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地区,也是保护与发展冲突最为集中的地方。在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在更新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建筑质量维护欠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历史环境整治不当、生活延续性割裂等问题。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下,重点关注街区安全、全龄友好、文脉传承、合理发展和公众参与5个方面,结合部分城市的实践经验,对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技术方法和实践模式进行综合思考。  相似文献   

2.
国内诸多历史文化街区面临高峰期街道拥挤、游客旅游体验变差的问题,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除了需要统筹开发与保护,还应考虑如何引导人流、改善体验。街道作为活动的载体,其空间属性与要素影响游客的分布与行为。以历史街区型遗产地丽江古城为例,构建街道环境要素指标体系,并通过ArcGIS进行可视化,运用SPSS相关性分析探讨街道环境要素指标与人群分布的相关性,得出主要相关性因素;通过行为注记法进行实地观测验证,总结出相关性因素对人群分布的影响机制,以此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历史街区公众认知画像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公众主体对街区客体空间特征、文化价值的认知逻辑,针对性指导“存量时代”历史街区遗产资源活化利用与文化传承。为此,根据环境行为学科的“认知画像”理论,建构了历史街区公众认知画像分析方法。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为研究样本,对不同性别、源地、年龄主体进行了认知画像分析,获得“男性注重空间结构与人文信息,女性注重景观细部与审美体验;外地游客关注标志景点与传统民俗,本地市民关注日常生活与休闲景观;老年人倾向活力景观与建筑遗产,中年人倾向清寂环境与品质空间,青年人倾向潮玩元素与解构文化”等特征结论;同时,从空间环境更新、业态设施更新、节庆活动策划、空间分区导览和游线订制推介五方面提出了基于群类、个体认知画像的历史街区遗产资源活化利用与展示导览策略。上述结论、方法可为城市历史街区主客认知交互研究与保护更新方法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历史文化街区独具特色的空间肌理逐渐被破坏,探究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征对城市的文化延续与保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间句法作为定量分析的工具,能为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几何结构提供客观的量化结果,从而为其更新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以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的技术方法,结合实际现状,从整合度、选择度、可理解度3个方面分析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征,进一步探究其空间形态特征与业态分布及历史文化要素分布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历史街区的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是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重要载体,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历史街区内老年人户外活动情况及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现状进行调研,总结街区内老年人户外活动特征和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中存在的问题,并以老年友好理念为指导,针对街区内生活性街道边缘空间提出重构设计方法,推进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提供舒适安全的活动空间,建设“老年友好城市”。  相似文献   

