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把新闻写“新”写“活”,这是新闻写作者人入关心的问题,也是新闻写作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要把新闻写“新”写“活”,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需要选好新闻写作角度。本文简要介绍几种选择新闻写作角度的方法。一、平中见奇法所谓平中见奇法,就是从平凡事物中,发现木平凡事物的写作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多如牛毛,而奇特的事物则凤毛激角。许多事物看似平凡,但就在这平凡之中却孕育着不平凡的东西,看你是否独具慧眼,从平凡中提炼出不平凡的东西来。1992年1月24日,《贵州邮电报规发了一篇消息…  相似文献   

2.
“角度”,这是从摄影术语中借用过来的一个词。摄影家为了突出拍摄的事物使之趋于完美,让人们在欣赏时有深刻印象,要选角度。摄影如此,写新闻也应如此。新闻角度就是指新闻报道的立意之处和构思的出发点。也就是通过一个最佳的方面来表述,把新闻写活写透,取得最佳宣传效果。但是,我们不少同志还不善于选择最佳报道角度,主要表现在:一是只习惯从领导角度写,不善于展现广大群众的实践活动;二是只  相似文献   

3.
新闻稿能不能写得短些,再短些?根据我多年的采编实践,要把新闻写短,应做到“六要六不要”: 一要抓特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抓特点,就是在观察事物的共同点时,花力气去研究和表现其特点。只有善于分析体察这一事物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特殊之点,写出的新闻才能深刻、饱满、引人入胜。二要选择最佳角度,不要写出“大杂烩”。  相似文献   

4.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又称作“视点”、“观点”、“观察点”等.文学艺术创作讲究角度,新闻写作同样重视新闻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武《题西林壁》中的这两句诗,看似描绘庐山在不同视域中所展现的千姿百态,实则以形象寓理: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的结论会不尽相同.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流和文学交流中,角度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事,说法和表述各异,效果各异.清朝拥军统帅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把草拟的“屡战屡败”改为一屡败屡战”.这里的“战”和“败”两个字仅仅只是调换了个位置,看待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5.
一日闲暇,几位报道同事聚到一起,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怎样才能多上稿”这个永恒的话题上,其中一位感慨而言:每天都想写许多稿件,但一拿起笔又总觉得没啥写头。在笔者看来,“没啥写头”本身就有可写之处,因为“没啥写头”背后折射出的是观察不够细,思考不深入。要知道,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总是会发现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素材,不善于观察与思考就只会痛失良机,使“活鱼”变为“鱼干”。在实践中能感悟到,角度引出深度,思路决定出路。看待事物的参照物不同、站立点不同,思考问题的深度就不一样,所写文章阐述问题的力度也会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6.
经济报道只有攀上“生活”这棵绿树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怎样才能使经济报道充满生活气息呢?①平民视角看事物———将自己的视角“下移”,力图从百姓生活的角度来加强经济报道的生活性和服务性,并从中引出指导性;②以小见大抓事物———“小”既可以是事物的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也可以是一个生活的细节,这些因素都是具体的、实在的,所以具有现实的特征,洋溢着生活的气息;③语言通俗写事物———从受众的认识水平出发,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写报道,力求深入浅出;④深入实际访事物———深入采访一线,可以捕捉到具有现场气氛的真实具体的事实和生动鲜活的细节,可以知晓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可以对经济现象或事件有更深入的透视和剖析,可以学到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  相似文献   

7.
我写稿养成了一个习惯,写好后,爱请周围同志看,让大家“挑刺儿”,获益匪浅。人们往往有敝帚自珍的心理,自己的稿件总觉得很完美,有时认真溜上几遍,一些不该出现的错别字都找不出来,但对别人的文章一眼就能挑出“刺儿”来,这大概就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事物是复杂的,一个人看问题往往是站在一个角度,盯一个方面,很难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请人看稿,大家便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就可以发现诸如语句不通、逻辑错误、事实不准等好多问题,使稿件消灭纰漏,使稿件逐步成熟完美。  相似文献   

8.
黄山有一块巧石,站在这边看,是“金鸡叫天门”,换个角度看,就变成“五老上天都”了。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说,从不同的角度望庐山,各有美妙的景色。读这首诗,对我们采写新闻报道要重视选择新闻角度,颇有借鉴意义。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具有多面性,即使是同一件事物,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反映;角度不同,其  相似文献   

9.
文章中描写的声音,只能通过两个步骤让读者感到。第一步是写出与声音有关的而又是读者所熟悉的事物,第二步用这种事物引发读者的经验,而“补”出要写的声音的声响。这样,读者才能从无声的书中“听”到声音。这里重要的是:这有关的事物读者是否熟悉,熟悉了,效果明显。二是能否善于调动读者的阅历。这一点,写作者必须了解读者。声音的描写,最常用的有如下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摄取角度是调查报告的关键,怎样选择角度呢?笔者认为要做到“新”、“小”、“深”。一、角度要“新”,就是选择事情要典型,要及时准确。调查报告的生命力就在于新,及时掌握“气候”,见事早,发出快,而且又有一定的质量、那就会有生命力;对于“冷门”题材,独辟蹊径,也会以其独特角度取胜,这也是新。二、角度要“小”,有些同志写调查报告总喜欢写得全面一些,角度搞得大一些,以为这样的调查报告,宏观指导强一些。其实,角度选得太大,难以把握,容易写得杂乱,条理不清,易犯什么都谈、而又什么都谈不透的毛病,从而从根本上失去  相似文献   

