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三种表现形态——意识形态批评、现实主义批评、艺术生产论批评亦可视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三个维度抑或三个视角,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三维一体构成整体系统。意识形态批评着眼于文艺意识形态性在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关系的大框架中定位,具有顶层设计的“顶天”意义;现实主义批评立足于文艺与现实生活关系分析,具有从现实出发而又回归现实的“立地”意义;艺术生产论批评回应现代生产方式变革与文艺转型创新需求问题,具有与时俱进的前沿性与前瞻性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三维一体内涵构成所凸显的先进性、革命性、启蒙性、反思性、批判性、超越性精神,可见其现代性内涵特征及意义,亦可见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语境下的批评现代性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的文化艺术转型包含了众多艺术门类的整体艺术思潮和审美文化,也指涉了社会经济、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的全方位变化。这表现在社会市场化、阶级分层化、意识形态的淡化与分化,大众传媒文化尤其是影像文化或视觉文化的崛起,审美的娱乐化、感官化、消费化,艺术的大众化、世俗化、平面化和商品化等方面。这种转型体现于从以第四、第五代电影为主体的“新时期”到以“第六代”和“第六代后”电影和娱乐化、商业化影视文化趋势为主体的“后新时期”的话语转换之中。文章进而分析论述了影视艺术在结构、视角、时空意识等话语转型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3.
大众媒体的多元化为艺术以及艺术批评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挑战。在这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艺术批评者该如何把握其批评尺度,该如何面对这传媒时代喧嚣而斑驳的境遇,该如何建构自己的新话语体系,如何才能够有科学性,能够更接近于真实。这是值得学界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大众化时代艺术批评出现的乱象做了详细的分析,同时提出了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标准,并对于这些乱象给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除了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在中国的博弈与交融,在思考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时,纽约学派的文化批评也具有一定的学理价值。纽约学派将艺术之于文化的关系"作为主体的建构",力主马克思主义批评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结合,关注文学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并由此弥散到其他艺术领域。他们的文化激进主义,坚持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把历史中的文化变迁作为艺术创作和批评的广阔背景。他们的文化批评指向社会人生的呈现与解读,指向文化的传承与变革,指向启蒙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建构美国精神。这种介入历史、介入人生的文化批评,有利于弘扬艺术对于文化的建设性思维品格,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精神的持续养成。  相似文献   

5.
宗白华在中国古典艺术批评理论的启发下,将生命本体的美学观念运用于现代艺术的解读,建立了“生机主义”的现代批评理论话语模式,开辟了生命意象批评与境界体验批评的方法,并具体展现在对中国现代诗画及西方现代艺术的批评实践中.宗白华以其批评思想、批评实践以及批评史研究这三个维度建构了现代“艺术批评学”.宗白华的艺术批评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中国现代艺术批评“唯西方是从”的方法论缺陷,并对当代中国艺术批评学和批评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方当代艺术创作体现出一种明显的娱乐取向。这种取向,既揭示了西方非英雄观念对艺术创作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也确证了西方多元的价值体系对艺术家开放的创作心态的建构作用。西方艺术家关注现实,抨击社会弊端,但并未挟带过去那种悲悲切切的沉重,而是以超越的姿态、戏谑的方式,将严肃的甚至严重的社会问题,以轻松出之,以机智出之,甚至以游戏出之;在处理矛盾和困窘时,心态更加放松,更加自信,更加超脱。这也揭示了当代西方文化和审美思维的一个突出特征:社会批评的游戏化,艺术创作的娱乐化,审美修辞的快感化。  相似文献   

