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时代,纪录片承担着促进人类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文化使命,有助于全球化格局中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以第29届阿姆斯特丹节获奖作品《摇摇晃晃的人间》作为案例,对其叙事展开分析,以期对当下中国纪录片实现"中国故事"的跨文化对话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2012年度中国纪录片理论研究热度不减,学者们从《舌尖上的中国》、《春晚》等热播纪录片的个案研究中探寻纪录片的发展方向;纪录片传承传统文化、实现民族身份认同、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和意义越发引起重视;纪录片创作的技术手段越发先进,但须用之有度;纪录片频道和纪录片栏目作为纪录片传播的平台,优势与不足并存;目前我国纪录片市场的发展尚不充分,学者们探究其困境及产生原因,展望其发展前景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周倩 《今传媒》2022,(8):56-58
对话作为一种交流方式,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影像表达如何推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本文从范俭导演执导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着手,运用文本分析法,在对话语言上使用诗性言语思维的视听表达,在对话内容上以小人物的命运引发共鸣,在对话方式上采用多视角的复调叙事来分析纪录片的跨文化对话,以为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对话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庆 《东南传播》2012,(3):82-83
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中国纪录片要打破"高成本、低收视率"的尴尬局面,抢占中国这个大市场,就需要制作出符合中国受众审美观的纪录片。在保持纪录片真实性的前提下,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运用于纪录片的叙事中,以达到吸引观众,引发共鸣,从而实现纪录片的拍摄目的。  相似文献   

5.
奥运题材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聚焦“双奥之城”北京,将两届奥运盛会有机结合。作为真实记录时代的生动载体,该纪录片深描日常生活图景,以时空互构的叙事手法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再连接,在平凡个体的双奥记忆书写中融汇民族的奥运情怀与集体记忆,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力图从文明交流与时代发展的双重维度中诠释中国办奥理念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价值互嵌,由此彰显“双奥中国”的文化内核,在叙事扩容中实现新时代奥运题材纪录片的意义增容。  相似文献   

6.
蒋成 《传媒》2023,(20):61-63
新时代,推进中国纪录片“出海”的驱动力建设,需要抓住立体、理性、多维三大建设要点,以立体化的内容生产展现流动、自信、担当的中国形象,以客观、平衡、个性的话语实现深层次的对话交流,以多方位、多平台的传播体系提高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通过内容、话语、体系三个生态圈的交融整合来释放更多驱动效能,确保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更加全面、深入、精准、有效。  相似文献   

7.
《舌尖上的中国》(1、2)给当下中国纪录片创作带来较多启示。本文认为它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在以"家"为母题的叙事语境中,激活味觉记忆,真切实现了对故乡的观照;探究人与食物的关系,从而揭示了生存的真理;通过心与舌的交融,成功地呈现出生活的诗意。  相似文献   

8.
李文英 《现代传播》2017,(11):102-105
探讨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的叙事表达机制,可从叙事伦理表达机制、时空叙事机制和"元叙事"传播战略等方面展开。叙事伦理机制体现在讲故事的策略和叙述伦理;时空叙事机制强调突破传统叙事形态,关注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的延展性;"元叙事"传播战略侧重于话语表达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关系互动。中国人类学纪录片叙事表达应超越西方文化表征体系,建构叙事的"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9.
处在特定文化和经济环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具有独特的媒介传播特性.电视剧作为当代中国"第一"叙事艺术体现了家庭通俗艺术的基本传统以家庭故事为主要题材,以日常经验为主体内容;以生活化戏剧为叙事特征,以主流意识为价值观念.与电影相比较,电影更重视情节、场面和奇观,电视剧则更重视人物、对话和细节,电影更强调以导演为中心,电视剧则以编剧和演员为核心;电影更体现流行文化的矛盾和差异,电视剧则更体现价值整合的主流性.中国电视剧这种家庭大众文化的传统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着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高臻笛 《视听》2016,(1):67-68
作为一部以饮食文化为主线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而且,《舌尖上的中国》以普通国人饮食文化的叙事内容展示中国国家形象获得成功,实现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的传播。本文通过对隐藏在视觉背后的叙事内容进行分析和梳理,归纳出《舌尖上的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叙事策略,旨在思考全球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启示。  相似文献   

