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包含了思想、文化等思政的元素,是思政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公共英语课程更是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课程思政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认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形成是人互动体验的结果,语言的学习要遵从互动体验等原则。目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存在人本性教育目标弱化、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基于体认语言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并实践了基于语言人本性、象似性原则、体认原则等体认语言学理论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相融合的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体认翻译学(Embodied-Cognitive Translatology, ECT)认为,翻译是基于多重互动的体认活动。对比译本间所体现的体认差异是对译者偏好、译语特征、翻译选择以及内在理据的发掘与证明。《离骚》大量的名物意象展现了作者体认机制,而其翻译则反映了译者基于原文进行“映射”与“创仿”的诸多手段。文章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式,利用ECT三要素框架对比代表中国译者、汉学家译者、中外合译三类典籍外译模式的许渊冲译本(2008),霍克斯译本(1985)以及杨宪益、戴乃迭译本(2001)在《离骚》72类名物翻译上的处理特征,探讨ECT框架在诗歌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而剖析了三类译者的翻译偏好和译语特征,阐释了译本差异存在的主客因素,阐明了译者在两套核心原则映射间的位置与其译本呈现的关系,为中国传统文学有效外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体认地名学     
地名是人们为便于言语交际为地理实体所起的名称,它记载着历史的年轮,反映着生活的轨迹,常被学界称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地名学旁涉诸多学科,特别是语言学。本文基于本土化的体认语言学尝试建构“体认地名学”,以能从理论上更好地解释人们在命名地名过程中所遵循的“体认原则”以及“突显”和“转喻”机制。  相似文献   

4.
外交话语是一个国家外交思想的重要载体。中国外交话语的特性决定了外交话语英译的体认本质。将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引入翻译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外交话语英译所发挥的体认功能,旨在提升对外交话语英译的体认认识。总结外交话语英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拓宽翻译研究思路,推动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体认语言学是对国外认知语言学进行本土化修补后提出的新兴交叉学科,强调将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后现代哲学的新观点融入语言学研究之中,其核心原则为“现实—认知—语言”。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汉语体认语法”的设想,认为语法的最本质特征为“体认性”,它是人们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体)”和“认知加工(认)”在语言编码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与戴浩一“汉语认知功能语法”的思路相似。我们还认为,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和身体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便在心智中形成了“对称原则”,致使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对称结构,它可视为汉语语法的最重要手段,不仅可弥补号称汉语两大语法手段“词序”和“虚词”之不足,还可解释汉语基本句型和若干怪句的成因,可望为汉语的语法研究和教学实践开辟一个全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从最初的“先验观”“天赋观”逐渐发展到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的“体验观”“体认观”,这是一个逐渐将“人本因素”纳入研究的过程。文章先分析了人学的定义和相关概念,然后讨论了语言研究与人学研究的关联,最后阐述了体认语言学中的人学思想及其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回译作为一种翻译技巧,在进行外文人名术语、专著名以及外来词的翻译时有一定必然性,对于术语的回译要遵守"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的原则.此外,回译也可以作为一种翻译练习.译者将回译后得到的回译文与原文对比可以检验译文,发现译文中的误译;同时通过对比还有助于学习者分析体认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提高译者语言水平.结论是回译作为一种翻译练习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运用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对译本中不同类型的成语英译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翻译方法所达到成语英译效果,以期能对后续翻译实践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9.
体认语言学坚持以人为中心,注重将认知加工与互动体验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与本土化。本文以习近平讲话为例,从人的身体经验、物的感知经验、概念和经验的整合、历史经验和社会认知五个维度来阐发中国政治话语的体认性。揭示政治话语的体认性有助于我们更加明晰中国政治话语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认知体验的理据,丰富受众作为体认者的想象维度,从而加深人们对抽象政治概念的理解,推动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石玉柱 《海外英语》2022,(16):55-56+61
体认语言学倡导从唯物论和人本观这两个全新角度分析语言成因和用法。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语言是人类与现实互动体验并进行认知加工后的产物。现实经验经认知加工后由语言间接反映,所以语符象似于人们的认知方式,且在其作用下与现实世界也存在部分象似关系。生活中的时间反映在语言中就产生了语法中的时态。空间是人类形成其他认知域的基础,时间表达是空间表达的延伸,所以空间上的距离常被用来描述时间上的距离。该文基于体认观的距离象似性认知机制为英语过去时态标记提供一种新的解读视角,即过去时态标记表示言语事件与体认参照点之间有距离。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11月10—11日,首届体认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在四川外国语大学成功召开,并成立了体认语言学专委会。研讨会以"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之路"为主题,以"体认语言学与后现代哲学""体认语言学的学科体系""体验的维度与体认原则""语言现象的体认解读""体认与语言习得"为议题,开展了20场报告。来自四个国家、120多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本次会议有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2.
孙毅 《外国语文》2023,(1):31-42
隐喻是一种人类通用而不自知的认知方式,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发表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认知隐喻的诞生。身体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起点和基础,以此产生的人体隐喻贯穿着人类认知构建的始终。血/blood是人体组成重要的营养物质,以此为源域的隐喻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均广泛存在。本研究利用CCL和COCA语料库对涉及“血(blood)”及其隐喻词簇的语料进行收集,以体认语言学为理论依据,归纳总结汉英血液隐喻相同之处,并结合文化脚本进行跨语言比较与分析,得出汉英血/blood隐喻具有包括亲属关系、残忍暴力、辛勤劳动、颜色、情感、人物与盟誓在内的七大相同意象,以及词素搭配、投射范围、使用频度等方面文化脚本的精细差异,并借此探究汉英语言中血/blood隐喻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本土化语言理论的一种创新,体认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对语言的成因具有较强解释力。基于“愁”的概念隐喻,本文以体认语言学为观照,从体认者的认知主体性、始源域特征投射的选择性和目标域特征的多样性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隐喻映射“多源性”的发生理据。研究表明:(1)隐喻是体认者的一种心理映射,反映其对某一特定事物体验认知的心路历程;(2)隐喻映射是体认者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进行特征选择与聚焦的认知加工过程;(3)体认者的认知主体性、始源域特征投射的选择性以及目标域特征的多样性共同促进相应概念隐喻映射“多源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察百余年来的西方哲学及相关学科,我们发现西方自19世纪至20世纪初黑格尔、布拉德雷之后,在哲学界、逻辑学界和语言学界等还出现了从“实体论”转向“关系论”或“过程论”的趋势,意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反思经典形式逻辑,摆脱亚氏“S-P模板”的窠臼。怀特海更是明确指出,世界不是由“实体”构成的,其本质是“关系”,因而提出“Being is becoming(实在或本体就是成为的过程)”的重要命题,大力倡导哲学研究当从静态和守恒转向动态和创新。我们在索绪尔语言内部关系论的基础上转向探索语言与现实和认知的多重互动关系,从而建构了体认语言学核心原则及其翻译观。  相似文献   

