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好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育人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高职教学课程思政元素可以结合课程本身的归属专业与学科,结合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要求,结合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和实践成就,结合时事政治进行挖掘。具体以企业行政管理课程为例,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开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这可以为相关企业管理类课程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对全方位育人有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植物保护”课程特色,明确课程的育人目标,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改革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知识点、思政元素、教学手段“三位一体”有机结合,思政元素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专业课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最终实现课程的立德树人和价值引领目标。  相似文献   

3.
采用“课程思政+”的教学培养模式将专业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旨在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环节。本文以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中材料物理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从梳理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挖掘思政元素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此课程的教学改革,实现思政元素在材料物理课程中的有机融入,为研究生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杨婧  宋青  洪林 《河南教育》2023,(9):32-34
如何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是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保障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需要正视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中思政元素的“匹配度”,发挥好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存在“知难而退”“生拉硬扯”“人为分化”等问题,可以尝试基于“四维融合”提升课程思政元素的“匹配度”。  相似文献   

5.
在“育人+育才”的“双育”培养模式下,通过课程思政教学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培养出德才双优的技能型人才,是当下职业院校的主要责任,也是摆在相关任课教师眼前的一大课题。文章以高职财会类专业课程教学为例,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概念混淆、缺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缺乏对课程思政统筹规划和科学的教学设计以及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方面明显缺失等问题,提出构建校企深入合作“双元”育人机制。通过充分挖掘专业知识技能中的思政元素、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形成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为实现道德素质与职业技能共同提高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可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6.
西藏高校“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是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课程教学过程,确保了课程目标和思政教育同步育人,有力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和育人实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路径。本文通过对西藏高校“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结合西藏T大学“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中关于课程思政授课问卷调研结果的问题分析,从而对“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进行研究探索,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铸牢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玲 《英语教师》2022,(9):58-61
分析在“综合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基于“综合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现状,探讨“综合英语”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思路,即转变教学理念,融入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和设计;健全思政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英语教师德育能力。从线上线下混合育人视角深度挖掘“综合英语”的思政元素,以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4》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在高校“综合英语”教学育人中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木雕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课程思政对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实现路径以党的领导为基石,以课程知识为主线,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把育人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建筑材料”课程为例,对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与育人实践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方向;其次,将课程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整合优化,深入挖掘各教学环节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和显性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最后,设计了思政育人调查问卷和达成度评价计算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显著,证明了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希望课程思政设计理念与育人实践能为其他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正成为各个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充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基于“设计思维”EDIPT模型创新了“三个三”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出了“共情同乐”的课程思政育人准则,将思政育人主线融入专业教学过程,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验证了研究的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11.
侯飞  刘渭锋 《英语广场》2021,(10):70-73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大思政”育人格局下,英语课程思政必然是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要求英语教师积极探索语言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和着力点,“润物细无声”地将育人理念融入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探析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并对优化措施提出四点思考:优化教学设计,挖掘课前、课中、课后思政元素;加强师资队伍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意识;改编教材,丰富教法;优化英语课程的多维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贯彻“大思政”理念,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一批课程思政资源库,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融合,共同发挥育人功能。本研究从“商魂”、家国情怀、诚信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酒店收益管理课程的思政元素,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实践育人成效等方面进行梳理研究,将德育渗透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室内环境监测与评价”是环境类专业限选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与育人环节是落实“三全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室内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究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并对该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进行评估,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来达到育人目的,助力培养出既专业技术扎实,又有价值辨识、知识素养、丰盈情感的创新创业高素质应用型环境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针对《随机过程》课程特点,运用系统性思维、情感思维和底线思维,找寻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融点”、知识点与思政点的“触点”,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进而对课程思政体系进行构建,在教学中实现“三全育人”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开展了“结构疲劳基础及应用”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入手,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梳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在理论与实验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做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  相似文献   

16.
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团队从深度、温度、广度层面上挖掘材料力学涉及的思政元素。在设计课程教学时,教师将深度层面的思政元素融入重、难点环节,在易点环节融入温度、广度层面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无缝融入教学环节,在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完成了课程思政目标,最终起到了将“教书”与“育人”统一结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当前课程思政已在各高职院校得到了广泛实践,但存在着部分师生对课程思政认识有偏差、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不足、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匮乏、课程思政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难以将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走深做实。通过“人身保险”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发现,高职财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可以从认真了解学生需求、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进行重点把握,切实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8.
破解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需要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系统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资源,用“盐溶于水”思维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或学科教学之中,提升职业院校课程育人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是高校化工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肩负着思政育人的重任。结合课程内容深入挖掘了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凝练了思政育人目标,探讨了课程思政具体实施的方法和途径,并尝试把课程思政融入考评体系中,将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与爱国情怀、安全意识和时代使命感等思政元素结合起来。教学实践证明,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不仅实现了课程的育人目标,还提高了专业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课程教学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为了确保课程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必须融合课程思政,把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有力推进专业教学育人功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针对“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教学基本思路、教学内容等,挖掘课程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素养、团队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有效传递给学员,培根于无形、铸魂于无声,提升课程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