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明代中叶,统治文坛的是前后七子。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卑视当世,盲目崇古,对当时文坛产生了恶劣影响。到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对复古派“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李开先昆仑张诗人  相似文献   

2.
明代诗文复古思潮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诗文领域里的复古思潮,是贯穿整个明代文学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从“吴中四杰”到“前后七子”,都以复古相标榜,活跃于文坛一百余年。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归因于明代文人的“嗜古”、“好古”。略加探索,不难发现,其后蕴藏着广阔的历史与现实的动因以及文学价值观念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叶,前后七子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他们以“复古”为旗帜,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口号,取代了“台阁体”在文坛上的统治地位。但是,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只不过是“拟古”二字而已。他们极力推崇先秦两汉散文、汉魏古诗和盛唐近体诗,认为以后的诗文则一代不如一代。因此,他们一切唯古人是尚,摹拟得越象越好。这就必然损害了真情实感,使作品缺乏新意、矫糅造作。正如谢棒在当时就指出的;“处富有而言穷愁,遇承平而言干戈,不老曰老,不病曰病。”这次复古运动给文学带来了  相似文献   

4.
李东阳认为诗必有“格调”,看诗要由“格调”下手。但他并不主张摹拟,而是力求诗句的自然匀稳。前后七子则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力攻东阳,嫌他软滑。李东阳这祥,专讲“格调”,不注意情理;七子之徒,自视甚高,雄傲一时,这不能不产是明诗不如宋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魏源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清代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在经学方面,他著有《诗古徽》和《书古徽》。《诗古微》和《书古微》都以“古徽’为名,表明他对《诗经》和《书经》阐发的是古代今文经学家的微言大义.《诗古徽》是为了发挥西汉齐(辅固)、鲁(申公)、乾(韩婴)三家对于《诗经》的古义,而对于汉毛公《毛诗)和后汉卫宏《毛诗序》、马融《毛诗博》、郑玄《毛诗笺)有所訾议。《书古微》是为了阐发西汉伏生、欧阳、大小夏侯的古义,而批驳马融、郑玄古文经学“凿空无师傅”的“肥说”。两书的目的,都是为探讨西汉今文经师的师承与…  相似文献   

6.
明亡后,钱谦益对以前后七子及末流为代表的复古派进行了品评。钱氏对七子派四大领袖人物表现出不同的品评态度,对李梦阳、李攀龙批判否定,对何景明、王世贞同情赞扬。这种差异性的品评态度体现出钱谦益欲廓清文坛弊病,构建正统诗道的意愿。  相似文献   

7.
吴承恩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为了进一步发掘《西游记》思想艺术的价值,本文拟就现存有关资料,对吴承恩的文艺思想作些粗略的探讨。一吴承恩生活的时代,“前后七子”正活跃于明代文坛。“前后七子”,是一个以反对“台阁体”文学为目标的复古主义的文学流派。明初  相似文献   

8.
吴澄是元代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在文学理论上面也卓有建树,其“唐宋七子“说对唐宋七位古文代表作家予以高度评价,确认了从西汉到唐宋的古文传承线索,体现了复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中提倡个性的创作追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唐宋七子“说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将唐宋古文代表作家予以整体性概括,是唐宋八大家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一、作者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博闻多识著称,尤以诗赋见长。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宋初的行卷古文存在“立则”和“开道”两种倾向。前者以王禹偁等人为代表,他们的古文多以“六经”为准的,试图为君臣定制定行为准则,展现出欲为帝王师的姿态。后者以柳开、张扶等为代表,试图希望以古文言说天地之道及仁义礼智信等“儒行”,继而使自己的古文获得与“六经”同等的地位甚至超越“六经”,达到成为“圣人”的目的。张扶等士子抱有“言天地之理不当使人易度易揣测”的想法,力图以古涩之语生成深奥的意义。把握这两种倾向,对于今人窥视当时的文坛以及理解“传道明心”等古文理论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本名苏轼,生于宋仁宗景桔三年(公元一零三六年)十二月十九El。眉州眉山县人。苏东坡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在宋代文坛上皆享盛名。后人称之为“三苏”。皆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书、画俱佳。是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但这位泰斗级写诗赋词的人物在一些场合竟也先后四次遭遇“难倒”的尴尬情形。  相似文献   

