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英国的村庄荒废现象由来已久,早在中世纪晚期就已开始出现,到了近代早期尤为引人注目。近代早期的村庄荒废现象有其鲜明的特点:村庄虽然荒废了,但农业产量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却有了显著提高。究其根本,近代早期的村庄荒废现象是土地产权变革的结果,引发了新型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农场形成,使原来的村庄聚落形态发生了改变,促进了英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近代英国的农业曾是世界上最资本主义化的.它在君主立宪制度的保护下,通过农业革命即土地革命和耕作集约化而发展起来,客观上较好地发挥了基础的作用,使英国最早发生和最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世界工业霸权.到19世纪末期,英国农业衰落了,工业霸权也因此丧失.近代英国农业的兴衰与工业兴衰的关系,证明了发挥农业基础作用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宪政制度是在私有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土地法的历史演进,不仅反映了自身的发展变化,也能从中把握宪政共和在英国孕育成长的过程。封建地产制度直接塑造了英国的议会制度并且保留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中世纪晚期的产权革命又将资产阶级推上了历史舞台,最终促成了宪政共和制度在英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圈地运动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是英国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圈地运动为英国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同时也进一步瓦解了英国的封建制度一以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的庄园制。传统的观点否定了圈地运动的积极意义,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规点出发评价了圈地运动在资本主义发展史和英国城市化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16世纪英国凯特起义以反对圈地为目标,表达了农民对土地产权变革的抗拒。然而,通过对凯特起义《请愿书》进行详细解读,发现不同阶层的农民因各自利益的差异而对土地有着不同的诉求。其中,富裕农民要求建立明晰的土地产权,保护有益于自身利益的圈地;下层农民要求维护习惯保有,对其征收合理的地租和入地费;他们二者联合起来对抗领主,与其争夺公地使用权。从凯特起义《请愿书》入手,可以了解16世纪英国农民真实的地权诉求,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认识社会转型时期英国的土地产权变革。  相似文献   

6.
敞田制是中世纪英国基本的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土地以条田的形式呈现且分散分布是敞田制的自然形态特征;土地的个人占有与公共利用是敞田制的基本内涵;庄园习惯法或村规民约是敞田制运作的基本准则.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敞田制特有的农牧结合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的肥力,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对社会弱势群体也起到了一定的慈善和救济作用.  相似文献   

7.
土地产权——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而“中国的农民问题,就是一个土地问题”(毛泽东语)。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我们所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从民主革命、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到家庭承包经营,无不与土地问题直接相关。土地问题不仅影响着农业、农村及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国家、政府与农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代早期英国开启了一场从模糊的混合土地产权到明晰的私人土地产权的变革,这场以圈地运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变革,对当时仍是以土地利益为核心的英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基督教神学思想、共同体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16世纪英国涌现了一股反对圈地的社会舆论。随着17世纪个人自由和个人财产权利成为社会的核心理念,社会舆论逐渐转向支持圈地。17世纪中叶,英国废除了封建土地保有制,私人土地产权初步确立,关于圈地的舆论从此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9.
董大业 《历史学习》2003,(11):12-13
人教社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8页说:“随着制呢业的发展,羊毛需求骤增,在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贵族地主圈地养羊,大肆圈占农民的土地……”。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够全面。实际上,对英国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农民的组成及与土地关系的问题,我国学者和他们所转达的外国学者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现介绍如下:1.人数较少的“自由持有农”。他们拥有一块自用的土地。但自由农民领种的不是自有土地,他们仍然领种封建主的土地,是“享有自由身份的农民佃户”。2.人数较多的“公簿持有农”。他们自己没有土地、绝大部分是农民租佃者,他们持有…  相似文献   

10.
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基本的生产资料,而且是唯一的生活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农地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端导致农民土地产权缺失,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构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分析农民土地产权缺失的原因,构建新的农地产权制度的框架,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德尔菲法对各个阶段的农民土地产权强度进行了定量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C-D生产函数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农民土地产权强度与农业产出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其弹性系数为0.106;农民土地产权强度与农业产出之间呈倒"U"形关系,当农民土地产权强度为88.8左右时,农业产出达到最大。现阶段,农民土地产权强度还低于该数值,需要进一步加以提高。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不断采取措施增加农民土地产权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绩效。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72):26-27
关于英国圈地运动的历史特征,如果将关注的焦点仅仅放在圈地的方法上,那么是远远不够的。区别于传统的小农业,圈地运动在土地经营方式、经济驱动力和生产经营方向上的变化,构成了其独特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3.
张兵 《新高考》2007,(4):26-29
1.理解、掌握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处于航运中,(2)便于开拓海外贸易,积极进行殖民掠夺。(2)国内出现圈地运动(3)都铎王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统治,鼓励发展工商业,进行宗教改革。(4)打败西班牙海军,建立了海上霸权。  相似文献   

14.
从农民土地产权强度视角分析中国农地制度的演变路径,可以发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制度赋予农民的土地产权强度最大,短期内绩效较好,但长期存在一定弊端;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制度赋予农民的土地产权强度最小,制度绩效最差;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赋予农民适度的土地产权强度,制度绩效显著。未来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逐步增加农民的土地权利,保证农民获得更加合理化的土地产权强度。  相似文献   

15.
清末,南通的工业革命引动了在苏北的大规模的圈地运动。至民初,大批仿照"泰西"的垦牧类公司已在苏北涌现,新兴资本集团在苏北圈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植棉以为棉纺业提供原料,其与为养羊以为毛纺业提供原料的英国式圈地的功用相同。因资方对原住民采取了较明智的体恤政策,使苏北避免了英国式圈地运动中大范围的血腥镇压。苏北的圈地运动也改造了广大的农村社会而加速了其近现代化的进程。作为形态较完整的英国式产业革命体系的阶段性成例,其对中国近代史、对中国的现代化命题的研究等等,都有很高的标本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它是英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圈地运动改变了英国当时的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它对农民的影响表现为:一方面是一批农民流离失所的祸首,另一方面是一部分农民翻身的机遇。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核心是鼓励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实现规模经营。圈地运动时期的英国虽与我国在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社会环境等方面有较大不同,但其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实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实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十五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圈地运动,是将分散的小土地经营整合为大规模的农场经营的运动。它给后世或他国进行传统小农业的商品化、农场化改造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经验。本文着重从当时的市场可行性,英国贵族地主土地观念的更新,以及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三个方面,论证了圈地运动成功的原因,并从中揭示出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系统地论述英国圈地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后果,并指出这一长达几个世纪的圈地运动构成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是其主要的方式,英国在圈地运动中跨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此文首先指出英国早、晚时期圈地运动的历史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其次,具体分析了不同时期圈地运动的不同特点,并介绍了近些年来英国史学界对圈地运动的一些新观点、新史料。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意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三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社区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68.0%的农民的土地价值意识非常强烈;45.3%的农民的土地产权意识非常淡薄;71.9%的农民的土地依赖意识非常淡薄;城市化是农民土地意识变迁的根本动力;当前农民土地意识变迁在总体上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理性实用主义”等特点;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民土地意识变迁的根本原因;土地的相对效益、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民的文化程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民非农就业质量等也直接影响着农民土地意识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