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根火柴一、语感分析(一)把握思路课文首先描写草地风雨交加的自然环境,突出卢进勇对火的迫切需要,接着写无名战士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用生命保存了七根火柴,并委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最后写在无边的黑夜里燃起簇簇篝火。本文以小见大表现了无名战士一心想着革命,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我给1999年才走上中学教坛的新教师上“上岗培训课”,举到了《七根火柴》的课文实例,当我满怀深情地讲述无名战士怀揣七根火柴而让自己挨冻受饿,乃至濒临死亡的边缘时,我对无名战士的“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彻底利他主义予以由衷的高度评价。一位坐在前排的女孩子突然举手发言:“魏老师,我觉得无名战士没有必要把自己搞得这么惨,他完全可以用一根火柴保住自己的性命,再把其余的六根火柴送到部队。您刚才也讲到他可能呼唤了几天几夜才唤到了卢进勇,如果在此之前他就冻饿而死了,又有谁知道他身上揣得有七根火柴呢?岂不是把自己连同火柴一起葬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我给1999年才走上中学教坛的新教师上“上岗培训课”,举到了《七根火柴》的课文实例,当我满怀深情地讲述无名战士怀揣七根火柴而让自己挨冻受饿,乃至濒临死亡的边缘时,我对无名战士的“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彻底利他主义予以由衷的高度评价。一位坐在前排的女孩子突然举手发言:“魏老师,我觉得无名战士没有必要把自己搞得这么惨,他完全可以用一根火柴保住自己的性命,再把其余的六根火柴送到部队。您刚才也讲到他可能呼唤了几天几夜才唤到了卢进勇,如果在此之前他就冻饿而死了,又有谁知道他身上揣得有七根火柴呢?岂不是把自己连同火柴一起葬  相似文献   

4.
《七根火柴》一文的教学即将结束,一个学生举手发问:“我发现这篇课文中有两个病句。一个是卢进勇打开从无名战士左腋窝里摸出的纸包时,课文写道:‘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干燥的火柴。’我认为‘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是个病句。因为既然并排,就不能成为一小堆。这样写前后是矛盾的。另一个是,无名战士给卢进勇数完七根火柴之后,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教《七根火柴》一课时,曾问同学们:“那六七根火柴,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出,但为什么无名战士和卢进勇却郑重其事地,用异样的声调一根一根地数着‘一,二,三,四……’,生怕出了什么差错呢?”同学们的回答是:“这六七根火柴太珍贵”,“它是红军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火种”,“它可以拯救许多革命战士的生命”……我又问:“能不能删掉一根一根数的情节,把‘一,二,三,四……’改成‘七根’火柴呢?”同学们的回答当然是“不能”。是的,这简单的“一,二,三,四……”,数出了七根火柴的珍贵,数出了红军战士对这七根火柴的珍视,数出了那无名战士的崇…  相似文献   

6.
笔在教《七根火柴》一课时.曾问同学们:“那六七根火柴,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出,但为什么无名战士和卢进勇却郑重其事地,用异样的声调一根一根地数着‘一.二,三.四……’.生怕出了什么差错呢?”同学们的回答是:“这六七根火柴太珍贵”.“它是红军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火种”,“它可以拯救许多革命战士的生命”……我又问:“能不能删掉一根一根数的情节.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四册的《七根火柴》一文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卢进勇,一个是无名战士。这两个人都是红军战土,都具有红军战土的优秀品质。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那么,他们二人到底谁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呢?有人认为是卢进勇,因为小说的情节是由他作线索的;有人认为是无名战士,因为他的形象鲜明、感人。  相似文献   

8.
一、课堂实录 师:下面,我现场“招兵买马”,应聘导演的同学注意听好下面几个问题:1.如果你是导演,你认为《七根火柴》这篇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是不是可以不加考虑,为什么?2.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把这个故事分几个片断来表现呢?3.如果你是导演,你会确定谁是故事的主角?请大家把思考的答案写在卡片上,任答一题。 生:我来回答第2题,我会把故事分3个片段,第1个片段表现卢进勇盼火柴;第2个片断表现无名战士拿火柴给卢进勇;第3个片段表现卢进勇送火柴给部队。 师:你用了3个很好的动词:盼、拿、送。但中间的“拿”字换成…  相似文献   

9.
《七根火柴》教学实录(下)北京80中宁鸿彬师:课文第一部分的景物描写,说明了这里“需火”。(教师指着板书)那么,课文下一部分写无名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的内容和火柴有什么关系呢?大家能不能也像第一部分那样(教师指板书“需火”二字),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呢?...  相似文献   

10.
《七根火柴》是一篇感情真挚、寄意深刻的短篇小说。文章通过七根火柴作为线索贯串全文。是火柴让无名战士与卢进勇在暴雨后的草地上相识相托。是火柴演绎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是火柴让我们看到了无名战士的耿耿忠心与拳拳爱心。是火柴让我们了解了革命先烈是怎样舍身为国前仆后继的。  相似文献   

