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周隽  俞睿 《传媒观察》2022,(6):93-97
电视剧《人世间》根植于东北“光字片”平常人家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客观再现了50年间中国社会的生活变迁,构建了典型环境及历史纵深视角下的现实主义影视经典,丰富了平凡烟火里的美学意蕴。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以主流价值引领艺术品质的提升,以平民叙事还原真实的人性,以平实怀旧的影像风格探索空间与历史的互动关系,达到了现实主义精神、人文精神和美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现实主义电视剧的审美突破。  相似文献   

2.
袁钺  吴彤 《视听》2023,(4):57-60
电视剧《人世间》通过线性结构叙事和历史场景还原,刻画了周家三代人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绘就了一幅中国伦理风貌图。在伦理叙事立场之下,该剧展现了亲缘、婚恋以及善恶三种极易引起观众共鸣的伦理关系,让“家本位”的故事内化为“共同体”的情感。《人世间》因其拥有的集体记忆、精神共振和家国情怀,不仅为我国年代剧、家庭剧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与启发,更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展现出了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3.
新主流电视剧重在表现革命历史题材或群体英雄的人物建构,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与重塑。新主流电视剧《人世间》完成了中国主流叙事的创新性表达。本文将借以此剧从新主流电视剧的生成语境、外部表征与时代价值来探寻其现实主义的浪漫化表达。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新主流电视剧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其中,《山海情》《觉醒年代》《人世间》《跨过鸭绿江》等剧突破了艰深的历史题材模式框架,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中成为“破圈”代表作。其成功之处在于对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深层次挖掘与艺术化创作,通过电视剧这一媒介产品将过去的事件信息在现实中再现还原,并以此影响当下中国人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不过,无论是当下社会中“唤醒”的集体记忆,还是借用媒介记忆的机制来延续记忆序列,最终都是要经过不断沉淀成为底层记忆,发挥接续并完善记忆场域的作用,为“红色故事”的影视创作开拓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胡广丽 《青年记者》2016,(36):78-79
2016年8月2日央视一套首播的年代剧《马兰谣》,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爆炸力学和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林俊德,立足于我国核国防事业74年无私奉献的故事.在电视剧叙事层面,该剧涉及国防事业,创作中有诸多不便.所以该剧将镜头聚焦在了对林俊德丰富人物关系的设计与刻画上,实现了电视剧创作中对特殊重大题材的“轻巧”叙事.  相似文献   

6.
陈琰 《传媒观察》2022,(3):54-59
2022年新年伊始,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现实主义题材年代剧《人世间》。该剧由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中国东北吉春一个周姓家庭50年的风雨变迁。根据这个家庭每个成员的生活轨迹和发展脉络,中国百姓生活的社会风俗画卷徐徐展开,通过描绘百姓生活史,展现家国命运,从而彰显镌刻在基因里那种向善向美、乐观拼搏的民族品格。这是一部久违的荧屏佳作,立体的人物群像,浓厚的时代气息,波澜壮阔的50年中国史由人间烟火气十足的家长里短展示出来。其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事件、时代精神、国家意识、审美表达,一经推出就引发了收视热潮。本文从《人世间》的类型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叙事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取出年代剧独特的美学特征,旨在为同类型创作找到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板,同时也丰富拓展年代剧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边铀铀 《传媒》2021,(20):51-52,54
《觉醒年代》是近年来我国重大题材剧的突破,实现了历史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创作层面实现了"破圈",在受众层面也成功"出圈".该剧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指导下开展现实主义创作,追求人物鲜活、内容务实、模式创新和美学升华,实现了多维度的突破转向.总结该剧的成功经验,对于重大题材剧如何触动受众心弦,全面增强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传播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静 《新闻前哨》2023,(6):41-43
电视剧《人世间》是一部帮助观众回顾历史、唤醒记忆的年度大剧。本文从记忆理论出发,以媒介记忆理论为基础,运用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分析了电视剧《人世间》中的家国叙事特征,并解读了该剧如何通过平凡的故事内容和朴实的表达方式来唤醒观众的记忆,与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观察发现,该剧立足于“民间视角”,聚焦人物命运和家庭变化,运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折射出社会、国家和时代的变迁,同时也寄托了对青年一代的期待。  相似文献   

9.
抗日剧最近扎堆荧屏的现象,引起了央视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关注,央视《新闻1+1》在4月10日“抗日剧可以这么拍”的专题节目中细数了目前抗日剧的数宗罪:叙事主题言情化,剧情设置天马行空,情节雷人缺乏逻辑,人物形象偏离年代偶像化,对历史缺乏严谨客观态度。抗日剧一直以来作为严肃题材电视剧不乏优秀作品,但近年来呈现出的言情化、偶像化等趋势日益明显,因此文章在探析抗日剧热播的原因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抗日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2020年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一批脱贫攻坚题材优秀电视剧先后播出,《花繁叶茂》是其中之一.该剧通过讲述贵州遵义几个典型贫困乡村的艰难脱贫历程,塑造了脱贫路上的基层干部形象,打造了可资借鉴的贵州“脱贫样板”.本文通过对《花繁叶茂》剧情的叙事解构,探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在情感化叙事、人物形象刻画上的现实意义,并...  相似文献   