12.
杨慎(升庵)活动于弘治、正德、嘉靖年间,正是“七子”主盟文坛,倡言“诗必盛唐”之时,他提出上溯汉魏六朝之论,尤着意于六朝诗承上启下的作用及其清新妍丽的风格,以纠正“七子”的摹拟习气与粗豪诗风。与此相联系,在评价李杜上的扬李抑杜也表现出他崇尚六朝的倾向。他还肯定宋诗及初、中、晚唐诗的成就,以破除“七子”的武断之论。他还强调学识的重要性,以针砭唐诗派轻视学识的时弊。他提出了文与质、才与学相结合的美学观,形成了“渊博靡丽”的诗风。但他的诗论究其根本仍是一种以体制格调论诗的拟古理论,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应瑒论     
建安七子中知名度最低的大约要数应瑒了,曹丕在《典论·论文》里只提到一下他的姓名,评为“和而不壮”,此外就再也没有什么评说,《与吴质书》中则说“德琏(应瑒)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一个作家是不能单靠“美志”在文坛上、在文学史上立足的,所以今人述评七子,对应瑒的态度便相当冷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为七子中其余六人都立了条目,独无应瑒,即使是较详细的断代文学史,关于他也只有寥寥几行,说是“应瑒现存的诗量既不多,质亦平平无可观”,又说他写过一些小赋,乃是“短促的急就篇章”云。  相似文献   

14.
《诗》序列古之学者必读经传之首,唐柳宗元自述:“本之《诗》以求其恒”,“此吾所以取道之厚也。”中国历来注重对青少年可塑心灵的“诗教”,由此可见一斑。就现今中学教材中的古代诗歌而言,其数量虽不及古文,但精华风采,教化陶冶之功实有过之而无不及。时下各级各类考试皆重古文,师生力“耕”,急功近利,也是情理之中事,本无可厚非;不过,似觉“诗教”“随风潜入  相似文献   

15.
闲话文人     
近现代文学史上,喜欢动武的文人很多。 诗人、古文名家林庚白四岁能作文,七岁能写诗,被称为“神童”。柳亚子和他结识之后.非常欣赏他的旧体诗.认为他的诗“入木三分骂亦佳”。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文艺发展史上,明代前后七子掀起的文学运动,影响到弘治、正德、嘉靖近百年明代文坛,一浪推一浪。正如《明史·文苑传》说:“弘正之间,李东阳出入宋元、溯流唐代,檀声馆阁,而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斯一变。……迨嘉靖时,李攀龙、王世贞辈,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王李之持论,大率与梦阳、景明相倡和也。”这些记载,说明了前后七子掀起的文学改革运动声势和影响之大,但对于这一文学流派及其理论主张,过去多数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著作,都说成是复古主义、形式主义,有些还说什么“他们的作品都是‘古人的影  相似文献   

17.
侯方域是清初古文三大家之一,文章集有《壮悔堂文集》。侯方域的文章激情恣肆,想象丰富,是“才人之文”,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小说为古文辞”,反映了明清之际融传奇笔法于古文写作的风气。虽被正统看法所批评,却正是其创造力的表现。另外侯方域在矫正七子流弊和倡导唐、宋古文,在文风改革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清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与何景明成名后,由于在师古问题上对“古人之法”理解和应用存在着较大分歧,二人之间发生了激烈的论争。因何景明曾借用佛家语以“筏”喻“法”,主张“舍筏登岸”,史称“筏喻之争”。本分析了李何二人共有的囿于字句音声与修辞结构谈论诗“法式”的共同理论缺陷,试图从中手绎“七子派”总体上由复古陷入拟古的端倪。  相似文献   

19.
作为晚明党争的主体,东林党在晚明政坛上煊赫一时,然亦不废声诗,在文坛上多有建树,因其地域不同而风格迥异。其中三齐之地以冯琦、公鼐、王象春上承乡贤前后七子边贡、李攀龙等推尊古风,格调俊雅,声名远播,堪称齐地三彦。  相似文献   

20.
一、作者简介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博闻多识著称,尤以诗赋见长。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