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减少碳排和增加碳汇两种基本途径,归根结底则是要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逻辑主线,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化转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能够以数据生产要素推动生产方式低碳转型,以数字技术赋能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以数字科技革命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绿色低碳价值。实践中,为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助力作用,应当深化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推进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化发展;健全有效市场机制,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夯实数字经济助力低碳发展的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2.
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河北省唐山市是国家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和可行路径的探索问题,研究唐山市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对于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十三五”时期唐山市分行业4种主要能源消耗量的面板数据,结合Tapio研究思路构建碳排放脱钩模型,对唐山市6大支柱产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程度进行测度,并采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变化进行因素分解,探讨唐山市工业6大支柱产业碳排放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结果表明:“十三五”时期,唐山市工业碳排放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碳排放脱钩状态存在“负脱钩—连接—脱钩”的脱钩优化趋势,但波动性较大;只有医药制造产业基本实现了脱钩,其他产业间歇性出现强脱钩或弱脱钩;能源强度效应是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主要抑制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则是导致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持续推进,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否能够推动技术创新进而实现产业升级值得研究。以双重差分法对2010—2019年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A股上市公司相关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显著促进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实用性专利增长。基于研究结论,政府应当加快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加强对企业的技术研发支持,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能源产业与重化工产业的发展需要使碳排放量高居不下。面对“双碳”目标约束,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迫在眉睫。本文力求在内蒙古碳排放权交易的优劣势基础上,分析内蒙古碳排放权交易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困境,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探讨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碳排放权交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和社会系统性变革。高校实验室是加强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的重要载体,应探索和引领绿色低碳发展,但在其自身低碳建设上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统筹解决。基于碳排放核算标准,剖析高校实验室低碳建设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内在联系,结合高校“体育风洞实验室”低碳建设,从低碳技术、减碳措施、组织实施及全员参与等方面提出“双碳”背景下高校实验室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双碳”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碳排放计算公式测算2007—2021年物流业碳排放量。基于Tapio脱钩模型探究长三角物流业碳排放和产业生产值之间的关系,并运用LMDI分解法分析影响物流碳排放的因素。研究表明:物流业碳排放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呈现增长连结—弱脱钩—强脱钩。LMDI分解后的因子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耗强度对于长三角物流业碳排放具有负向阻碍作用,反之物流业产值和物流就业人员规模的增加,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全国有高度可借鉴性;同时,山东省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的1/10以上,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的完成直接影响全国碳减排目标的完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实现碳减排与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协调发展。首先,从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产业结构方面,分析了山东省目前能源消费情况;然后,梳理了近十年的能源发展的政策;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实现“双碳”目标低碳产业将发挥重要作用。数字经济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与低碳产业融合将促进低碳产业数字化转型,这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需求、利润、政策三方面机制作用下,低碳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发展。由于低碳产业数字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数字基础设施、技术、资金方面存在问题。低碳产业数字化发展应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撑、数字核心方面加大投入,并加强市场导向,全面发展低碳数字化。  相似文献   

