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士人因旅寓生活的频繁,其客寓意识亦更为浓烈。柳宗元也不例外,但其客寓意识的表达又有着独特之处。对长安的思念除包含有渴望归乡之意,也含有再回朝廷有所作为之盼。他有意识地把自己定位为"负罪窜伏"的"囚徒",一个暂居于此的客居者,并且有意在心里拉开与贬地的距离,用异乡之眼去看待贬地之风俗,这种心态也导致其孤寂情绪的强化。诗中难以融入贬地的情绪表达,实际上是其客寓意识更强烈的迸发。  相似文献   

2.
柳永一生有着强烈的仕宦意识,但他仕途受阻,落寞失意,又经历了一番羁旅宦游的艰辛生活。在他的羁旅词中,多表现的是悲秋之情,漂泊之苦和对昔日恋人的负心悔恨,痴心爱情。正是功名使得文士的悲情色彩与浪子的市井趣味在柳永的羁旅词中表现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柳永一生有着强烈的仕宦意识,但他仕途受阻,落寞失意,又经历了一番羁旅宦游的艰辛生活。在他的羁旅词中,多表现的是悲秋之情,漂泊之苦和对昔日恋人的负心悔恨,痴心爱情。正是功名使得文士的悲情色彩与浪子的市井趣味在柳永的羁旅词中表现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的易代之际,庾信因出使被留而屈仕于北朝。但庾信并没有随遇而安。反而深深地陷入了精神与物质、仕与隐的极大内心冲突中。“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哀江南赋并序》)深沉的故囤之思不绝如缕地回荡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庾信诗作的羁旅心态的大量表露,为我们窥见他后期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视角。因此,本文拟就“羁旅心态”对庾信后期创作所发生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柳永词向以风流著称,然而,其人其词实不乏儒雅情怀,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他在词中所体现的这种情怀,同时分析其形成的文化机制,这种情怀主要体现在他咏怀词中的兴寄精神,宦游词中的隐逸情趣,羁旅词中的骚雅情绪,它的形成实受家学-仕宦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传统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羁旅题材常用于表现封建士大夫追求功名不果后的心情与思绪,或表现追求功名的文士的失志之悲和飘零的孤独。《乐章集》中描写羁旅行役的作品约40余首,主要是柳永后期的作品。柳永求仕的道路,一直是坎坷辗转,而真正意义上的柳永,他的思想灵魂只存在于他的文人身份中,作为登科入仕之徒,并没有很好实现士的价值,反而因为其曾经的词人身份,正史上只字未提。北宋的文人士大夫,能顺利由学而仕的士子是少数,更多的士子如柳永一样在政治上寂寂无名、落魄一生。柳永身在其中,其个人价值和当时的政治文化氛围紧密联系,他在漫游干谒的道路上,用羁旅主题表达对人生和理想的冥思,是最自然合适的方式。柳永的求仕之路,使其羁旅词有别样的色彩,这与他的个性、际遇有关,更与他所处的北宋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7.
羁旅诗在苏教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比重,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不明而喻。本文从抒情内容、艺术特色、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谈一谈对羁旅诗的一点感想,展现羁旅诗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杜甫赠青年或诗句涉及青年的诗约二十首左右,多为晚年所作。诗中所写的青年有科举下第的,有别亲求仕的,有仕途失意、羁旅漂泊的,也有领官赴任、远涉异地的。在这些诗中,杜甫或赞其才艺,或慰其沦落失意,或劝其出仕,有功朝廷,体现了杜甫奖掖后进的博大胸怀,深广的同情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剖析杜甫这一部分给青年的诗歌,对于全面理解杜诗和杜甫思想及为人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唐代学中出现了一批值得注意的漂泊形象,其人物原型是举子、选人、小官吏等活跃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到处旅寓,以天下为家,形成了一种客寓意识,具有游子品格和漂泊精神。在唐代学中,他们已经作为一种带有独特时代特征的学形象而存在,被赋予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唐代学贴近现实的写实倾向。  相似文献   

