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的“总目标”中提出“欣赏数学美”,在“学段目标”中明确了相应的阶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感受数学美”,第二学段(3~4年级)“体验数学美”,第三学段(5~6年级)“体验并欣赏数学美”,第四学段(7~9年级)“欣赏并尝试创造数学美”。虽然这“一总、四分、33个字”的篇幅不长,但价值导向很鲜明,那就是要从“美”的视角审视数学学科,开展数学教学,落实数学育人。  相似文献   

2.
<正>数学与美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独特而唯一、无限而自由,它们都是心灵的最高旨趣。《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首次出现“欣赏数学美”的表达,并在学段目标中分别提出“感受数学美”(第一学段)、“体验数学美”(第二学段)、“体验并欣赏数学美”(第三学段)、“欣赏并尝试创造数学美”(第四学段)的要求。数学美既有数学专属的内在美,也有外在的形式美。数学的内在美,指向数学的统一美、奇异美等;数学的外在美,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想: “对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教学“轴对称”的知识。整节课,设计了五个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对称、感悟对称、理解对称,并且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对称美。  相似文献   

4.
美,字典上解释:“好看”“令人满意的”好“得意”。数学美应是“数学中能带给人愉悦的东西”。学生学习数学枯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体会到“数学美”。不懂得欣赏数学美或缺少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因此,充分挖掘数学美,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就要发现美、认识美和运用美,赋予数学课生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描述核心素养的语句中提炼出“核心词”,并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文本内容中的“核心词”进行比较分析,得出2022版课标的变化与特征:聚焦于变量的教学;在数学运算方面关注算法与算理;强调借助几何直观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重在发展学生逻辑推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重视从数据中获取信息,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数学建模这一概念;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这一研究进一步明确课标要求与教育发展方向,为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育家张奠宙说过:“中学数学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对数学美的论述,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展现数学美,使学生能够感受和欣赏数学美,把数学的美育功能真正落实在数学课堂上.”在数列求和运算中,有一种方法是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的差,使求和时出现的一些正负项相互抵消,使之消去一些项,从而达到求和的目的,习惯上称其为“裂项相消法”.一个庞大繁杂的求和式子,经过裂项相消后变成简单的、小巧玲珑的漂亮结果,这其中教师若经常在课堂上有意识带着学生去体味、欣赏里面蕴涵的数学美,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第8条中指出:“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为此,教师需要运用课程思维,在教学目标统领下整体思考,以教材为抓手,联系生活实际制定评价标准,依标评价,落实习作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下面,笔者以六下第三单元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求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8.
<正>“双减”背景下,广大教师愈来愈重视数学练习的设计,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优化习题设计,注重发展素养”,其中有一项具体要求:设计丰富多样的习题,满足巩固、复习、应用、拓展的学习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妙设计拓展练习,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促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由于这类练习体现了知识点的高位应用,综合性、开放性强,学生需要“跳一跳,摘到桃”,因而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容易生发各种“错误”,遭受一定的学习挫折,也正是这样的经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提升了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学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激发学生情感领悟数学美,体验再创造;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联系生活享受数学美——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构成了整个数学教学的主干,这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解决问题侧重于对学生复杂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是挑战和难点。本文总结了当前高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数学欣赏”是我们在本期推出的一个创新栏目.令人欣喜的是,大家敬仰的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应邀做我们栏目的主持人,并对每期的欣赏文加以点评.2010年本刊第1~2合期上,我们作为首篇文章刊发了张奠宙教授和柴俊老师的《欣赏数学的真善美》.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世上万物,以真善美为最高境界.数学自然也有自己的真善美.欣赏数学的真善关,就成为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数学的真善美往往被淹没在形式演绎的海洋里,需要大力挖掘、用心体察才能发现、感受、体验和欣赏”;文章用10个典型案例去说明欣赏数学真善关的多种途径.文章被读者普遍关注和欣赏.——这启发我们策划一个新的栏目,更进一步“为中学数学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2.
我国数学教学的课时数是各科中最多的,作业量是各科中最重的,但是真正喜欢数学的学生却不多,不少学生提起数学就双眉紧皱。高等数学更是让三本生感到惧怕。本文结合自己目前从事非数学专业高等数学教学的实际,结合三本生的具体情况,分析数学教学如何让学生初识数学的“妙”与“美”,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妙”和“美”,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2~33页“分桃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并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  相似文献   

14.
应用题是传统数学教材中的经典板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和新教材中,应用题的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究竟有什么变化?本文试图从“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相比。就目标定位、教材编排、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变革性差异,来解读这一新变化。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育中存在这样的悖论:每个人都承认数学的作用非常大,但人们很难直观体验、感受到数学的思想与思维价值。正如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说:“任何一个其他的教育领域都不像数学教育那样,在无用处的目的与无目的的用处之间有着如此之大的距离。”如何缩小这一距离,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之美?这就是教师的工作,华应龙老师所上的“孙子定理”一课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情感教育是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新的需要,并不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形成相应的情感。寓情感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不仅是数学教学工作的要求,也是当前数学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揭示数学美,使学生在数学美的欣赏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最主要的是通过对数学对象的欣赏,从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会。数学美处处存在,例如字母表示数字、文字语言简化成符号语言,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几何中,黄金分割的美、图形对称和谐相似的美、推理论证严谨内在的美、解题方法新颖巧妙的美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用数学中蕴含的…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8.
“应用题”是传统数学教材中的经典板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课标”和新教材中.“应用题”的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究竟有什么变化?本文试图从“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相比.在目标定位、教材编排、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变革性差异.采解读这一新变化  相似文献   

19.
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除了让他们喜欢数学外,还可以打破常规,引导学生把数学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将一些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明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画数学”。“画数学”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用简单的图形把题目的意思表示出来,或者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用“画画”的方法表达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画数学”这种学习方法不仅直观形象,而且在教学中使用方便,弥补了数学学具的一些缺点,非常适合低段数学教学。学生能从“画数学”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且有意识地利用“画”来解决问题;学生在“画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欣赏到了数学的美……我认为在教学中“画数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施行近十年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已经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经验是人对活动的个体体验,具有不稳定性、可变性和差异性;“经历”不等于“获得”,经验也不代表能力。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展开“思”与“辨”,由“经历”向“获得”转化,将不稳定的经验转化为稳定的能力。具体地,在探究活动中,思过程,辨规律;在操作活动中,思方法,辨本质;在实践活动中,思复合,辨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