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林康养是一个新兴产业,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森林生态、景观休闲、食药融合和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健康文旅体验模式。甘肃崆峒山是闻名海内外的文化名山,也是森林康养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在平凉“十四五”文旅规划布局下,积极推进崆峒文化与森林康养融合发展是甘肃平凉地区旅游经济提升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崆峒山文化资源的四个优势方面分析与森林康养的融合发展,提出利用生态文化提升森林康养品质;融入养生文化普及森林康养理念;引入武术文化丰富森林康养形式;吸纳膳食文化助力森林康养服务。这些针对性的建议,可以促进崆峒文化与森林康养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提升森林康养旅游服务质量,实现资源产业化,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分析国家发布的五批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资料,对全国各地区森林康养基地进行经纬度分析,并选取典型区域和样本,对标记在地图上的534个森林康养基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全局莫兰指数等研究方法,分析森林康养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不均衡,呈散状分布状态,但存在一定规律,其分布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云贵川渝等地区;分布地点受到景观吸引、康体治疗、游客流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最后提出了森林康养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认知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森林生态旅游以及森林健康疗养的基本概念与作用为基础,探究森林生态产业与森林健康疗养产业之间的关系,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以森林健康疗养产业为依托,两者为共生关系,可借助统一化的发展理念,实现森林康养产业与森林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任晓旭  何祯 《文教资料》2021,(4):46-48,68
本文参考现有森林生态资源生态康养功能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以生态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森林康养旅游基地的生态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将森林康养旅游基地的生态资源指标体系分为森林自然特征、森林小气候、空气中保健物质、景观美学四个类别,并提出具体指标及相应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森林体育康养旅游是健康中国与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产业融合的新业态,是体育科学元素融入疾病先防、健康关口前移大健康观的新模式,是推进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战略的融合产业。本文以苏区振兴为背景,运用实地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全域苏区三明市的森林体育康养旅游产业的现状、机遇、困境等。研究结果表明:三明市森林体育康养旅游产业拥有生态资源、时代政策、区位条件等优势,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联动机制不全、专业人才短缺、业态单一等困境,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以期推进三明市体育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相似文献   

6.
森林康养旅游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森林康养旅游发展面临资源整合不足、品牌特色不鲜明、体系不完善、定位不准、创新不够和专业人才欠缺等问题。建议采取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强化法制建设,科学规划开发、完善配套设施,找准方向目标、准确定位市场,打造好品牌,加大教育宣传和人才引进力度等措施,促进森林康养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两大战略,生态康养产业为乡村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遇。文章以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温汤镇水口村为例,深入剖析了水口村在生态康养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瓶颈。通过“借势+植入+协同”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从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构建人才体系、实施系统营销策略、营造数字化水口环境以及创新合作机制等多方面推动水口生态康养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对乡村振兴发展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淑英 《林区教学》2011,(12):25-26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纽带。因此,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的最高境界。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是全国最大的国有重点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担负着重大任务和责任。森工林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观,并建立健全制度、政策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9.
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重大任务,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森林资源培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因此,要加大造林力度,保持发展速度;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开展分类经营,加强分区施策;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强化领导责任,落实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健康中国”和全球疫情的时代背景下,森林旅游与康养产业链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而高职森林旅游与康养专业群作为培育康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也引起行业专家、教育学者的广泛重视,新兴专业群未来发展可期。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专业群结构同质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建设取向错位等。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结合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教学实践,对森林旅游与康养专业群优化调整、布局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实现专业群的“协同发展效应”,以期为专业群高质量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森林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从森林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科技驱动效益三方面着手构建森林生态与科技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和综合得分,并依次结合时间趋势外推法、年平均增长率推算法、平均值推算法、德尔菲法来推算2020年的实现程度。研究发现:我国森林生态与科技效益逐年提高,符合生态文明整体发展趋势。在生态文明视角下,要想达到2020年实现程度,部分指标有待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在林业就业水平、科技投入、生态旅游方面,更需要加大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国家对国有林区森林的经营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总的发展趋势是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森林,提高森林的利用效率,重视森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逐步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3.
目前,森林公安队伍有半数以上民警未受过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将难以适应森林公安工作任务的需要。提高森林公安队伍素质,要加强森林公安民警的学历教育,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促使民警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略论重庆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生态旅游是近年来蓬勃兴起并快速发展的一种绿色旅游方式。目前,重庆森林生态旅游业存在着粗放式开发、经营管理不善、生态环境污染、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只有合理开发森林资源,加强规划管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努力打造旅游精品,才能实现重庆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健康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健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方式,康养旅游作为旅游+康养的新形式成为热点话题。当前对影响康养旅游发展的因素研究较少。对比康养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基于RMP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结合网络数据分析资源禀赋、市场特征、产品体系、政府政策、交通状况、康养环境、旅游人才等因素对康养旅游发展的影响,为康养旅游的产业规划、经营管理提供参考和启示,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健康观念产生冲击效应,老龄化、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影响着小康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康养需求.基于经典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从产业生命周期、产业链现代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维度,分析后疫情时代攀西康养产业扩张的方向、机制及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张晓明 《林区教学》2008,(11):119-120
林业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国有林场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搞好国有林场的林业分类经营,提高商品林经济效益,对生态公益林实施有效的经营和保护成为国有林场当前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国有林场实现森林分类经营,一切经营活动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有利于提高国有林场的经营积极性,亦可避免林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盲目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1.十单位获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8月1日至2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在黑龙江省漠河县举办。在论坛开幕式上,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山东滕州滨湖国家湿地公园、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新兴的康养产业仍存在社会认识不足、跨界融合不深、同质发展严重等问题。温州市洞头区具备发展康养产业良好的环境、区位、社会条件,在产业领域、发展要素、制度建设等方面已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了"1+2+N"康养产业体系,强化以项目为主体的载体支撑,加快以健康品牌为核心的形象树立,强化以深化改革为先导的制度创新,塑造以康养理念为重点的健康文化。其具体规划和措施对其他地区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促进康养产业更好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丽水创建森林城市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水是浙江省最大的林区市、全国南方重点林区市之一,森林覆盖率80.8%。从丽水创建森林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科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出发,提出了丽水创建森林城市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和要处理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