11.
这篇文章我一直有写的念头,但却又一直不知如何落笔,因为仔细思量,意思实也平平,无非想表示一下对“新闻”与“宣传”的一点看法,而这个见解其实早有人作过“狗咬人”、“人咬狗”的生动表述。不管这个表述有什么缺陷,但它却揭示了作为“新闻”的一个要素,即“异常性”。我想说的是,比较平常的事物或者当然之理上了报纸,这种报道  相似文献   

12.
多家媒体的多名记者面对同一新闻资源(比如会议、事件、人物等)进行采访所产生的新闻称为“同源新闻”。由于同源新闻的来源相同,所以极易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实践告诉我们:同源新闻也能写得“出彩”、产生精品佳作,关键是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要有从新闻资源的“相同”中寻找“不同”、从“一般”中发现“特殊”的真本领,写他人未写的角度,发他人未发的声音。慧眼识珠——“看”出来的名篇同题新闻如何战胜和超越对手呢?记者的一双眼睛,对事物要有独到的观察力、很好的透视力和真假是非好坏的鉴别力。有这样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13.
以此为题写这篇文章,是由我出的一本书想到的。这本书名为《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1998年7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选辑在书中的78篇文章,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新闻写作的经验教训。新华出版社、中国新闻书店在向读者介绍这本书时写道:“本书与已经出版的诸多专门谈写作之类的书相比,别有独到之处:既有见报稿,又有原稿和评析,读者可以从两稿对比中研究、探讨新闻写作之功和编辑运斧2道……。”引用这段话,并无“王婆卖瓜”之意,而是想以此说明,这本书可以为记者、通讯员总结自己写新闻的经验教训提供参考和借鉴。从编…  相似文献   

14.
新闻角度谈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又称作“视点”、“观点”、“观察点”等。文学艺术创作讲究角度,新闻写作同样重视新闻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人们日常的语言和文字交流中,角度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事,说法和表述不同,效果各异。清朝湘军统帅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  相似文献   

15.
因报纸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言论的分量、影响也因之而不同,这不言而喻。党报言论优势地位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这种优势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倘忽视引导舆论、指导工作,一味迎合读者,“你愿看什么,我就写什么”,那是舍本逐末;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抱着“写不写在我,看不看在你”的消极态度,同样不能赢得读者,难以收到宣传的实效。 党报言论要旗帜鲜明,导向正确。宣传是一门艺术。要增强党报言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必须研究读者,服务读者,最终赢得读者。这是个业务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因而有必要从读者的角度,对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事物都是多侧面的,从不同角度去看,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我们从事新闻报道亦是如此:同样的新闻事实,往往因选取的角度不同,有的稿件显得面黄肌瘦、弱不禁风;有的稿件则血肉丰满、活灵活现。因此,一旦发现了可报道的题材,只有选准"最佳"的新闻报道角度,才能把新闻写透写活,使读者喜欢看。那么怎样选取新闻的最佳角度呢?要打破只从正面看事物的老框框,善于从侧面选择角度去表达事物看待一个事物,从正面看是一个模  相似文献   

17.
刘永浩 《新闻窗》2012,(5):46-46
“角度”既不属于主观能动方面,又不存在于客观事物当中。只有当人们进行思考时,才有了“角度”可言。因此,角度是指人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侧重点。那么,新闻角宦就是记者报道新闻事物的出发点,以及由此看到的新闻事物的侧重点。换言之,新闻角度是指新闻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  相似文献   

18.
王志 《新闻知识》2002,(7):40-41
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写作角度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记者在采访完毕之后,常常面临一个犹豫不决的问题:“这篇报道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来写?”这表明,同样的题材是可以采取不同的角度来写的,并且随着角度不同,新闻报道所产生的效果也会有差别。记者当然愿意选取表达效果好的写作角度。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专题摄影(有人叫它“系列摄影”、有叫“组照”、有叫“报道摄影”),它是通过多幅照片的组台,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表现一件事、一个社会热点,一个平淡而又感人的故事,使读者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变化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和逻辑联系的多幅照片来阐明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由于新闻事物具有联系的多重性,同一个结果可以从多方面去寻找原因,同一个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报道。因此,选择最佳报道角度便成为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经济新闻要做到引人入胜,必须认真选择报道角度,以求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角度”一词,源于摄影,原指拍摄的视点。人们站在不同的方位、从不同的视点观察同一个事物,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正如宋代大诗人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