10.
柳永的羁旅宦游词内容驳杂,情感复杂,但是他的文士气质与市民气质渗入其中。本文将通过对本类词作的内容的具体分析,论证词人的双重文化气质在其羁旅宦游词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莫友芝是清朝咸同年间的著名学者和诗人.他祖籍南京,中年名冠西南,晚间长期客寓南京,在目录与版本学方面达到了他成就的巅峰.本文不仅简介他的生平,着重叙述他在南京的活动,评价了他的学术成就,并探讨了他取得成就的原因,从而说明了金陵文化与贵州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晚清诗人陈坤的《岭南杂事诗钞》有较多涉及潮州(今潮汕地区)的诗作,一诗一证,对地方民风民俗进行描述。因长期在潮州任职,谙熟潮州风土人情,他的诗歌创作多涉及地方岁时节俗、服饰习俗、民间信仰及地方陋风陋习等。客寓身份决定了他没法以本土情怀介入到地方书写中,但"先结构"的文化认知和审美态度加上深厚的地方情感,让他能更敏锐地捕捉地方风物,相对真实地展现潮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其地方书写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与地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读苏轼     
他,被贬了! 一纸圣谕便让他离开了纸醉金迷的京都。此后,“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他的人生注定要在羁旅中度过。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王维亦官亦隐心态从形成过程、原因、表现三方面作一探析,诗人早期充满儒家积极入全世思想。中年以后却选择了渐渐消沉,原因在于时代、家庭、精神三方面因素。其诗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浓郁的禅意,正是他化解或逃避内心矛盾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羁旅诗长期遵循着言志抒情的咏怀思路,自然物象无法凸显独立出来,随着魏晋时代山水审美意识的勃兴以及山水游览风气的盛行,行旅诗也逐渐增加山水描写的比重,并将山水游赏与羁旅情思结合起来,二者融合才有谢灵运羁旅山水诗的出现。其间玄言山水诗以山水阐说玄理,注重祛情去累、以理遣情,将羁旅的困境体验导向证悟哲理玄境的解脱,山水显得外在而与诗人的精神世界难以相契,至南朝尤其是谢朓的宦游山水诗篇,山水形象与世俗生活情感相交融,才有羁旅山水诗歌传统的正式定型。从羁旅咏怀到羁旅山水,情事相生转变为情景相照,正是山水诗诞生的内在理路之一。  相似文献   

16.
导致鲁迅与佛教因缘的因素,一是民间文化中的神佛内容对他幼时的薰陶,二是当时的社会佛学思潮及其恩师章太炎的影响,三是鲁迅自身所处的精神困境导致他对佛教文化的亲近.鲁迅不仅积极汲取佛教文化的有利因素进行人格整合并与之精神对话,在文学创作中积极对其进行融会与借鉴,而且用现代理性和科学民主精神对佛教进行了审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7.
<正>清朝乾隆皇帝自视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但他承认,有三个帝王却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二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位正是宋仁宗赵祯。宋仁宗的重要个性特征是:对弱者同情,对世事宽仁。这既成就了他的个人魅力,也成就了他为帝的伟业。宋仁宗在位时,某年,京城大考已毕,按惯例,每年榜首要选三人,宋仁宗便问阅卷官今年所选何人。阅卷官慌忙把前三名的试卷呈上。仁宗打开第一卷,阅罢,大悦,说此卷做得极好,只可惜有一个错字。阅卷官大恐,伏问所错何字。仁宗说,是"唯"字,这个字本应从"口"旁,怎么从了"厶"旁?阅卷官听罢,禀奏道,两偏旁形似,可以通  相似文献   

18.
教育功利化趋向的愈演愈烈是当前摆在中国大学面前的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中国大学"特色"之一,官、学、商三种功能、目标完全不同的机制在大学里同时运行,使其不知不觉地社会化、政治化与市场化了.虽然制订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但无论政府还是大学自身,都尚未厘清一流大学的本质,对大学精神与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理解也十分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一流大学,结果是大学日益背离自己的本质,变得越来越平庸.因此,我们必须回到一个基本常识:大学是什么?大学的本质何在? 《寻找迷失的象牙塔》是董云川教授继《找回大学精神》之后继续大学理想与精神探究的又一力作.著作采用论坛这一鲜活的对话方式,记录过去三年师生五十人的言谈叙说,议题涉及大学理想、学术生态、学术伦理、教育质量、教育危机等多个方面.整本著作处处流露出董云川教授对象牙塔精神的向往与探寻,也表达了他对大学精神在当今社会中逐渐消弭的无奈之感.  相似文献   

19.
淮河文化属于区域文化范畴,是淮河流域人民长期从事的生产与实践活动及其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全部成果。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淮河文化形成了奋进与有为的精神特质,表现出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南北区域文化的过渡性和兼容性;二是淮河在其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安贫求稳的农业文化心态;四是尊君尚官的政治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20.
浅论崔涂诗     
崔涂是晚唐诗人,屡试不第,四处飘泊。他的羁旅诗,离家、飘流、战乱、思乡、失意、叹老是主旋律。他的吊古诗,是晚唐社会造成的灰暗心理的反映。他与僧道的交往诗,是解除内心烦恼的精神慰藉。他的诗以五言律诗为主,没有古体。他娴熟格律,善创意境,表达含蓄,情景相生,多为后人称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