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身体教育学”的沦陷与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的教育显示为“身体教育学”。“哥白尼革命”导致身体教育学的沦陷,脑袋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小。三场另类的“哥白尼革命”导致身体教育学再次复兴,教育由此而关注整个身体的生长而不只是关注脑袋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教育学在学科发展中遭遇了一些困境,特别表现在追求科学化的同时,忽视了教育的人文精神与关怀旨趣。要走出困境,教育学就要发生语言转向。发生语言转向的教育学逐渐摆脱实证科学的窠臼,走向生命关怀,关注个体的存在与沟通理解。语言转向的教育学意味着话语风格的转变,从实证范式转向诗化境界;意味着教育学语言境域的转变,从科学世界转向生活世界;意味着教育学语言体系的转变,从实体关注转向精神关注。  相似文献   

3.
教育因长期与语言打资产而不得不对语言的本体价值表达自己的意见,由此建议教育以及教育学应“善待语言”,肯定语言具有自我生成的本体价值,同时又有所保留地坚持在语言中“做事”,进而转向“行动的教育学”或“实践的教育学”,使教育学真正成为一种可能为教育实践和教育行动提供智慧的教育学。  相似文献   

4.
生存论哲学从作为特殊存在者的人之生存出发,探究人的存在并借此追问其他存在者之存在的意义。在生存论哲学视域下,教育作为生存的展开方式,是人自我建构、自我创造与自我实现的过程,生存构成了教育之"本体"。而哲学生存论的转向无疑引导着当代教育从崇尚"占有"到引导"生存"、从病态"适应"到寻求"超越"、从"制器"向"育人"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5.
两百多年来的教育学,总体上是西方话语体系背景下的教育学。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教育学已经越来越不能反映教育今天的特征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更不能反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成就、经验、道路和模式。建设世界一流教育学,必须实现教育学的历史转向:立足中国实际,立足时代特征,立足未来需要,实现教育学话语的领跑转向;实现教育研究的实践转向;实现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创新转向;实现教育学社会服务的高质量转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必须进行学术建制的改革创新,从单一垂直结构走向多元互动结构;形成相应运行机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影响力、体现引领力、展现未来性,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面临地位“边缘化”、知识“悬置化”、实施“单一化”等困境。应坚持课程实践的时空观、文化观、审美观与价值观。从“做中学”来解决公共教育学课程实施的起点问题;通过以校为本,拓展途径、创新机制,解决课程资源的整合问题;通过实施课程团队共建制度和改革课程评价,解决教育公平与课程民主的问题。从而彰显当下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实跋转向酌以举习者为太。侣导晕习化误弄呈安觋误弄毫闭队冀建酌篡表特务.  相似文献   

7.
哲学研究上的“身体转向”纠正了“身心两分”的错误理念,揭示了身体与世界本源性的关系,对反思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去身体化”“身体的异化”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通过身体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回归,可以在“身泰心宁”中诗意的栖居、在“身外无身”中重返身体体验、在“身体力行”中实现“美的救赎”。在身体现象学的规定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在本质观、目的观、知识观、教学观、评价观等方面具体体现为:回归身体、培养整全的身体、生成主义知识观、知觉教学、身心合一。  相似文献   

