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好绿的一片叶———记寻乌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刘承训红斌寻乌县教师进修学校刘承训校长是一片好绿、好翠的树叶。刘承训同志1969年毕业于江西省委党校理论部本科班,本是块“当官”的料,但他却做了教师。他坚信,教书同样可以成就大事业。从大学出来,他当老师、教研...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了在讲课时讲得准确,条理清楚,既有重点又有系统性之外,必须注意启发和诱导学生的思维。下面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问”、“议”、“讲”、“看”、“练”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问”,揭露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前提,问,就是提问题,就是揭露矛盾。那么何时“问”、问什么才合适呢?我认为:①为了引入新课,学习新知识时需要利用的旧知识可以问,其目的是扫清在传授新知识时遇到的障碍。②在运用实物或教具时,待学生观察后可以问,也可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简单的等分除法的意义;会解简单的除法文字题和应用题;直观地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教具学具准备:实物图、小棒、小圆片等。教学过程:一.操作实践,领会“平均分”的含义。1.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把一定数量的实物分成几份,每份同样名,这样的分法就是“平均分”。再  相似文献   

4.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低年级概念教学中,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概念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往往对概念的理解模糊,对概念的掌握不牢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抓好概念教学的训练.下面谈几点具体做法.1、直观演示训练.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物、模型、图画等教具的直观演示作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去认识、去学习.这样,学生易于掌握概念、巩固概念.如,教学“倍”这一概念时,可这样训练:首先教师利用计数器进行演示:拨红珠2个,白珠4个2个,再把白珠和红珠相比较,红珠是1个2,白珠是4个2,则白珠的个数就是红珠的4倍.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正确理解两个数量  相似文献   

5.
案例:教师在讲授《春联》时,文中有一幅春联这样写道: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教师问:“谁喜欢这幅春联?”全班只有两个学生举手。教师并不着急,面带微笑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朗读这幅春联。在抑扬顿挫的语调里,学生一边聆听,一边遐想。教师又问:“听了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说:“我看到小草发芽了,绿绿的。”有的说:“我看到杏花开了,红红的。”还有的说:“我好像闻到杏花的芬芳,蜜蜂在辛勤地采蜜。”教师适时出示了一幅动画:碧绿的芳草地,飘逸的杏花雨,蓝天白云,小鸟依依。抒情的音乐,动情的朗诵,使得学生个个屏…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必须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那么,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呢? 一、形象法。此法是教师把抽象的识记材料予以直观形象化来帮助学生记忆。例如讲“比多”、“比少”这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直观图,说明两数比较,把相等的部分去掉,多出的部分就是比多,相差的部分就是比少。如:  相似文献   

7.
张立 《地理教育》2010,(7):38-39
初中地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原因众多,但地理学科内容抽象、脱离生活实际、理论空洞是重要的原因。地理教师有责任让地理学习更简单、更有趣,实物演示就是一种可操作的有效方法。实物演示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其最大特点就是直观,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四种方法帮助学生弄懂题中的名词术语。一、直观演示法在低年级,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在讲解某些名词、术语时,常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具进行演示,启发学生思考,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1.实物演示如教学“把6个桃平均分在2个盘里,每盘几个?”时,首先出示6个桃、2个盘子,然后问:“根据题目的要求,桃应该怎样分?”学生回答:“平均分。”又问:“什么叫平均分?”学生回答不确切。我就按题意演示一遍,让学生看到最后两个盘子里都分到3个桃子。再引导学生得出“平均分”就是“每份都同…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种草,骆驼草。在拥有25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柴达木,大部分地区只长这种草。骆驼草,说它是草,它像灌木,有着硬硬的枝干;说它是树,它的株身低矮得几乎贴在地皮上。它就是它:枝一冒出地皮就长满了叶。叶子也不同寻常,青叶像绿豆,老叶像赤豆。一团团、一丛丛,簇拥着连成一片,又一片。它们不算美,经不起“婆娑”、“茵茵”之类溢美之词的恭维,可当人们乘车在戈壁滩上奔驰一天仍然处在一片茫茫之中时,远远行到似花非花,似草非草的一片片红和绿,焦渴的心田一定会得到  相似文献   

10.
阎笔画具有简约而又直观形象的特点。把简笔画恰当地运用干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边讲边画,可以形象地传达出教学内容,而学生视听结合,听来生动具体,容易理解教学内容。一、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可惜助实物或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教师事先找实物.制作图片又比较困准,若采用简笔画则既容易又省时。有些词语很抽象,教学时老师边画简笔画,边作适当的讲解,学生既看又听,便能很好地领会词义。如教学《草原》中“勾勒”一词,可以让学生看老师用线条画出物体的轮廓就是“勾勒”。“翠色…  相似文献   