11.
作为展现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的重要文本,冬奥题材纪录片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发挥着重要叙事作用。本文以央视精品系列纪录片《大约在冬季》为分析案例,就主题立意、叙事创作、视听表达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论述,以期为同类题材纪录片探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转文化传播是对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和超越,以多元、平等、间性、对话、融合为特征,是适用于我国国际传播的一种新兴理念。中外合拍纪录片《通向共同富裕之路》具有典型的转文化传播特征,由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担任撰稿和主持,并作为首届“中国影像节”重点节目在全球进行了展映。本文从议程设置、对话叙事和共情修辞三方面分析该片的创新之处,总结当前运用转文化传播范式的中外合拍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方面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黄勇军  张佳凤 《视听》2023,(5):78-81
纪录片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的叙事策略体现着时代与人民不同的紧密程度。纪录片《这十年》以宏大叙事立意,将国家与个人命运融入细微化的微观叙事中,展示这十年里中国发展巨变中人民自我价值和梦想的实现,揭示了国家与个人命运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后续相关题材纪录片创作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义成 《新闻战线》2022,(12):112-115
在关注媒介更迭融合技术的同时,也要看到国产美食类纪录片在叙事内容和话语表达上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具有小众化特色的美食类纪录片《早餐中国》进行深度剖析,与其他同类型美食类纪录片进行对比,从叙事内容、叙事话语以及叙事艺术多维度展开解读,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提供参考经验和借鉴方向。  相似文献   

15.
郑荣 《采.写.编》2023,(3):160-162
历史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过往的人、事、情,其“纪实性”与“再现性”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故事,“影像性”与“共情性”创造出雅俗共赏的魅力,从而决定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出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特征,提出了当前历史纪录片存在的问题,继而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提出了历史纪录片叙事策略,从崭新视角审视历史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价值,为此类纪录片更好地策划和创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是文化传播和价值观传递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同时也是会讲故事的纪录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网络,其原因正是在于擅于讲故事,从创新叙事视角、丰富叙事情节、着眼于人物叙事三方面,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耿燕 《视听》2022,(6):124-126
主题—并置的空间叙事作为一种叙事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叙事特点。本文以龙迪勇博士的空间叙事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纪录片《中国减贫密码》中的9个“子叙事”分析主题—并置叙事特征。该片总体呈现的特征是:主题是叙事的灵魂,“子叙事”的先后顺序可以互换,“子叙事”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独立的单个“子叙事”内部存在着因果逻辑。《中国减贫密码》通过主题—并置的空间叙事,展现了中国在教育、就业、医疗、易地搬迁的减贫领域取得的杰出成绩,同时也为其他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8.
李思婳 《传媒观察》2011,(12):42-43
由周兵执导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外滩佚事》将上海外滩当成一个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刻划个体人的情感和命运来解读上海的面貌乃至中国的历史变迁。《外滩佚事》在形式上异于传统的纪录片,加入了大量"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运用故事化戏剧化的情节叙事,并且首次邀请明星出演纪录片,这种运用"真实再现"和职业演员扮演的虚构化叙事手段给中国纪录片带来了一股新鲜前卫的风潮,但也受到了不少质疑。  相似文献   

19.
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决定着纪录片的传播效果。《舌尖上的中国》以板块化的叙事结构、碎片化的叙事策略、故事化的叙事方法和灵活的叙事技巧,成就了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也给纪录片创作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是一种纪实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再现艺术,由于这种独特的性质,让它具有自己的叙事概念和叙事结构。法国纪录片《帝企鹅日记》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感人的故事、细腻精致的画面和在南极大陆拍摄的真实场景,带给观众深切的感动和回味,赢得了全球热捧并获得了第78届奥斯卡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叙事即讲故事,纪录片叙事是讲述时间的方法;内部聚焦的叙事角度、丰富多彩的声音与画面语言的表述是纪录片《帝企鹅日记》独特的叙事手法;该片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结合营造出的叙事节奏更接近观众的心灵;合理的叙事结构让片中剧情更加紧凑。纪录片《帝企鹅日记》拟人化的叙事方式究竟体现了什么样的叙事特色?本文将从叙事视点、叙事时空、叙事结构这三点出发,分析纪录片《帝企鹅日记》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