9.
“双碳”背景下中国碳减排任务艰巨,针对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耗结构差异现状,寻找精准碳减排路径,进行碳减排任务分配已刻不容缓。文章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消费、经济结构以及碳排放状况,发现中国部分省域仍存在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水平欠佳等问题。通过聚类分析,运用系统聚类和K—均值聚类法,将部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5类,分别提出低碳出行、控制工业能耗、碳排放达标奖惩、发展特色新型产业、公共服务设施优配等碳减排路径,各类间要统筹规划、协同发展,以期为省域碳减排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一、命题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另外,报告再次强调了我国的“双碳”目标,表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且从碳排放“双控”、能源革命、健全碳市场、提升碳汇能力等方面做了具体部署。试题以融合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的乡村近零耗能建筑为载体,挖掘其地理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由温室气体排放所引发的气候变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需制定共同战略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目标以协同应对气候暖化趋势。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以新发展理念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中国高度重视碳排放和气候变化问题。在“双碳”战略约束下,以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碳排放的“双碳”实践正式开启。气候变化通过生物圈的相互依存得以威胁整个粮食安全体系,极端天气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凸显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以及采取行动减少农业碳排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农业领域的碳减排既要兼顾经济效益,又要做到精准管理,更应确保粮食安全。因此,改良和优化农业与气候关系,积极构建中国特色食物安全体系,培育“抗压强”“亩产高”的新型农作物品种,对加快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交通运输行业是四大高碳行业之一。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研究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以提出合理的减排措施尤为重要。文章通过IPCC“自上而下”的排放系数法测算2015—2019年省域、经济区以及全国的交通运输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结果发现,四大经济区域碳排放量较全国呈现“东部和西部高、中部和东北低”的分布特征。通过LMDI分解法得到能源结构、能源强度、行业占比、人口规模和产出规模对四大经济区域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率。各类影响因素对四大经济区的影响程度按大小顺序为产出规模、行业结构、能源强度、人口规模、能源结构,建议从制度性、结构性、帮扶性、技术性等4个方面着手降低碳排放,以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考虑到我国能源发展趋势、绿色能源的潜在需求以及油气行业的发展导向,石油与天然气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急需改善。文章首先表明,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做出了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进而分析了“双碳”背景下油气行业绿色转型的必然性,指出了石油与天然气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中多领域技术融合的必要性,呼吁培养“石油工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以来,碳排放成为国内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但较少有对碳排放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2016年—2021年北大核心、CSSCI来源期刊的6 873篇与“碳排放”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绘制中国碳排放研究的力量分布和热点变化知识图谱。结果显示:有关碳排放的研究年均发文量基本较为稳定,研究单位以高等院校居多,研究领域包括碳减排、碳中和、碳交易、低碳经济以及碳税收五大领域,但作者和机构间联系较少,合作较为分散。基于此,未来需要加强跨行业、跨国界的合作研究,寻找新的研究点,助力我国经济转型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十四五”规划时期加快实现碳排放达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首先利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碳排放系数法核算出东北三省2000—2019年能源碳排放量;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岭回归法分析东三省能源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构建STIRPAT模型及情景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预测东三省在2020—2040年碳排放量及达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在循环发展情景、能源清洁化情景模式下于2025年最先达到峰值,峰值分别为21 891万吨、21 875万吨,在绿色减排情景、基准情景模式下于2030年达峰,峰值分别为22 732万吨、23 623万吨,在低碳情景模式下于2035年达峰,峰值为25 387万吨,且辽宁省在生态环保情景模式下不达峰.与此同时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经分析已在2012年均实现碳达峰目标,峰值分别为8 035万吨、10 697万吨.这些预测结果将为东三省未来构建能源清洁化地区提供有力实证分析,同时碳达峰也意味着该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东三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创造无限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引发全球瞩目。“双碳”目标教育与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天然联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教育,体现了地理人的担当与作为。文章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例,以情境教学为依托,通过五个“碳秘”,让学生了解“双碳”目标概念,构建“双碳”目标意识,走向“双碳”目标行动,从而实现“双碳”目标教育在地理课堂的融入。  相似文献   

17.
以南阳市1994—2016年的GDP与能源消费数据为样本,通过碳排放系数法估算出每年的碳排放量,分析了南阳市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状态,并采用Tapio脱钩分析法对碳排放与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阳市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呈多元化表现状态;南阳市GDP与碳排放存在不稳定的脱钩关系,绝大多数处于弱脱钩状态或强弱交替脱钩状态,但尚未实现GDP增加而碳排放量降低的目标.因此,对南阳市能源政策的建议是通过加强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能源体系构建以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通过建立减排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工业和交通领域碳排放的控制,从而逐步实现南阳市GDP与碳排放的强脱钩关系.  相似文献   

18.
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是建筑节能最基础工作,通过控制建筑的热工设计、通风和空调系统设计、关键材料和产品性能等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系统梳理了我国针对寒冷地区建筑节能标准制定构架,河北省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节点,目的是促进标准规范实施应用,实现“双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技术进步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分析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为了解碳排放变化规律、制定减排政策提供了依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的技术进步情况,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发现,本期和上期技术进步负向影响碳排放,且本期影响要小于上期影响,即技术进步可以减少碳排放,但存在一定的时滞;人口和人均GDP与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人均GDP和人口每增加1%,碳排放会分别增加0.284%和0.346%;同时,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在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和西部地区本期及上期技术进步减少了碳排放,中部地区本期和上期技术进步增加了碳排放。因此,为了实现减排目标,中国应重视技术进步的减排作用,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同时要加强碳排放的监测和监管并注重增长的质量,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审批和转移。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双碳”目标下能源电力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学生职业认知不到位、课程师资队伍“双碳”素养不足,以及与“双碳”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的问题。从加强“双碳”目标下的职业分析,拓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视野;加强对教师“双碳”素质的培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力;结合“双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能源电力类高职院校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