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继兵 《高教论坛》2023,(5):116-120
大学教师作为人类特定职业群体之一,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职业风险的侵袭。通过循证考察获取大学教师职业风险在生命安全、身心健康、专业素养、职业声望、生涯发展等五个维度方面的系列媒体事件,有助于揭示大学教师职业风险的感知现状。通过媒体事件循证考察与理性反思发现,媒体事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人们对大学教师职业风险的感知程度,而且有助于人们从当前大学教师职业风险的认知现状中研究追因。基于媒体事件考察和分析,获得三方面主要原因:一是人们对教师职业风险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受阻,二是人们对教师职业风险的认同度依然不高,三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认可度仍然不够。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鸟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出发,探讨了这一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以现实社会风险重要的一个维度——信用风险为研究对象,探明了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对象、“现代风险”与“传统灾难”相比所具有的不同特征以及信用风险产生的重要哲学根源等内容。进一步揭示出在中国研究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港口投资风险,选用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对华关系及港口行业发展状况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基于动态因子模型对港口投资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国别角度看,投资风险最低的国家是荷兰,最高的是尼日利亚。从区域角度看,欧洲地区港口投资风险最低,非洲地区风险最高。从时间维度看,大部分沿线国家的港口投资风险都呈现降低或稳定的趋势,但澳大利亚及部分西亚地区的国家相反。未来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港口投资时,应根据风险等级合理选择投资区域,并警惕疫情给中国企业造成的威胁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贝克的世界风险社会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风险的日益加剧,对风险理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乌尔里希.贝克早在1992年就提出人类即将步入世界风险社会,并在接下来的许多著作中作了详细的论述。本文从风险的概念出发,认为世界风险理论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人为不确定性框架中的生态学问题;恐怖主义和战争;国家与主权。  相似文献   

5.
国外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作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揭示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发展规律及特征。分析、评价国外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研究中较具代表性的五种理论: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费斯勒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司德菲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休伯曼“教师职业周期主题模式”以及加拿大学者的“教师职业成熟阶段”,可以正确认识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特征和需求,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认识还处于初始阶段,对“教师职业专业化”概念的还模糊不清,给当前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带来较大的影响和困难。“教师职业专业化”要求选择教师职业的人具备教师素质,包括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明确认识“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涵,以利教师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师职业承诺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龙立荣等编制的教师职业承诺问卷对126名教师进行测量,发现教师职业承诺水平一般,其中代价承诺水平最高,且中学教师与大学教师职业承诺各维度基本统计值存在不同情况。不同性别、年龄、职称、是否担任班主任或年级辅导员的中学、大学教师在职业承诺三个维度上的承诺水平存在差异。教师职业承诺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表明,情感承诺与主观幸福感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新大学”概念的含混已经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亟需澄清。研究采用问卷形式对120位“新大学”负责人开展调查,最终确立以办学理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学科与专业、管理机制与体制、师资队伍、社会支持这七个维度来建构“新大学”去同质化发展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9.
马扎诺分类理论突破了布鲁姆分类理论的局限性,建构了知识领域和思维加工层次的二维模型,更科学地体现知识与思维的层次性。基于该理论,从知识和思维两维度分析“原电池”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与习题,经编码分析得出进阶关系,建立该核心概念的思维—知识—目标进阶模型,并设计出新授课和复习课的教学思路。该模型的建构思路有利于教师更明确学生在“原电池”各学习阶段已具备和应达到的知识和思维加工层次,并为教师探讨其他核心概念的进阶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和教学指向。  相似文献   

10.
吉登斯的激进现代性的全球化理论,从现代性的四种制度维度: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控、暴力来论述现代性,认识到现代性的动力、特征和趋势从而阐述印证现代性必然导致全球化。他对全球化认识的独特视角以及其理论对我们是很有启示的,如对“风险社会”的“积极卷入”等。  相似文献   

11.
"自反"是贝克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围绕"自反"概念,贝克的"自反现代化"理论在"个体化"和"风险社会"两个维度中系统地展开。贝克的"自反现代化"理论深刻揭示了一种时代特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把经济学领域的企业家精神引入大学,会因为概念的含糊和组织的异质性引起人们的困惑,在大学的语境下,把这种精神解释为“创业家精神”,意思更为清晰合理。尽管如此,还应该认识到“创业家精神”可能带来经济、学术和道德上的风险。有必要把大学的“创业”看作是一项长远事业,小心驾驭。  相似文献   

