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春平和刘震云都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作家,无论是在生活与写作的出走与回归方面,还是对于权力和乡土关系的探寻,二者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通过比较刘震云和李春平的创作机制与心理动机,挖掘在经历了经济转变和城市生活的洗礼之后,他们的本质诉说在哪里,创作之路究竟会走向何方,对于研究生长于农村、成就于城市的中国当代作家们具有切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广西作家东西的小说通过书写城乡文明的对撞,对乡土世界和乡村生活进行了省思,也对都市文明和都市日常生活进行了审视.同时,作家通过记叙因为生存空间的迁移给人类带来的困扰与抉择,从而揭开了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激荡.  相似文献   

3.
对“权力本位”的批判意识是刘震云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基点。并且,刘震云往往将批判的笔触由世俗的表层直渗入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深处,从而使他的批判上升到文化批判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李春平和刘震云都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作家,无论是在生活与写作的出走与回归方面,还是对于权力和乡土关系的探寻,二者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通过比较刘震云和李春平的创作机制与心理动机,挖掘在经历了经济转变和城市生活的洗礼之后,他们的本质诉说在哪里,创作之路究竟会走向何方,对于研究生长于农村、成就于城市的中国当代作家们具有切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故乡天下黄花》到《故乡相处流传》再到《故乡面和花朵》,刘震云的故乡系列小说带给文坛的不只是对生活和历史的戏谑和反讽,更多的是文本中蕴含的平民历史意识自身具有的独特文学价值,这种历史意识体现在文本中表现为作者与读者间、作者与笔下的人物之间平等的交流,平等的面对。这些平民的活动构成了正统的历史,而平民的历史意识让被载入史册的过去呈现出另类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河南作家乔典运和刘震云把幽默作为一种进行深刻反思的手段,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行为语言等的戏剧化处理,揭示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乔典运的作品多以寓言的形式,把深刻的思想包含在故事情节里,用冷静的语调表达一个富含讽刺的意义;刘震云的作品善于运用反讽、戏谑的语言,把严肃的事件戏谑化,以玩笑与戏拟的手段对历史重大事件进行重新叙述.  相似文献   

7.
刘震云的小说有一个中心主题,那就是着力刻画一系列争权夺利的灰色人物的精神萎缩,探讨他们如何在权力的重压下,最终为权力所左右,成为权力的奴隶,从而对权力做出深刻的讽刺和强烈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刘震云的小说有一个中心主题,那就是着力刻画一系列争权夺利的灰色人物的精神萎缩,探讨他们如何在权力的重压下,最终为权力所左右,成为权力的奴隶,从而对权力做出深刻的讽刺和强烈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故乡》是一篇以社会文明批判为主旨的现代小说。如果说五四小说的文化批判是以张扬个性主义、建构自我的现代主体性为目标,文明批判则与之不同,其目的是造就群体和社会意义上的新风尚、新习俗。福泽谕吉认为,文明不能从个人来论定,文明论不在于讨论个人的精神发展,而是讨论广大群众的总的精神发展。所以,从文明论视野来看,《故乡》的乡土叙事有不同于鲁迅其他小说所具有的启蒙主义叙事的特殊品质。这就是:文化批判作为思想批判关乎个体改造,文明批判作为社会批判关乎社会进步,以改变社会群体的生活习惯、生存方式为目的,二者具有不同的意旨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10.
刘震云的"故乡系列小说"在其写作道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具体文本而言,"故乡系列小说"不但体现了崭新的历史观念,同时,也呈现了全新的创作技法。在结合先锋的延伸与题材的选择,"历史"的反讽与民间的还原,语言的游戏与形式的重构以及乡土异化四方面内容的前提下,刘震云"故乡系列小说"带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全新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11.
刘震云继《一句顶一万句》之后,推出长篇新作《我不是潘金莲》,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写出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农妇李雪莲20年来执著于上访的故事。她希望借用这种方式摆脱"潘金莲的"骂名,重新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小说结构清晰,语言简练,表面上讲述告状的故事,实则折射了社会现象,讽刺了只为私利的各级官员,展示了百态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2.
在最需要诚信的今天,缺失真诚、失信于人已成为国人无奈的日常话题,刘震云针对信息时代因为手机带来的信任危机和情感状态的困境,写出了迄今自认为最好的小说《手机》,实现了对自己文学创作的一种超越。作为《手机》的电影编剧,刘震云同时还根据文化消费市场的需要,先写电影剧本再写小说,并把小说与影片捆绑一起推向市场,作为一个“触电”极为成功的小说作家,实现了小说与电影、艺术与市场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刘震云的“新历史”小说,与官方“正史”的描述迥异,提出了观照历史的新观念;从重新认识、反思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独特观照视角,表现了历史的另一种写法;以野史稗闻和凡夫俗子为表现对象,把历史进行寓言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原乡情结作为乡土社会的特定产物,呈现出对原乡的本能回归意愿,并积淀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根植于乡土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周作人作为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现代知识分子,双重文化的影响使原乡情结在他身上呈现出三个层次的心态:即寻觅家园的生命本能;理性与情感的纠结;精神还乡的孤独体验。  相似文献   

15.
鲁迅、刘震云历史小说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刘震云分别以小说和杂文的形式显示了他们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认知,并由此形成了历史循环观。在历史小说中他们又都从世俗化入手,以喜剧的方式解构正史的崇高;他们笔下的知识者形象“狂人”与小林皆构成了时代的卡里斯马典型,二者面貌有异,却显示了作家共通的精神血缘。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的抒情文主要见于寓言、辞赋、杂文和书信等类。由于身世遭遇的不幸,文中所抒多为憎恶、哀怨之情,风格冷峻凄郁,艺术上颇有过人之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刘伯温对宇宙、自然、社会管理建设、以及人生既有理论上思考又有身体力行的实践,从刘伯温生甲经历、功勋成就以及著书立说里梳理得出:成己而后利他,丰满的自我而后创造了社会价值,融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为一体是刘伯温的价值观,是高屋建瓴并且是具有超越时代性意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刘铭传与台湾铁路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铭传从御侮图强的目的出发,力主修筑台湾铁路,妥善解决资金短缺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台湾铁路的兴筑,便利了台湾的交通,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传播了近代化观念.刘铭传在台湾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文典与陈独秀都是近代皖籍著名的学者,两人一生的关系基本是亦师亦友。在长期的交往中,陈独秀对刘文典大力提携,而刘文典积极呼应和支持陈独秀早期各种活动。刘、陈二人最后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交往疏远。  相似文献   

20.
吴思增 《天中学刊》2005,20(4):77-79
刘禹锡是中唐富有创作成就的一位诗人。他身历贬谪,寄情巴楚,写下许多佳篇,《竹枝词》即作于此间。其诗反映了当地的山川形貌和风土人情,同时巴楚独特的民风又影响着诗人的心绪情感,诗中寄寓着作者的漂泊之感和凄凉幽思,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