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下半身"诗歌创作与身体写作都是以身体感受为写作源泉,以身体感受为内驱动力,表达来自内心深处的欲望.女性用自己的身体为武器,从女性自身的感受中寻找女性特有的话语,抗拒男性话语权.而"下半身"诗人则是对主流意识文化的抗拒,但是"下半身"诗人没有将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没有使身体写作完成文学性的诗学转换,而最终滑向了纯粹的肉体写作.  相似文献   

2.
对待"身体写作",我们不该把它"神圣化",也不该把它"妖魔化",应以冷静的眼光来审视"身体写作",以求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这一文学现象."身体写作"的初衷是对男权文化的解构和颠覆,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身体写作"非但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而从男权文化中突围,反而成了男权文化的俘虏.中国的女性文学如果要健康发展,不能仅仅拘囿于"身体写作".因为"身体写作"关注的毕竟只是人的身体,而非人的灵魂,所以精神的缺席,就导致了神圣和诗意的缺失.只有不断探索,中国当代的女性意识才能建构,具有真正女性意识的中国女性文学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6,(3):34-40
"下半身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末重要的诗歌写作与文化现象,他们通过身体的去蔽与在场体验,以文学审丑颠覆传统的审美话语,不断打破既定的文学、思想秩序,走向了存在自由与精神解放,但其一味的口语化、欲望化书写也暴露了"下半身写作"的虚无主义倾向与语言的粗俗化、色情化的趋势,对当代诗歌书写易产生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埃莱娜·西苏的"身体写作"理论,诞生于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它以反抗和颠覆男权文化秩序为目标,它的目的在于解构以男性为主体而对女性身体的绝对控制,建构一种新的女性思维方式和书写规范。  相似文献   

5.
“身体写作”与女性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待“身体写作”,我们不该把它“神圣化”,也不该把它“妖魔化”,应以冷静的眼光来审视“身体写作”,以求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这一文学现象。“身体写作”的初衷是对男权文化的解构和颠覆,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身体写作’’非但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而从男权文化中突围,反而成了男权文化的俘虏。中国的女性文学如果要健康发展,不能仅仅拘囿于“身体写作”。因为“身体写作”关注的毕竟只是人的身体,而非人的灵魂,所以精神的缺席,就导致了神圣和诗意的缺失。只有不断探索,中国当代的女性意识才能建构,具有真正女性意识的中国女性文学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忽略身体、藐视身体的历史,在过去的文学写作中,身体一直处于不在场状态。如今,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使身体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涌现出了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第一代"身体写作"以激进的写作姿态对传统社会的男权中心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反拨,而以卫慧、木子美等为代表的第二、三代"身体写作"由于其低俗的文化品位和商业目的,背离了反抗男权社会,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最终走向文学的堕落。只有坚持身体灵与肉的统一,才能使文学回归其本质。  相似文献   

7.
身体写作在女性主义看来,是一种将文本与生理的愉悦紧密联系起来的写作方式,而在以消费文化为主导的后现代语境中,由于对身体新的哲学认识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身体转化成为新的美学对象,形成身体美学。在女性主义和身体美学化的双重语境下,身体写作具有如下内涵:一是身体写作是女性主体确立的一个标志;二是身体写作并不是要用物质的身体来取代语言的创造,而是一种女性对话语权的争夺;三是身体写作把私人领域转化为公共领域,从而与他者建立联系;四是身体写作使身体成为本体,形成新的身体诗学。  相似文献   

8.
埃莱娜·西苏的“身体写作”理论,诞生于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它以反抗和颠覆男权文化秩序为目标,它的目的在于解构以男性为主体而对女性身体的绝对控制,建构一种新的女性思维方式和书写规范。  相似文献   

9.
从文本出发,解读了“知识分子写作”代表诗人西川和“下半身”盟主沈浩波的同名诗歌《一个人老了》。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比较,结合知识分子诗人和民间诗人的论争来探讨这两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由此为例浅探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在当今诗坛各有诟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躯体写作"是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产生和西方女权运动密切相关。19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传入中国,"躯体写作"对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女权运动背景的缺失和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使中国当代女性的"身体写作"背离了西方女性主义者提出的"躯体写作"的初衷,甚至走向了故意迎合男性文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中的身体写作已不同于80年代中后期那种单一意识形态性质的身体写作,而是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断裂、转型与分化,呈现为一种多元化的写作态势。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的话语形式,即作为非意识形态性质话语的后现代个人化追求快感游戏的青春写作、作为真正女性话语的原生态意义上的诗性身体写作、作为躯体话语的对抗技术主义异化意义上的先锋写作。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诗歌中顾城、第三代诗、海子的诗歌写作。他们分别代表了80年代诗歌写作的不同阶段,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中的“提喻写作”综合型写作的话语特征,这对于当代诗歌写作有着积极的建构意义与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讲运意。总之,沈义父的作词标准是讲下字用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14.
诗谶作为诗歌阐释方式之一,注重对诗歌作品的创作根源、诗旨内涵以及诗人的背景资料、创作心态进行描述和探询,因此,它对诗人具体的诗歌创作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宋代诗谶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可以藉以发现其与诗歌创作和诗学批评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可对宋诗特色的形成有一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内涵因整个社会的急剧“转型”而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理性启蒙为核心动力的文学话语开始逐渐被以欲望叙事为旨趣的文学话语所侵蚀和替换。作为时代敏感神经的诗歌,感知、承受并见证了这一当代社会的精神震荡与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写作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诗人与底层之间似乎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种暧昧的主客体关系,真实的底层往往被诗人们改写或遗忘。随着新世纪以来从自身经验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的底层写作进入新诗场域,重新绘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诗歌地图显得尤为必要。更为重要的是,底层诗人的写作在结合诗艺探索和重构底层主体性方面所取得的实绩,将让我们从文学史角度反思学界对于底层写作的本质主义看法,重新发现诗歌底层写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讲运意。总之,沈义父的作词标准是讲下字运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坛主要活跃着四个写作群体:主旋律诗歌写作群体、“知识分子写作”群体、“民间写作”群体和“边缘性写作”群体.在历史总体性解体的情势下,诗歌写作的题材一步步转向边缘的、幽暗的、具体的、形而下的领域,具有碎片性质.为了整合新的写作资源,诗人们纷纷调整自己的写作立场和诗学趣味,开始以个性化的抒情方式介入复杂的现实生活,使得当代诗坛呈现出一种诗歌美学形态多元共生的繁复局面.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伊沙、侯马、臧棣、沈苇、冉冉、杨晓民等的诗歌则在不同的向度上展示出了90年代以来的诗歌写作实绩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