权,将“问题”“难题”变成“课题”。  相似文献   

16.
课程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它是在不断地被追问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其实,对课程的追问就是对我们自己的追问,我们发展了,课程才会发展。所有追问归结到一点:我们该怎样为儿童的幸福前行设计或铺设好“跑道”?又该怎样让儿童在“跑道”上行走得自由而规范,快捷而有效?我们既是提问,又应该是解答。  相似文献   

17.
梁洁 《亚太教育》2022,(15):96-98
安吉游戏创新地挖掘幼儿自主性游戏的价值,为幼儿园科学教学课程的无缝融入提供了足可借鉴的实践典范。将安吉游戏理念融入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的探索在于:一是秉承“相信儿童”的课程理念,让儿童主动亲近自然,加强儿童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认识;二是秉承“儿童缔造课程”的理念,让儿童在自主游戏中探索自然现象的特点和规律;三是秉承“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让儿童在以游戏为载体的生活中获得科学知识的整合经验。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究的少,脱离儿童生活,降低了教学实效性.探索和构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品生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适应儿童的需要、兴趣和特点,设计出符合儿童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的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真正走向“生活德育”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的当务之需.  相似文献   

19.
刘乐 《南昌教育》2006,(5):17-18
陈鹤琴先生关于“幼稚园的课程理论”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观,陈鹤琴先生说:“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是指要注意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但是不离社会实际,领导儿童作合理的活动,予以适当的教养。”他义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运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从陈鹤琴先生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幼儿教育课程的理解是非常科学合理的。他的整体教育观、生活教育观、活教育观原则一直指引着我们对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应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这既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让我们的教学真正回归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也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