15.
"等效原则"是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文本、文化思维方式和译者等因素的影响.追求绝对的等效是不可能的.汉语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翻译时存在可译性限度.因此,译者可以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充分利用汉英两种语言的共性,使译文尽量"等效",力求"神似".  相似文献   

16.
人主要借助概念进行交际,概念是含有概率的观念,是从具体事物经由体认、概括、抽象获得的。体认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对事物进行分类,从分类形成范畴;从具体走向抽象,从抽象诉诸表征的过程。在体认过程中,思维层面是从概念的形成,判断的表述,到推理的深化;在语言层面,体现为字词、句子和语篇的形成。思维和语言层面都存在概率或随机现象。因此,体认世界就是富含概率或随机的活动与过程。人类形成概念,进行判断,诉诸推理就是使用字词、句子和语篇,不断追求知识的、含有概率的、从有形到无形、从已知到新知的过程。因此,人类的思维是一种体认概称思维,人类的语言是概称性的语言。体认概称思维对语言文字来源的体认性、语言文字功能的概称性、语言文字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的必要性都能做出有效阐释,有利于加强不同国家或地区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建设,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与实现翻译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处理好这些模糊性言语.本文试从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的基本原则上来探讨翻译过程中对模糊语言如何进行处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索绪尔明确指出所指和能指的关系是任意的,高度强调任意性原则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这项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学研究"。乔姆斯基的"句法自主论"更是把语言现象的任意性(包括语言结构的任意性)推到了极点。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语言结构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与人类的生理结构、文化经验和物质基础有着极强的对应关系。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说明了人类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并非绝对任意的。象似性是当今认知语言学讨论句法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认知语言学家一般认为:就整体而言,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是主要现象。  相似文献   

19.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近几十年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是从社会语境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而语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翻译中进行语类分析十分必要,它能帮助译者清楚原语的语言特征、篇章结构及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近几十年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是从社会语境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而语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翻译中进行语类分析十分必要,它能帮助译者清楚原语的语言特征、篇章结构及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