11.
眼前的时光     
有一位教师,花了半小时告诉学生关于地狱的恐怖,然后他问学生:“有谁想要下地狱?” 没有人举手,教师感到很欣慰。他又花了半小时,告诉学生极乐世界的美好,然后问学生:“有想去极乐世界的举手!”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我的家》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教学时既要注意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兴趣,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让学生由模仿到创新,扶放结合,循序渐进,学会交际方法。【教学目标】1.能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的家。2.在互问互答、互说互评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3.学说普通话,说话时态度大方,听话时认真,有礼貌。【课前准备】老师:一张自家的“全家福”照片,红、黄、绿三色五角星,小红花,一顶皇冠,实物投影仪。学生:每人带一张“全家福”或家庭成员的照片。【教学流程】一、听一听,明确要求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一…  相似文献   

13.
眼前的时光     
有一位信佛很虔诚的教师,时常在课堂上灌输小学生对佛教的认识。一天,他花了半个小时告诉学生,关于地狱的恐怖,然后他问学生:“有谁想要下地狱的举手。”果然没有人举手,教师感到很欣慰。然后他又花了半小时告诉学生极乐世界的美好,他问学生:有谁想去极乐世界的举手!”大部分的  相似文献   

14.
今天是元宵节。中午,我兴致勃勃找出去年的兔子灯,看了看,觉得架子还不错,就是皱纸显得旧了些,便对儿子说:“我们再糊个新的、漂亮的兔子灯,好吗?”“好啊!”儿子很高兴,围着我和兔子灯转来转去。我又问:“你喜欢什么颜色呢?”“红的绿的。”儿子不假思索地回答。  相似文献   

15.
1.实物直观。教师出示正方形实物,让学生通过惑知,奠定形象思维的基础。然后要学生回忆、搜索生活环境中的正方形实物,让他们头脑中的形象思维得到发散。这一搜索过程,实质上就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 2.教具演变。教师出示一件简易的长方形教具,“长”由一节管状杆(管长等于宽)和一节能伸进管内的滑动柱状杆相接而成,从而使这长方形的“长”,可长可短。做成的教具如下图所示。演示时,先让学生观  相似文献   

16.
往事如风     
今天,收拾屋子时,无意中翻出了那本书,看到它,心中不禁一颤。翻开布满尘埃的扉页,几片枯黄的杏叶飘落了下来。我小心地拾起因岁月的流逝变得枯黄、易碎的杏叶,思绪已飘到了几年前那如风的往事里。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孩童,不懂分别的滋味,只觉得每天和朋友在一起,那便是快乐。一次春游,在一片杏树林里,我望着满山的杏叶,就像进入仙境一般,心中顿时欢喜了,好想采下所有的杏叶,把它们珍藏。朋友走过来问我是不是喜欢,我点了点头,于是她便走到一棵杏树前,为我摘取了一片片嫩绿可爱的杏叶。那时的她也不过是个孩子,每次摘杏叶的时候她总是跳着去摘,…  相似文献   

17.
曾伟鸿 《考试周刊》2012,(22):60-60
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方面是老师问学生,另一方面是启发学生问老师。后者是所谓激“问”.而激“问”又常常要教师先用提问的方式去激活学生思维。因此,数学教师的提问艺术显得比其他任何学科教师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一位教师板书课题后用醒目的红粉笔在“错”字下面画了一道横线问:“这句话是方志敏同志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小段,并板书了重点词语。接着教师又在“错”字下面画了第二道横线,问:“为什么说敌人想‘错’了呢?”随着教师的指点,同学们默读第二小节并回答问题。黑板上出现了描写敌人第一次搜身的两个动词和两组表示结果的关联诃语。最后教师又在“错”字下面画了第三道横浅,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边划边议描写敌人第二次搜身的动词和方志敏同志痛斥敌人的言语、神态,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今的课堂又步入了新的怪圈。课堂上大问套小问,一问接一问,不把学生问个垂头丧气,不把课堂问成“静静的顿河”,教师绝不罢休:这是为什么?就是教师对学生读书的理解不放心。  相似文献   

20.
一、是墨守成规,还是尊重学生思维方式?案例“: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出示练习题:绳子上晒了12条毛巾,小红收走了一些毛巾后,还剩下9条。小红收走了几条毛巾?要求学生补充算式12-()=()。很多学生读完题后,不假思索地写下12-3=9的算式,并自信地举起了手。教师走过来一看,毫不犹豫地给了学生一个“×”,学生纳闷“:就是这样呀,怎么会错呢?”《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上片断中,执教教师(也包括我们很多教师在内)的标准答案是12-9=3,为什么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