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听到“鬼”,你一定会很好奇,这个“鬼”可不是指什么死鬼或女鬼之类的。你想知道我们班有什么“鬼”吗?好,现在我就说给你们听。不过你听了我说的“鬼故事”可别毛骨悚然或大吃一惊哦!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清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你们给我磕五个头。”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相似文献   

3.
师:要弄清牧场上一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王强边看边指着说:有 2头牛、 3匹马、 5只羊、 4头牛、 2匹马。张华说:有 16头马牛羊。他们说的对吗 ?(展示画片 )  生:王强说得对,但有的一种动物说两次,太嗦;张华把不同种类动物混在一块,不对。   师:你是说,应把同类动物合并说,不同类的则不能合并说,是吗 ?  生:是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有许多分类的例子。   生:当文秘,要学会把文件分类归档,图书要分类上架,便于存放和查找。   生:我去买早点,说“买 10个烧饼油条”,人家问:“到底每样买多少 ?”我说:“一个…  相似文献   

4.
祝一勇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67-69,76
“花”是汪曾祺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意象。他笔下的“花”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之花;一类人工之花。在小说中,但凡人物出场,大多有“花”相伴。“花”体现了汪曾祺对普通百姓特有的审美关照,与人物往往有着同构关系,在提供背景、渲染气氛、展示心理、推动情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合肥方言“子”尾词和“头”尾词比较丰富,代表安徽江淮方言词汇的一种典型特征。其中“子”尾词以两字组、三字组为主,“头”尾词以两字组居多。“子”尾词词性大多为名词,也有少数是代词、数量词、动词或形容词;“头”尾词分别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词缀“子”在“子”尾词中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指小增恶”的主观评价态度,词缀“头”在“头”尾词中分别表达“指小增恶”、事物发展的势头或来由以及某件事是否值得去做等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6.
这是几年前的事,说奇不奇,说怪也怪。那时我在地质队工作,有一次,我们一行三人进哀牢山找矿。忙完野外作业,在返城途中被突然暴涨的红河水所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大家急得直跳。哀牢山一带山高水险,这次是领教了。不幸中的大幸,我们竟在这人迹罕至的森林里发现一幢“小楼”。这楼的结构很简单,四根立柱,拦腰用圆木隔成两层,搭一块钉上横条的木板当楼梯。楼上住人,用芭茅草遮风避雨;楼下四壁空荡,微风悠游。这是一位老猎人的临时住地。他笑着说:“我现在不打猎,主要任务是抓捕偷猎者。野生动物受国家法律保护哩。”我对老猎人说:“大爷,我们…  相似文献   

7.
弄“鬼”记     
英语课学完了,已经是月亮挂在头顶上的时候了。我们在老师家门前听见外面呼呼地刮着大风。霍超故弄玄虚地说:“大家准备好了没有?”“好了!”我们赶紧收拾好鞋套,霍超说:“我敢说门口有几个女鬼。”大家说什么也不相信,就和他争执起来:“你老骗人!”“不信你们就看——”他说着就把门“嘭”打开了。只见门口外面的楼梯内,亮着暗淡的灯光,几个小班的女生正套鞋套,准备进老师的家呢!我们大笑不已——霍超所说的女鬼原来就是她们呀!于是我们嘻嘻哈哈地走出了老师的家门。但几个女生还是不愿意走在前面。我们几个男生就朝前面走去。一、二楼的灯…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如要表达动物的年龄、性别方面的不同,仅在这样的名词前加上诸如“老”、“小”、“公”、“母”、“雌”、“雄”一类的词加以区分就可以了。而英语则不然.一种动物的“男”、“女”、“老”、“幼”分别有自己的叫法。甚至有的动物.连它们的“肉”也有特定的单词,并且各种动物在英语中用来形容人时,又有各自不同的涵义。下面就分别列举:cat猫,(口)坏心眼的女人,爱说人坏话的女人;胆小鬼。kitten小猫;tomcat雄  相似文献   

9.
“才”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用法:一是作名词,表示“才能”、“才华”、“才干”或表示“有才能的人”;一是作副词,表示时间、范围、语气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副词“才”的使用较广泛,现举例说说它的语法功能。 (一)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如:①好半天,他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叨念着:“书……书……”(《珍贵的教科书》)②我抬起头,半天才憋出几个字。“叔叔,您……”(《雨夜》) (二)表示在新情况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儿子常喜欢和我“谈谈”。夏日的傍晚,我们早早地吃完饭,边散步边“谈”,这是我们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刻。冬天,外面太冷,就围坐在厨房桌子前谈。记得有一天晚饭后,我照例拉着他的手,在斯德哥尔摩学生公寓旁的森林小路上散步。那是我们第一次正式的谈话。孩子说: “爸爸,我们谈谈吧!”“谈什么呢?”我问道。“嗯……,假如把你的头换成别的动物的头,你愿意换什么动物?”“那你愿意换什么动物?”我反问他。他毫不犹豫地说:“老鹰。”于是,为什么是老鹰?换别的动物行不行?老鹰究竟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路谈下去,谈得很兴奋,真是心  相似文献   