11.
程涛 《陕西教育》2009,(5):39-39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七根火柴》时,让学生了解到像无名战士为了革命宁愿牺牲自己,那种爱国的热情是何等的伟大。那么在今天的我们怎样做才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无名战士在牺牲前没有忘记祖国和人民,把自己珍藏的七根火柴给了卢进勇。  相似文献   

12.
七根火柴     
角度之一:眼神的描写。本文有五处写到无名战士的眼神。(1)开始写他“眼睛努力地闭着”,表明他在生命垂危时仍努力支持自己,突出他刚毅的性格。同时暗含着他对“火”的需求,为情节发展铺垫。(2)当卢进勇靠近他时,他“吃力地张开眼睛”,眼睛“失神”“呆滞”,反映他体力耗竭,危在旦夕,但又不愿拖累战友,与他用生命保全火柴形成对照。(3)当卢进勇帮助他时,他先“闭着眼睛摇了摇头”,又“忽然睁开了眼”。“闭”是拒绝战友帮助;“睁”是要向战友托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教学《七根火柴》这篇课文时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组织学生就小说中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展开讨论。在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上 ,同学们提出了两点新见解。笔者整理如下 :一、主人公性格塑造的缺陷“记住 ,这 ,这是大家的。”主人公 (小说中的无名战士 )临终前的嘱托 ,表现出他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忠诚 ,这是无可非议的。但联系整个故事情节来看 ,同学们认为他忠有余而智不足。理由是 :七根火些是大家的 ,绝不能私自动用 ,在红军过草地缺火的特殊情况下 ,火就是生命 ,关系部队的生死存亡。主人公要是真能为部队安危着想的话 ,在自感…  相似文献   

14.
一、推敲引发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教师抓住那些“闪光”的字词有意敲打,使其溅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思维。例如《七根火柴》一文中写到卢进勇从那个无名战士身上取出了一个纸包时,课文说:那个纸包里面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  相似文献   

15.
《七根火柴》的讲读教学正在进行之机一个男生饱含感情地读完了下面这一段:“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我随即启发:“这段写的是无名战士打开纸包、揭开党证的情景。想一想,文中有哪些表现力强的词语呢?能找出来品读一下吗?”生甲:“我认为‘抖抖索索’用得好。它描写无名战士手的情态,说明他已无法控制自己了。”生乙:“‘揭’字用得很准确。它表明了无名战士小。C翼翼、格外珍爱的…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们教了“七根火柴”,这一课,我想以这课为例,谈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体会。首先谈分析课中语言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怎样统一的问题。“七根火柴”这篇作品的中心思想是写红军过草地时,一个生命临危的战士保存火种,解除部队绝火的威胁,表现红军战士忠于党的事业,热爱集体的高贵品质。作者怎样突出那位同志保存七根火柴的崇高目的,揭示他灵魂的美丽的呢?作者一开始就在读者面前展开一片暴雨后草地的景象,整个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中。“沉浸”一词写出草地上一切都湿透了,找不到一丝干的地方。四处听不到人声,看不见人影,草是“荒”草,它长得那样深,被雨冲倒后,平滑地躺倒在“烂泥”中,把路都遮没了。地上的积水是“浑浊”的“绿色”的,原来地上由于无人走长满了绿苔。这一些词语写出了草地的荒凉,给人以可怕的、寒冷潮湿的感觉,使人从心底产生对“火”的要求。而又深深地受到绝火的威胁。教师必须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谈话和讲解,突出这些词在  相似文献   

17.
画面一:课堂上一位教师正在讲授《七根火柴》,当读到无名战士一根一根慢慢数火柴,把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交给战友,并用尽最后力量将手臂指向前方的时候,竞有学生掩口而笑……  相似文献   

18.
在《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之所以坚持等人,要把七根火柴作了妥善的交待后才安然长逝,唯一的原因是要让前面的大部队得到金贵  相似文献   

19.
《七根火柴》这篇小说以“七根火柴”和“火”为线索贯穿全文,着意描写了三个生动、感人的场面,塑造了无名战士崇高、壮美的英雄形象,表现了红军在长征中对革命矢志不渝的崇高品质和同志间的阶级友爱精神。全文共分三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七根火柴》和《老杨同志》,从内容到手法,相去甚远。《七》文运斤推波助澜,《老》文游笔化澜为波;《七》文多点染,《老》文重白描。 《七》文以长征艰苦卓绝的生活为背景,抓住和平时期的凡物、艰苦时期的宝物——火柴,通过卢进勇饥寒交迫时盼火柴,无名战士生命垂危时看火柴、数火柴、交火柴,广大将士草地露宿时用火柴等事件,化于凡为神奇,把普遍的火柴和宝贵的生命连在一起,使读者的心海逐步掀起情感的狂澜,久久不能平静。 《老》文截取了土地改革的一个片断,用写实的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