7.
自有"艺术"这个概念诞生以来,艺术自律与社会功利这两个问题总是纠缠在一起的.艺术的社会功利一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或者说艺术的社会功利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一方面,艺术可以通过表现和反映社会道德、政治生活直接作用于社会,以此来达到社会功利目的;而另一方面,则是艺术通过间接手段来影响社会达到社会功利目的,这就是强调艺术的自律、为艺术而艺术,通过改变人们的审美习惯而形成的社会影响,从而影响和改变大众的审美倾向以及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8.
李安宅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也研究美学,并写出专著系统阐发他的美学理论。他将时代使命、社会责任、美学研究与对战争现实问题的思考融合起来,用人类学学者独特的目光,结合社会学的广阔视角谈美,形成了具有语义学与新兴人文主义双重特征的美学思想。本文从"美学与社会动力"、"美的境界"、"审美发生论与美的内在价值"等三个层面考察了李安宅的美学思想,研究了李安宅怎样将审美的意义话语与政治话语、人性话语渗透在一起,把美学发展变化的原因概括为个人、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分析李安宅怎样从精神结构方面研究美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复杂联系;同时也考察了李安宅如何将艺术作为揭示社会现象规律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艺术批评思想中有“师心”“师古”“师造化”等艺术创造方法,为历代艺术品评过程中提供艺术创造的参考对象。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之间,艺术创造的“师法”对象也不尽相同,反映出当下艺术和艺术家的价值审美取向,成为同时期艺术创作的标杆和参照。通过梳理历代对“师法”的艺术批评文献,结合特定历史时期时代背景分析其“师法”对象的变化,分析其在“法”的背离与回归中所产生的“逸”的艺术范畴,研究“师法”美学内涵中主客体间的“双向”式互动,总结中国历代艺术批评思想中关于“师法”的演进和对“法”的背离与回归。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具有美的本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即美的规律的体现。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积极的认知者、在知识建构社区中学生承担集体认知责任、知识是在问题情境中不断生成等体现了主体美、秩序美、生成美。以知识建构的视角看教学实践还存在着教学认知上知识生成和问题情境的割裂、教学内容中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分离、教学过程中知识创造和审美体验的忽略、教学评价上工具激励与共在审美的分歧等问题。由此提出教师像艺术家那样思考和行动、学生像“专家”那样创造和发展、课堂为了形成连续的审美经验流等建议,期冀将知识建构理论融合课堂教学,让知识转变为核心素养,实现“以美启真”“以美立人”“以美培元”。  相似文献   

11.
审美主义视角下大众文化批评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主义和大众化批评中是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视角。其本身又蕴涵着一些令人质疑或反思的东西;审美主义所依据的“审美距离”、“理性”等传统美学观念,其自身的合理性尚待证明,审美主义在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具体批评和话语操作时,忽略了不同艺术类型各自的特征及差异;审美主义批评没能充分考虑到当前大众化的现实和历史境遇以及化品位和功能,表现为理论滞后和话语错位,在反思基础上,呼呈理论创新,建立新的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12.
以生态视角切入当下文学批评、以学者的责任感思考社会问题是生态批评的精髓,但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却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生态批评的建构基点是什么?"以什么视角进行生态批评?"仍没得到深入的思考。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那种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入剖析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指出了一条自救之路——"共产主义"这一思路为我们的生态批评指明了方向、建基了原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乔治·吉伊根艺术教育理念为锲入点,探讨基于艺术批评的高校艺术教育策略,以期丰富我国艺术教育研究领域的话语体系,为我国艺术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促进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慧娟  邱智晶 《海外英语》2022,(23):48-50+54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的身份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向大众传达企业信息,树立正面的企业身份,成为各大企业思考的重点。批评隐喻视角下的隐喻是有意识的话语选择,是身份建构的重要手段。文章以中外知名汽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总裁致辞为语料,对比分析中英文语料库隐喻使用的异同,揭示中外汽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企业身份的隐喻化建构。该研究不仅为商务话语中的隐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也为中外企业如何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建构良好形象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正迈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艺术也进入了重新认识与重组的过程。当下艺术状态的观念更新与表现的多样使得传统工笔不得不思考与新创作空间寻求并存的问题,如何做到保留工笔本质而又能适应当代艺术的审美,并能确切表达艺术家的创作本意。这些问题必然会导致“新工笔”创作面临困难与挑战。而这些问题恰恰也指出了“新工笔”的发展趋势:突破材料界限,打破传统思维束缚,融合中西方审美文化,利用传统带动创新,突出观念的表现。当代艺术家将“观念”作为艺术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新工笔”即是借助“观念”这一形式,在艺术创作主题上关注当下的生存体验;在形式上展示着艺术家的人文思考。“新工笔”是艺术家的另一种世界观的呈现方式,另一种表达语言,其改变了传统工笔的固有创作思维,开拓了新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6.
现代艺术往往面临着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理性的质疑使得现代艺术具有非理性主义倾向,这使很多人对其鲜明的先锋态度有所误解——认为是一种无知混乱的呓语。而实质上,从现代艺术的源头来分析,艺术家们其实是抱着了解人类的愿望,推翻一切规定人类秩序的偏见,从“人”本身出发,通过找到“关系”这一媒介,将生命力保存在艺术中,从而得出“艺术是一个独特世界”的衡量尺度。  相似文献   