11.
森林快讯:大熊猫生宝宝啦!呆萌的大熊猫生的宝宝,肯定也很可爱!小画眉说:“大熊猫叫大熊猫,那大熊猫的宝宝叫什么呢?”可爱的小绵羊软绵绵地说:“那应该叫小熊猫!”“谁在叫我啊?”一只有一双杏眼的动物从树后探出了头,它体形小巧,长着栗色的皮毛,长长的尾巴上有九条黑色环纹。  相似文献   

12.
动物之所以能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生存、繁殖,是因为它们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而对化学技能的运用,则是其中最为精彩的一个侧面。这种技能虽然你有我有,但精彩却个个不同。“外激素”会说“动物语”不会发声的动物如何向同类动物表白内心?研究发现,它们并不是凭借自己的眉来眼去或别的什么肢体动作,而是靠自己有意无意施放或携带的气味来实现的。即便是会发声的动物,通常也善于用自己的气味发布特定信息。动物学家把动物的这种意在传达某种信息的气味叫做动物的“外激素”。动物们通常用自己的外激素“语言”来显示地位、标明…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新疆与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区,有一个神秘的山谷——那棱格勒河中上游的“魔鬼谷”。当地流传着一些骇人听闻的传说。有的说,山谷中居住着食人的魔鬼;有的说,山谷中隐匿着力大无穷的怪兽……  相似文献   

14.
“东西”一词词典里说有三个意项。一是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dōng xī),如“买东西”或“语言这东西”。二是特指人或动物(多含有厌恶或喜爱的情感)(dōng xī),如“这老东西”“这小东西真可爱”。三是指东边和西边,后又指从东到西的距离(dōng xī),如“东西五里。南北十里”,甚至以此将“东西”拆开来用引出了更丰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能教人思考,学生思考得越多,对知识的感受就越灵敏,学习起来就越觉得轻松[1]。通过观察、调查了解分析,由于“五少”(即少阅读兴趣,少阅读意识,少阅读时间,少阅读书籍,少阅读活动)[2],这些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课堂行为契约或表现合同是一份具体的、书面的协议,它规定了其中一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中需要做出的确切行为方式以及具体的奖励和惩罚[3]。根据行为契约理论,我决定通过阅读合同,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16.
看过《夺宝奇兵》系列电影的人都知道在每一个故事里必定有一件稀世珍宝,让人为之疯狂,还令不少人赔上性命——能被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选上,肯定大有来头。前三集的宝物分别是法柜、安卡拉圣石和圣杯。那么,这一次的水晶头骨又隐藏着什么惊世秘密呢?在一般人眼里,水晶头骨或许只是外型精美的雕刻品,最特别的地方也不过是其原材料。然而,对那些相信起自然力量的人来说,水晶头骨可能代表厄运、灾难,也可能代表希望,甚至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有些人认为水晶头骨的作用类似于水晶球,能让人看见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声称这些头骨会发出精神力量、香味甚至声音,并把它们和玛雅传说挂钩。备受争议的不仅仅是水晶头骨的意义,还有它们谜一样的历史——有人认为它们有数千年历史,可能是外星人或某种失落文明的遗物;也有人说它们是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赝品,人们不过编了几个故事来抬高价钱。究竟孰是孰非,一起来听听专家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佚名 《高中生》2009,(2):53-53
人们把生活中种种不可思议的灵异之事,统统归之于鬼。在科学昌明发达的今天,鬼们依然可以登堂入室。人们似乎乐于编出鬼事、鬼影来吓唬自己,于是鬼又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独特的文化心理。为此,心理学专家对有关的五个“鬼问题”进行解析,为大家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18.
成语有“逐鹿中原”、“鹿死谁手”、“指鹿为马”等,可见此字源远流长。《汉语大字典》收了几个“鹿”(以下不加引号)的甲骨文字体,一看就知道是象形字,如《说文》言:“象头角四足之形。”上半原像鹿的头与角,突出其美丽的角;下半像鹿的脚。鹿的本义是“哺乳纲鹿科动物的通称”。本文侧重谈鹿  相似文献   

19.
作为西方最早的艺术起源说,“摹仿说”的诞生意味着西方文论的真正发端。其流变,包蕴着西方丰富的文化与哲学内涵。作者认为,“摹仿说”之所以能在西方文论那纷呈变幻的舞台上“当红主演”达2000年之久,奥秘正在于人本主义精神的渗透其中,本文试图在把握“摹仿说”及其演变的基础上,从“摹仿说”产生的哲学基础,摹仿的客体与主体等方面论证其“人本”的特点。同时,对由此引发的中西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差异等问题作一番探讨。旨在引发人们对一种有生命力的文论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0.
王璐 《班主任之友》2022,(Z1):84-85
<正>一、谣言纷传恐慌袭,师生合力勇捉“鬼”2020年10月9日下午,我在办公室备课,我们班的一个小女生急匆匆地跑过来告诉我:王老师,有人说学校厕所有鬼。当时,我没有过分在意,只是告诉她,白天学校里都是人,没有鬼,不需要害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