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科勒斯涅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也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从学校生活到家庭生活再到社会交往,都需要沟通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都需要运用语文,也都可以从中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2.
"大语文"教育观是《新课标》赋予每个语文教师的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重任。在具体教学中,努力践行"大语文"教育观,必须从课内与课外两大途径探索:重视"课内"——提高"大语文"教育观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关注"课外"——探索"大语文"教育观下的语文课外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3.
顾志龙 《考试周刊》2010,(47):51-52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曾提出:“藏息相辅。”“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认为课堂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促进。到了近代,人们对语文教学中的这一规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叶圣陶在《读书二首》中写道:“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他指出社会是更广阔的课堂。他说:“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4.
"大阅读"从小学开始,这要求语文老师变"教课文"为"教阅读",培养学生的核心阅读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维度"阅读能力:检索、理解、运用、评鉴、质疑和创新能力。学生主要通过课内阅读获得"五维度"阅读能力,并在更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发展能力、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5.
《语文知识》2005年5期有傅炳民老师的《见谅≠原谅》一文,文中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见谅于毛泽东"中的"见谅"使用有误,应改为"自己已经不可能得到毛泽东的原谅"。马兰刚同志在《也说"见谅"》(《语文知识》2006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并认为"见谅于……"属于文言被动句式,而笔者认为前者的说法是正确的,马兰刚的说法反而更为不妥,就此提出自  相似文献   

6.
贾伟 《江苏教育》2012,(15):52-53
一、内外结合:课内课外,相得益彰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与其他学科不同。熟练运用工具的技能训练仅靠课内是不够的。刘国正说:"语文要想学得好,还必须在课堂以外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去学习。课内,主要从书本上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运用的方法:课外,带着课堂上学习所得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的实际运用;两者相辅相成,同样重要。只要课内不要课外,或者重视课内忽视课外,语文教学都是不完整的,都是跛  相似文献   

7.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文要求"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同时,也指出教师习作教学要求首先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时,也必须适当传授写作知识。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习作要求提到:"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新课改以来,我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习作教学的新路开辟上,其实潜心摸索如何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内容,用好结合教材的小练笔,也能构建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作文教学方法。我的实践经验是从课内、课外两把"抓手"抓好小练笔,通过补白、仿写、续写、抒情等方式抓好课内,"勤"写抓好课外,历练老成,使小练笔成就习作大作为。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是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语文课堂中,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而课外阅读是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和重要性是课内阅读无法替代的。苏  相似文献   

10.
说到"语文与生活"的话题,笔者想用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一句作为开头。的确,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的学习范围就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边沿在哪儿,这是个无人可以回答的命题。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了相关的理论,他说:"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翻阅《语文课程标准》也能找到关于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1.
我于1997-1999年主持了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当代语文教学流派研究",又于2000年出版了科研专著《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提出了"五岳之美,各异其秀","其美具,其灵异"的观点。[1]这反映了我对"语文树旗"的看法。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或曰"个性"),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树旗",必须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实际上,"自成一家"就是"树旗"。于漪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2016年第6期《语文月刊》刊发的江苏淮州中学卜廷才、葛以松老师的《"挑战不可能"有歧义》一文提出质疑,提出了语义理解必须结合语境,在一定的语境中歧义会消失,有歧义的句子未必有语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要求我们不断获取新的信息,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阅读便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国家提倡"全民阅读",旨在通过阅读提升国民素质,引导全民进行阅读的有效做法就是从学生抓起,让学生的阅读推动全社会的阅读。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学习的基本,是学科的基础,是文化的本质,是人才培养的根基。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让更多的初中生参与到"课内课外互助"阅读模式中,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学习相结合。综合的培养初中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成为更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本论文就"课内课外互助"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正>《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学期曾刊登了一篇题为《怎样让语文课有‘语文味’》的文章。文中的"观察者语"部分中提出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的四种方法:一、滤出"纯"味——教学内容更单纯些;二、品出"本"味——语言品味更"充分"些;三、探求"真"味——探求过程更"深入"些;四、突出"个"味——教师个性更彰显一些。于是有读者就提出质疑,认为以上四点中只有第二点具有"语文味",其他三点放之其他学科而皆准,何来"语文味"?不仅闻不到语文味,还有一种馊味扑鼻而来的感觉。一方认为,我这样做可以使语文课更有"语文味";而另一方认为这样做不能使语文课有"语文味",却只能使语文课充满馊味。你看,两者的观点差异有多大!  相似文献   

17.
俞雷 《教育》2014,(9):67
正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资源也是多样化的,除了教材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日常生活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亲身体验,让语文厚实丰满  相似文献   

18.
唐佩琳 《中学教学参考》2014,(10):129-F0003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资源方面和教师教学实施方面都提出了自然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理念。美国教育家华特也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堂并非是孤立的,教师应该将课堂融入生  相似文献   

19.
刘春梅 《小学生》2013,(7):21-21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来回答:教育要通过人们的生活才能发生效应,才是活的教育。如果脱离人的生活需要去读书,那就会成为什么事也不会做的书呆子。而美国教育学家华特很早就提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那么,如何把语文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有语文。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感受到语文的存在,这种感受是无处不在,大到世界宣言,小到窃窃私语。这正与美国教育家华特所提出的观点,也是一句警策人心的口号: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