17.
从话语视角看,近70年来的语言政策研究可以分为4个阶段:话语阐释、话语批评、话语互动和话语规划。其中,话语阐释是一种实证性话语叙事,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政策现象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话语批评更多涉及语言意识形态、权力和不平等问题,认为语言政策并不中立,而是为了维护主流群体的利益,应该寻求针对语言权利的补偿措施;话语互动认为语言政策是“多声部”的,政策的制定、传播和实施都涉及话语协商和利益博弈,政策主体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援用”政策话语,导致语言政策的“再语境化”;话语规划认为“政策即话语”,语言政策进程就是塑造、指导和影响人们语言观念的话语操作进程,其核心问题是确定哪些语言问题应受社会关注,哪些语言理念应写入政策文本之中,哪些意识形态应作为社会共识而传播,哪些政策话语在本地化过程中落实为具体措施。美国“英语促进会”(ProEnglish)致力于推动官方英语立法,这一机构的语言政策包括5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注意、创制、传播、援用和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模式,呈现出明显的话语规划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艺术 ,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的审美需求 ,构建人类栖息的精神家园 ,以多样化的物质传达手段和情感为中介 ,表现社会生活和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审美形态。艺术活动是社会审美意识和精神文化的凝结 ,是人类通过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全面掌握世界的特殊形式。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以调整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准则 ,诸如善与恶、是与非、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与其他精神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与道德的联系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早在先秦时…  相似文献   

19.
黑衣壮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是受制于黑衣壮特有的审美关系及其表达机制的 ,即受制于“黑”的文化内涵 ,从而受制于民间约定俗成的围绕着“黑”的神话机制 ,其中 ,居于核心主导地位的黑神话语机制呈现为多层累和仪式化的象与幻象结构 ,它们都是导源于“黑”的集体无意识即原型意象。“黑”的文化内涵和黑神话语是黑衣壮山歌艺术最为根本的象征表达。总之 ,黑衣壮的山歌艺术得自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活生产及其阶级斗争的经验、体验 ,在意识形态塑造中又受制于内在的黑神话语机制的制导 ,因此能以身边的所熟悉的自然景物、生活生产为主要象征对象 ,把生活话语即民俗话语提炼为诗、歌、舞有机统一的审美话语即山歌艺术。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期的文学批评中,王蒙以其多达二百万字的批评文字构成一个相当显豁的“王蒙现象”。王蒙文学批评是作家的艺术感觉与批评家的理性维度有机结合的产物。首先,王蒙拥有一种以“人学”为核心同时又包容了社会、文化与生命这三个层面的开放性文学观。其次,王蒙的文学批评既表现了一种鲜明的问题意识,也体现出了一种敏锐独特的艺术感受能力。第三,王蒙在长期的文学批评实践过程中,既尝试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批评形式,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个性化批评话语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