8.
身体是教育研究的新视角,身体不是一个纯生物实体,它承载了意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是心身"统一体".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征形式.西方教育语境中的身体与心灵是二元割裂的,身体是被管制的对象,是社会制度得以建立的基础.中国教育语境中的心身原本是一体的,强调道德身体:后受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式身体在教育上被殖民成西式身体,但其政治工具性仍具有中国特色.在"创新教育"、"创新型国家"的新语境中,以整体观和人文观来反思被遗忘、被冷落的身体,使身体得到真正的救赎,是教育之大义.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培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也出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教师培训低效等问题。身体教育学立足于教师已有经验,重视教师的"完整身体",关注教师的身体主体性,倡导教师亲自体验、实践参与,将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身体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培训势必会成为教师培训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0.
从元教育理论研究对于本土教育理论发展的贡献这个角度来说,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元教育理论研究是"无效"的。"无效"之因在于元教育理论自身的缺陷、教育学者的学养缺失和制度的规约,而其根本则在于教育学与教育学人缺失其本应具有的"真独立"的生命灵魂和价值品质,为此,追寻教育学和教育学者的"真独立"是制度规约下元教育理论和教育理论发展之必须。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中,本质主义的终结、强势话语的消解以及文本意义的僭越为教师的号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充裕的空间与自由度.教师不再是理论与实践之间被动的导体,而足二者之间积极活动的对话者.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背景下,教师的反思实践者角色、理论的调和者角色以及理论诠释者角色的凸显与建构具有鲜活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身体哲学的兴起使得教育中教育双方的身体日益受到重视。哲学中的身体观为教师教育的范式转变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为教师身体在教育中的合理存在找到出路,让教师身体从遮蔽走向敞亮。现代教师教育的困境表现为教师身体的意义被误解、身体特性被忽视、身体欲望难以表达。从身体哲学角度出发,重新对教师教育进行身体的解读,明确教师教育中教师身体对于教师学习的建构意义。从离身到具身,注重培养身心和谐的教师,实现对知性教师教育的超越,尊重教师身体,发挥教师身体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历程非常独特。教育学产生之时,普通教育兴起,教育学随之以普通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师资培训和学生培养为学科旨趣而迅速发展起来,其结果是教育学长期被等同于普通教育学。事实上,就在普通教育学兴起之时,伴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学前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部分也同时兴起。但正像学前教育长期被划分在正规国民教育之外、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一样,学前教育学虽然名义上属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学几乎等同于普通教育学,学前教育学一直独自发展。二战以后,伴随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研究迅速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东西方学者共同提出了高等教育学这一概念。随着高等教育学的最终出现并逐渐成熟,目前教育学已面临“三分天下”的困局。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中,能否破解学科分裂的困局,有机地融合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将成为教育学重建过程中走向学科统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5.
审视教育中的"身体"--兼论教育中的"身体惩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身体的教育学意蕴并没有引起教育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视,事实上,身体(及其所蕴含的人的生物性)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基础。通过审视身体在教育中的地位与意义,探讨身体诸题(如生命的身体、消费的身体、被规训的身体、身体智慧等)的教育学意蕴,进而探索一种“体”“现”教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原来,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由我们搞出一套东西,然后交给教师,让他们照着做,这叫理论指导实践。现在,这种自认为科学、专业的教育学受到批判,理论理性被认为必须依据实践理性重新书写。在这里,人们越来越相信,理性的行动能够而且在某些方面必须先于理性的原则。这种实践转向最初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最终在分析教育哲学中,教育理论作...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的田野研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应用于教育研究时要进行教育学立场的改造与转化。这种改造与转化主要表现在田野地点选择、研究关注点、研究者的角色、研究目的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19.
对于教育研究而言,语言带来了知识、技术、艺术和人本身。语言带给教育研究的四种意义,就是教育研究的四种语言学取向。即知识论的语言取向、技术论的语言取向、艺术论的语言取向和存在论的语言取向。当前的教育研究,应该促成语言学取向的本体论转向。秉持存在论的语言学取向,能够牵引我们转向教育存在和生命的基本问题,从影响教育世界的语言知识和技术的变化,转向教育存在者精神世界的变化。面对语言问题,教育学立场下的教育研究是以人的发展为指向的,它关注的核心是人在语言中的生命成长,探索和描绘生命与语言的双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教师的理论自觉问题还停留于教育学者"旁观式"的呼吁和建议,对于理论自觉"是如何"与"何以"的本源性问题缺乏充分论证.实践之困、政策诱导、理论激发和主体的自我反思,是教师理论自觉的四种主要力量源.而制度化分工、话语权分化和教师自由时间的阙如则是教师理论自觉的压抑性力量.对于教育学者而言,与其"隔空喊话"式的"告谓"教师应该实现理论自觉,不如回归基于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的行动者立场,通过诚意正心、转变研究立场、走向跨界合作等反身性意向和行为,创新理论生产方式,共创教育新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