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俗体育作为传统乡村生活的重要文化事项,是参与乡村振兴、创新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文章以池州地区舞龙习俗为例,从社会学、民俗学视角对民俗体育参与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的功能、困境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嵌入乡村治理是民俗体育现代性传承的必由之路,有利于重温乡土文化的价值认同,促进乡村团结与交流,推进社会道德规范新风尚的形成,带动乡村新的产业发展。但也存在着主体困境、后备不足、文化脱离以及行动业余等问题。提出了把握新乡村治理的主体力量,提升专业管理水平质量;重塑民俗体育文化价值内涵,激发乡村治理文化活力;创设乡村民俗体育治理环境,打造乡村民俗体育文化品牌等策略,旨在构筑新时代乡风文明新高度,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和问题,其中振兴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文化赋予了村民生活以意义、乡村社会以秩序,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城镇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对信阳乡村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消解,使乡村文化建设面临两难困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信阳乡村文化发展路径:一是形成政府、社会、村民三方合力,共推乡村文化振兴;二是推进信阳乡村文化价值重建,实现历史价值、当代价值、未来价值的连通;三是挖掘信阳乡村文化精神内涵,提升乡村文化的自信与自尊;四是推动信阳乡村文化现代转型,做到保护与利用并举。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工业化、现代化的浪潮中,我国的乡村文化面临着传统文化衰落、乡村伦理消亡、乡民文化自信缺失、乡村文化有效供给不足等诸多困境。正视这些现实困境,找到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是当下振兴乡村文化的一项紧迫任务。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对准目标,多方发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重努力:一是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二是引领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三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四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从儒家文化视角下分析当代乡村治理在法治、文化、主体、生产方面的现实困境,深入剖析困境的成因,并通过筑牢治理之基、促进价值重构、促进主体发展和驱动乡土重建这四个层面实现对困境的破解,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加快乡村振兴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然后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最后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出路,包括聚焦乡村文化认同教育,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强化校本课程本土特色;加强在职培训,唤醒乡村教师文化责任意识;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注入乡村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化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乡村文化治理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的乡村文化,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困境,并且得出城乡二元经济政策正是造成乡村文化治理困境的根源。最后,结合我国现实,为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这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促进农村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资源,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对凝聚村落意识、稳定乡村秩序、保障民众文化需求及有序推进乡村文化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乡村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治理功能弱化、保护主体缺失、活动场所缩减等困境,制约着乡村文化治理的体系构建。鉴于此,应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治理因子,丰富乡村文化治理内容;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责任,建立多元协同文化治理体制;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体系建设,完善乡村文化治理载体,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助推乡村文化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如何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普洱市倚象镇L村发现,当前L村在乡村治理与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对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民族地区需要从强化党建引领、增强产业品牌效应、激活乡土文化、强化科技支撑方面建设乡村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加强技能型乡村建设是缓解乡村技能短缺困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文化支持、技能人才保障、技术技能支撑,助推乡村文化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然而,受乡村技能环境建设“失位”、乡村技能资源供需“失衡”、乡村技能治理体系“失能”等因素的影响,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不强。鉴于此,可从完善乡村技能环境建设、优化乡村技能资源配置、打造乡村技能主体共治格局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决定,乡村治理具体到社区层面,自然离不开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参与主体是全体成员、价值追求与乡村治理相契合、有独特的教育资源,可见社区教育与乡村治理有着内在契合性。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三大困境:主体缺位、组织弱化、文化缺失,社区教育能够通过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推进组织健康发展以及挖掘乡村治理文化的教育价值等途径充分发挥其治理功能,真正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村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乡村社会的治理方面也存在着治理能力弱化,组织凝聚力不强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作为乡村文明的守护者,在完善农村社会的治理以及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新乡贤"参与农村治理存在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新乡贤"培育制度缺失以及对"新乡贤"缺乏认同感等困境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重塑农村的乡贤文化,改善乡村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在主流意识形态视域下,深入厘清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基本关系,客观认识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乡土文化价值式微、文化建设主体势弱、乡村文化肌理消蚀等现实困境,并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乡村意识形态教育和打造乡村意识形态工程等方面充分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对策,对于实现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其身份应从履行乡村教育职责、服务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四个维度建构。受现代城市文化的影响,乡村教师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也面临乡村文化基础薄弱、传承乡村文化的自信和热情不够、参与乡村治理的空间与时间不足等境遇。为了更好地发挥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职能,需要厘清乡村教师公共服务职责、增强乡村教师传承乡村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创新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的范式。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民族地区特殊的民族结构、民族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使其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面临着主体缺失、内生动力流失等难题;要从坚持文化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唤醒村民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意识,植根传统加强培训等方面来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  相似文献   

15.
乡村民宿集群以在地化发展激发乡村主体活力,多维度驱动乡村内生性发展,有助于乡村振兴和持续性发展。乡村民宿集群以绿色生态的发展方式维护良性的人地关系,吸引更多人才流入乡村,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共生发展;多元化主体在乡村空间集聚实现多种要素重聚乡村,丰富空间功能,实现乡村在地化发展;乡村民宿集群激发乡村本土村民自治与多元主体共治,有效提升治理水平;乡村民宿集群对乡村性的要求,促进物质文化保存修复与精神文化认同记忆,能有效减缓乡村衰败。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京族独弦琴艺术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历史维度考察,独弦琴内蕴强化民族认同、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功能;从现实语境考量,独弦琴非遗驱动乡村振兴,保护与传承独弦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重要。由于渔猎农耕文化的逐步消解与城镇化进程的强烈冲击,京族独弦琴非遗传承面临主体困境、模式困境、载体困境、价值困境、发展困境等一系列生存危机。为此,要从传承主体突破,加强传承意识,完善保障机制;从传承模式突破,优化传承模式,进行多元化传承;从传承载体突破,保护传承载体,扩大宣传力度;从产业发展突破,塑造整体品牌,促进文化再生产;从文化认同突破,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培训,提升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驱动力.基于居民感知视角对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旅游的驱动机制及其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湖南省沩山乡为案例地,通过162份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主要从自然生态、物质、社会、精神四大层面驱动乡村实现振兴;驱动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以及治理有效;驱动路径主要为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地方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升本地居民凝聚力以及加快生活垃圾处理.目前沩山乡所取得的成果及所面临的问题对于广大处于乡村振兴初始阶段的村庄而言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孵化器",乡村文化是乡村学校文化的"根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应植根于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学校是着力点.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面临乡村学校文化能人困境、家庭期望和文化环境困境、效益困境和财政困境.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要抓住时代脉搏与契机,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密切结合,与乡村文化振兴相呼应,两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为底基,以乡村自然环境为基本载体,融入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以乡村教育优质均衡为目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要推动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需要直面我国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所存在的实践目标不够明晰、主体治理亟需提质、助推乡村经济文化能力偏弱、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相对滞后、风险调适机制仍需完善的挑战,遵循保障农民教育基本权益的底线逻辑,根植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逻辑,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以及扎根中国乡村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逻辑。从动态目标设计、主体治理完善、经济文化重塑、合作交流拓展、行动协同规范五个层面推进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的地缘边界在城镇化过程中不断被压缩,很多传统村落的地理空间演进为城乡结合部。乡村既失去了传统的史地样态,又难以融入城市的高发展节奏。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治理目标。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重振乡村精神和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学可提供助力:一是乡土文学可展现乡村特色,传承乡村精神;二是乡土文学可回溯乡村历史,构建乡村文化;三是乡土文学可深挖乡村典型,讲好乡村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