11.
叶艳宁 《青年记者》2017,(29):77-78
在鲁剧的发展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节点:第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三连冠”,即从1982年开始,《武松》《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连续三年分别获得了“飞天奖”“金鹰奖”的电视剧一等奖.这些奖项的获得,是对当时山东电视剧制作的极大肯定,也使整个山东电视产业内部的创作热情得到极大提高,鲁剧创作开始步人快速发展的轨道;第二个历史节点是在2000年前后,以《大法官》《大染坊》等为代表的鲁剧作品,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开辟了山东电视剧创作的又一个高峰,也开辟了鲁剧创作史上年代剧、史诗剧的先河;第三个节点是在2014年前后,以《琅琊榜》《欢乐颂》为代表,这些作品改变了原来鲁剧创作的主旋律特色,在作品的呈现上更加注重时尚感的营造,投放市场以后,都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12.
郑晴 《今传媒》2022,30(1):89-92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电视剧《觉醒年代》以严谨求实的基本创作底色,再加上激情昂扬的情节,成功引发了青年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审美共识,并刮起了一阵“觉醒”风。这部电视剧改变了以往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叙事风格,是一部成功的电视剧。  相似文献   

13.
孟中 《视听界》2004,(2):78-79
2003年电视剧年产量9500剧集,数量上呈稳定增长。整体上看,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创作意识进一步深化,表现在对时代精神的谱写和弘扬不限于重大题材宏大叙事,而是发自各个角落的合声共唱。最为可喜的是,这一年农村题材创作令人瞩目。电视剧类型化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也更有广度和深度。一、主旋律和多样化的统一:现实主义美学精神的继续发扬从《一口菜饼子》到今天,现实主义的美学精神是我国电视剧一以贯之的美学特征。关注日常生活、同时代的问题和普通人,一直是电视剧创作的核心内容。20世纪90年代随着通俗电视剧的兴起和发展,大众文化带动的文化问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代法治语境下,农村现实题材剧实现了从过去一味强调物质生活改善到追求精神文明、崇尚法治的突破。《幸福到万家》以法治为主线,聚焦女性励志成长,通过在题材样式、人物塑造、叙事特点、价值导向等方面进行创新表达,以小见大,展现了乡村振兴美丽图景,也为相关题材电视剧叙事创新提供了样本。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浙产电视剧创作显现了较强的“建设性叙事”思维。有的农村题材剧敏锐聚焦农村转型的现实矛盾,以“方案逻辑”讲述乡村振兴工作,有的改革题材剧以未来为面向,探索多元主体表达,还有更多垂直题材剧深挖事件背后的语境,赋予观众理性思辨与解读的空间。深耕“建设性叙事”以紧扣时代脉搏、贴近人民生活的内容主题、突出影像功能性的创新叙事方式,深刻践行“两个先行”指导思想,生动讲述了新征程中的浙江故事、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阶段,许多以乡村扶贫为题材的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电视剧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呈现,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也为我国振兴乡村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时代报告剧《我们的新时代》之《因为有家》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主旋律电视剧,打破了以往传统主旋律电视剧的宏大叙事范式,以更加年轻化、时代化、网感化的呈现方式使得电视剧叙事兼备深刻性与艺术性,将视角聚焦于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发展新经济,振兴乡村,反映了大学生村官在乡村振兴中作出的贡献,同时故事围绕电商直播助推乡村经济展开叙述,使互联网经济发展新态势与发展乡村经济相结合,进行创新性表达。本文通过分析《我们的新时代》之《因为有家》对乡村扶贫的创新性表达,思考乡村扶贫电视剧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多维启迪。  相似文献   

17.
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一改传统主旋律影视剧“身居庙堂”的刻板印象,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打破年龄世代、兴趣圈层的传播桎梏,获得了受众青睐。本文从观剧评论入手,结合影视内容,采取内容分析法,并借助NVivo软件探寻其在观影过程中形塑的多元身份类型。通过梳理观众的自我身份,阐释了《觉醒年代》如何借助影视文本再现集体记忆,引发受众情感共鸣,从而完成观众的自我身份建构,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此外,对其热播“出圈”经验的分析,也为今后同类题材作品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夏颖  孙小涵 《视听》2023,(5):39-42
电视剧《麓山之歌》凭借新颖的美学风格、审美趣味和主题构建给观众带来独具特色的视听质感和追剧体验,在2022年热播剧中成功“破圈”。它不仅填补了工业剧在荧屏的空缺,也在叙事策略和精神表达上为新时代中国工业题材电视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时代的工业剧要以扎实、创新、优质的内容,奏响兼具社会意义与文娱意义的工业之歌。  相似文献   

19.
价值内涵是献礼剧精神导向的核心意指,统摄着全剧的文化论调与历史性意义构成。《觉醒年代》作为纪念建党百年的代表性献礼剧,在革命先驱的去概念化塑造、叙事题材的纵深开掘、情节模式的诗意熔铸、历史摹刻的美学昭示等方面,均体现出此类剧集艺术实践与价值书写的全新逻辑,并建构起对这一类型剧极具借鉴意义的价值范型。该剧价值范型的确立,与“构境”这一饱含东方视角的影视文本书写传统密不可分。“构境”既是生成文本背后价值动因的重要经验,同时也影响着电视剧价值体系的终极完形。献礼剧《觉醒年代》即是通过情感构境、理想构境与历史构境的三重单元,建构起统领全剧的整体性价值框架。  相似文献   

20.
适逢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国2021年涌现出诸多优秀的广播电视文艺作品。在电视剧领域,《觉醒年代》《叛逆者》《理想照耀中国》《山海情》《我们的新时代》等优秀作品都取得非常好的口碑,并在新媒体上形成了“破次元”传播现象。这表明,主旋律题材献礼电视剧的发展探索出了成功的新道路。本文以《理想照耀中国》为例,对主旋律电视剧近年的探索与突破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