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在完成之后的处置情况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均有交待。《自序》曰:“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报任安书》曰:“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自序》所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名互文见义。前者称“藏”,即藏本,后者则应是传本。《报任安书》谓“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案:“通邑大都”指京师),正与《自序》“副在京师”相互发明。又,“在京师”者既称“副”本,“藏名山”者则应是正本。可见《太史公书》原有正、副两本,正本…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报任安书》修辞手法运用出色,值得认真分析、总结,其中婉曲、引用、排偶、比喻等代表了汉初修辞运用的最高水平,为汉语修辞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报任安书》也反映了司马迁强调“情欲信,辞欲巧”和“综合”的修辞观,对汉语修辞学研究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谢红英 《现代语文》2008,(9):122-123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在这封信里,司马迁用无比激愤的语言,表达了自己遭受宫刑后极端痛苦的心情,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在情感上激愤沉郁,意志上坚定不屈。语言上将叙事、议论、抒情交融为一体,修辞手法运用浑然天成,辞气沉雄,磅礴激越,感人之至。虽然《报任安书》末收入《史记》,但却是学习、研读《史记》必不可缺的一篇文章,具有宝贵的思想价值和语言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人司马迁,以一篇《报任安书》喊出了他内心的苦闷,这是一个伟大灵魂向世人发出的自白。文中他以自我否定的方式肯定了自我,以发愤著书的方式进行着美的抗衡,为此他不但超越了死亡,而且终于超越了自我。这是司马迁为自己抒写的传记,其中包含的人生意蕴是极为深广的。《报任安书》的思想内蕴必将“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相似文献   

5.
l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写道:“磋乎, ______!”热情歌颂了农民起义 领袖志存高远的胸怀。 2.出自《项羽本纪》的成语“_____, ______”,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装作 和平无事,实则想乘机害人。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_ __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异 也。”表明了一种为了某种信念、原则可以不 惜牺牲自己的生死观。 4.《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_______;屈原放逐,__;左丘失 明,一一____;孙子腆脚,____;不韦迁 蜀,___;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作者在这里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司马迁的《史记》和《报任安书》入手 ,结合其人生经历 ,指出司马迁的作品呈现出“爱奇”的审美情趣和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7.
吴凯 《成才之路》2012,(2):13-I0008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前者见于《史记》;后者见于《汉书》,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六册有《报任安书》节选)中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的观点,其文云: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  相似文献   

8.
《报任安书》一文历来被当成研究《史记》与司马迁的重要文献,选入中学课本后,一直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可学生对本文行文思路和感情脉络的理解历来不那么清楚,时代、人生经历甚至“节选”等诸多原因都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我曾尝试将《太史公自序》(以下统称《序》)与《报任安书》(以下统称《书》)比较阅读,发现有些难以理解之处会处理得很好,学生对司马迁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分析司马迁《报任安书》全文,着重说明其“反覆曲折”、“蓄缩变化”的特点,以《汉书》、《文选》为参照诠释文中的难点与歧义,兼及对目前流行的几种《古代汉语》教材做出比较。  相似文献   

10.
蒙雍香 《教育》2012,(18):58
大方之家都认为《史记·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两文是《史记》中最能体现司马迁思想与精神的经典之文。要研究司马迁的思想和《史记》的内蕴,不可不先必读《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学习了《报任安书》一文之后,笔者感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司马迁的爱和恨的思想。他的这种爱和恨隐晦而不可直言,因为"有些话是司马迁不愿说而不能不  相似文献   

11.
<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见于他写给友人的回信即《报任安书》中,同时也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报任安书》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经典之作,作者发语酸楚沉痛,将叙事与说理融为一体,语言上交错使用长短句,并以排比、对偶句穿插其间,使文章更富于感情色彩。其中表达“发愤著书”说的一段文字,历来为后人所称道,为下文论述方便,此处不妨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一篇重要的作品,对了解司马迁的思想状况和《史记》的创作缘起等有着其他篇章难以替代的作用。如果把它放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宏阔背景中去考察,笔者以为,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及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与之“文”虽相远而“道”颇相近,进行求同辨异的比较阅读,一定可以增加对作品的感悟。这三篇文章分别提出了“发愤之所为作”、“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的论断,言殊而意近,可谓一脉相承。不过各自论述重点又有所不同,且后文都在前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创新,因此又皆为名篇。先请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对于“刑不上大夫”这句话,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没有注释,教学参考书上的翻译为:“《礼记》中说:‘对大夫不能用刑。’这是说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节操。”  相似文献   

14.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相似文献   

15.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力作,选入高中语文人教社新教材第六册。本文是了解司马迁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献。作者借给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了自己受宫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向被称为千古奇文,曾引发史学家们对司马迁与任安关系的极大兴趣。千载之下,人们无不为他《报任安书》中激越奔放的气势与情感所激动所感奋。文中“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语也广为传扬。信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认为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史记》研究专家程金造先生的《史记管窥》曾以十分动情的语言来描述司马迁与任安的关系,“司马迁对知友不幸之遭遇,一片痛惜难言之情”,在“涉旬月,迫季冬”中,“六字吞吐,低回哽咽,真是对知友的无限悲痛,含涌在内”。《史记》研究权威张大可先生亦…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节选)一文,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句中“绝甘分少”,各注情形如下:颜师古注:“自绝旨甘,而与众人分之,共同其多少也.”(《汉书》卷六二)  相似文献   

19.
《报任安书》(又名《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学课本节选了该文,其第二、三两段主要申诉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手法,阐明了生死观,说明自己所受的是极辱,举例论述即使是王侯将相,若不能于受辱前自尽死节,同样会丧失人的尊严,从而间接地揭露了封建狱吏的残酷与黑暗。  相似文献   

20.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在《史记》之外的一篇不可多得的名作。在研究司马迁晚期思想方面,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是两千多年来,一直未能就其写作年代作出确论。 《汉书》的作者班固和《昭明文选》的编者肖统等,都主张司马迁作《报任安书》(以下简称《报书》),是在任安从益州刺史任上因罪下狱之后。隋、唐、宋、元各代学者均未对比说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