13.
“治理”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关键词。在我国,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提出以来,“治理”被应用于社会各类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大学治理”也在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中被频频思考与讨论。从语义学和语用学分析,“治理”是对“管理”的超越,是管理理论自身不足及其实践乏力的结果。大学治理是由于大学实践过程中职能不断扩容所致。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化、大学与社会过从甚密、与大学相关涉的价值主体多元化,使得大学的目标趋利化、权力碎片化、行为私有化,原初意义上的“管理”难以维护和坚守大学的传统价值,需要对大学从“过程维度”“空间维度”“动力维度”和“行为维度”开展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特征的治理。与此同时,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因其大学历史短及地方性特征,治理过程中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治理基础、治理环境和治理动力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预防和化解教师职业倦怠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必要工作。对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探究试图从强调个体适应机制“失灵”的心理学归因转向强调个体与环境相互建构的生态学发展。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统筹分析了空间维度内关键环境要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勾勒出教师空间环境系统之间叠加积累、调节抵消的关系;纳入“时间”维度,刻画出教师在社会时间及历史时间内职业倦怠变化的规律;纳入“群体-个体”维度,揭示个体职业倦怠自下而上汇聚融合和群体心理自上而下扩散的双向建构过程。未来对于教师职业倦怠采取预防及化解措施时,应当提供全系统的外部支持,注重系统合力;把握职业倦怠变化规律,建立心理危机预判机制;觉察个体情绪状态,疏导群体负性心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及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我国“双一流”大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现有对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限于强调大学“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淡化了大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回应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审视高等教育强国和“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需求,提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框架,解决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理解偏差导致的实践困境,本文借鉴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采用概念结构分析法对“双一流”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展开研究阐释,即其本质是“双一流”大学自身特有的、在履行其职能时体现的综合素质,是在建设周期预期建设目标基本达成的情况下对大学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的度量;其维度包括“双一流”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育人形态、学术形态、服务形态、文化形态和国际形态;其指标包括多样度、开放度、包容度和优势度。  相似文献   

16.
结合国际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与外汇远期与期货合约定价理论,引入在承担相同风险条件下的收益率概念,探讨两国之间跨国风险套利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7.
将“超重和失重”放在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大概念下进行教学,尝试以学习进阶理论为桥梁跨越现象、概念、规律、大概念四个维度,分析学习进阶层级模型与大概念获得路径的贴合性,突破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8.
教师职业能力测评已经成为很多职业院校的关注点,而测评的前提是构建科学的职业能力模型。在KOMET能力测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构建由内容、要求和行动三个维度组成的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能力模型,并采用内容效度专家评定法和实践专家研讨会检验其内容效度。该模型符合多元智能论、情境学习、设计导向理论和职业成长规律理论,为职教教师职业能力测评奠定理论基础,也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框架。  相似文献   

19.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入职中小学面临“大材小用”“难胜其任”等争议,该群体任职中小学的优势、劣势以及中小学对他们的实际需求与期望尚乏实证分析。本研究基于个体—组织匹配的理论视角,着眼于从教个体与任教单位的匹配现状,分析“‘优生’成‘优师’”这一愿景所具备的有利条件与所面临的转型挑战。研究发现,中小学对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吸引与选择,显著依托于双方“互补匹配”的达成,而教学技能、教师职业信念等“一致匹配”要素的不足导致了“优生”适应教师角色的多重危机。让“优生”新教师在与中小学实现一致性匹配的基础上满足互补性需求,才是为中小学师资队伍增辉添彩、使教师职业发展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以584名中小学教师为对象考察付出—回报不平衡感量表在国内中小学教师职业的适用性,并探析教师职业付出、回报的结构因子。结果发现:通过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教师职业的付出与回报均体现出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因子结构;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与信度分析,教师职业的付出因子包括工作时间、体力、工作量和情感投入四个维度,教师职业的回报因子包括尊重、薪酬、职业晋升前景三个维度;最后,根据教师职业付出、回报的结构维度,探讨建立降低教师工作压力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