6.
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昆明市老城区内重要的传统街区,是昆明老城发展的重要承载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运用空间句法对文明街片区进行空间量化分析,并通过对句法分析结果与街区规划结构、商业分布现状及历史要素分布的关联分析,探索文明街片区的空间形态特征,为未来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进一步更新改造提供参考借鉴。结果表明:街区的核心街道空间结构为“两横两纵”;街区整体呈现出“大街有序,小巷杂乱”的空间特征;街区商业空间分布与街道整合度呈现出正相关,商铺多聚集在整合度较高的街道中,且整合度越高的街道,其业态相对越丰富;街区内的历史要素相对集中且位于整合度较高的街道附近,但部分可达性较差甚至无法到达。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前提下,以地下空间开发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案。首先,分析城市更新影响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及其地下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难点。其次,分析城市更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与作用。接着,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的相互关系,分析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影响,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从多方合作、规划建设和公众参与3个方面提出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具体实施策略和建议。对于促进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历史街区更新保护措施的日渐完善,加强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公共服务和空间格局、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的重点。西安回民街历史文化遗存真实性、历史风貌完整性保护较为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回民街还处于居民自行发展,存在的问题较多,功能结构与商业形态无法满足游客与居民需求,需要进行系统的更新改造。该研究以西安回民街为例,使用案例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对西安回民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历史资料收集、商业结构分析、功能结构分析、游客人群调查,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总结回民街历史文化街区功能与保护的不足,并提出西安回民街历史街区更新策略,为西安历史文化街区延续与地域特色传承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是城乡规划领域的经典议题。以广州市为例,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和人群画像数据等,聚焦城市内部各街区,通过对居住空间类型与社会群体分布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关联分析,深入探究中心城区社会空间分异特征及现存问题,进而提出城市社会空间高质量均衡发展的调控策略。研究发现,广州市中心城区在居住空间类型方面以商品房街区和城中村街区为主,老旧街区占比较小,呈现出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且三类街区的居民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消费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方面差异显著;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在不同社会群体及三类街区之间亦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在城市历史发展惯性、城市规划引导、房地产发展的共同影响下,广州市中心城区呈现出“圈层+斑块”的社会空间结构。为缓解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出现的社会空间维度不均衡发展的问题,从可负担住房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两方面提出相关调控策略,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核心载体,在其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适应存量时代发展之间取得平衡的挑战。运用文献计量方法与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比分析了近30年来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和发展演变趋势,对未来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历史文化街区研究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未来以人本视角为研究主体,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探索“空间—感知需求—行为模式”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营造方法应极具潜力;(2)以多源数据为基础的支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决策的方法和工具研究具有重要价值;(3)公众参与机制对于提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协同决策水平和平衡利益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面评价有利于发掘历史街区的潜力,为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因此,以长沙太平街和成都宽窄巷子两处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创新建立基于GIS-DEA-MI模型的多维度的评价方法,对上述两处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发展效率和非空间发展效率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处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发展效率基本相同,而非空间发展效率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与历史文化街区在空间形态、经济业态、文化活态、环境生态的规划利用有关。更客观、更全面地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效率,以期为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见证,单位大院型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自成体系的内部空间,也承载着单位职工的情感记忆。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这类街区面临功能转变、管理缺位、物质性衰败等突出问题。在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下,应当关注其遗产属性,挖掘保护大院独特的历史和风貌;应当立足城市需求,开放优化大院存量设施,修补城市功能;应当引导社区治理主体从单位转向社会和市场,保障大院长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画廊产业通过创意生产和销售等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社会空间重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利用历年的全国画廊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最邻近指数、熵值法和地理探测器等多种地理分析方法对画廊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研究时段内全国画廊核密度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大城市集聚效应;(2)画廊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集聚程度先增后减;(3)画廊热点格局具有显著的“块状”分布特征,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为热点区域;(4)画廊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等级城市间分布差异显著;(5)画廊的空间分布受到经济发展、文化创新、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密度街区的微气候对居民的体力活动、空气污染暴露甚至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以南京莱迪广场为例,采用CFD软件模拟并分析了南京莱迪广场夏季热环境、风环境状况。结合广场夏季微气候状况,从广场与周边建筑、活动设施位置、植物种植设计、铺装设计、水景设置五个方面提出优化城市广场风热环境的设计策略,期望为城市设计师在广场设计方面提供理论基础以创造更舒适的城市户外空间。  相似文献   

15.
河南滑县道口古镇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及大运河沿岸的重要码头,对于大运河沿线古镇旅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形象是旅游目的地具备吸引力的核心要素,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的差异研究有助于旅游地形象优化。借助Nvivo12plus软件对收集的网络文本数据进行编码和分析,分别从认知、情感、整体3个方面归纳旅游地形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滑县道口古镇官方投射与游客感知形象的同异性及差异原因。研究认为:认知形象中,官方组织投射重点放在特色旅游资源、核心旅游活动、景区基本环境等方面,而游客感知侧重于新奇的节庆活动以及与自身旅游活动相关的各个要素;情感形象中,官方投射与游客感知均以正向情感为主,其中官方投射以品牌塑造为主,游客感知以游玩氛围和自身感受为主。负向情感中,官方投射以古镇修建前破败街区环境为主,游客感知以古镇面貌今非昔比的惋惜和淡季时前往感受到游玩价值有限的失落为主;整体形象中,官方投射形象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运河小镇、魅力非凡的非遗之都、驰名中外的烧鸡名城、设施齐全的免费景区、悠闲恬淡的市井烟火体验地。游客感知形象是历史文化名镇、欢乐节庆胜地、休闲娱乐旅游地、民风淳朴的温情小镇。最后,提出应挖掘运河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